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初识“担当” 参加“国培”学习时,一位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孩子与一个日本孩子坐在一起介绍各自学校的情况。中国孩子问日本孩子:“你在班内担任什么职务?”日本孩子自豪地说:“我是担当,擦黑板担当。”  相似文献   

2.
还记得1992年8月.《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带给我们的震撼吗?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题为“草原探险”的夏令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的孩子输得一塌糊涂: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仍坚持走到底;  相似文献   

3.
《师道》2008,(12):18-19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博士曾介绍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学习绘画时所关注的评价方向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孩子画完后总是问:“像不像?”美国孩子画完后喜欢问:“好不好?”这种现象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
先来看两则例子.美国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要问孩子:“你今天把问题问老师了没有。老师回答如何?”中国的孩子呢,父母总喜欢问:“你今天考了多少分.老师表扬了没有?”从中看.美国重视培养孩子的问题教育,中国培养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使教育畸形发展.出现“以分论人”“高分低能”“高分录取”等一系列不完善的教育弊端。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教师常用的问题是:“甲午战争哪一年爆发?”“签订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多少银两?”“抗日战争的起因是什么?”……而日本老师的问题却是:“19世纪日本跟中国打了一仗(甲午战争),20世纪日本又跟中国打了一场(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中国跟日本开战,你认为会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打赢的几率有多大?如果输,会输在什么地方?”相比之下,可以看出:中国教师的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只停留在解释和阐明这两个层面上,而没有提升到应用、洞察的层面上来。长此以往,学生没有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思想的机会,思维发展将会受到限制。那么,如何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呢?  相似文献   

6.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什么事情啊?”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什么时候?”孩子:“刚才。”竺爷爷:“是第一朵吗?”孩子:“是。”这段话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中的片段,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7.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F0002-F0002
《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为什么中国孩子年年获各种奥赛金牌,但中国高校却无人获诺贝尔奖?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大智慧”的孩子?中国的实验班教学,美国的天赋教育,美国“神童”练什么童子功?“大智慧”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和老师?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这块“短板”!北京101中校长郭涵;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  相似文献   

8.
很多孩子的父母抱怨说:“我的孩子常常哭着从外面回来。这样久了,会使孩子丧失自尊心!”现在不习惯打架的孩子比比皆是,这也许是当前潮流的反映。打架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吗?日本驹泽女子短期大学教授、爱珠幼儿园副园长天野珠子的回答是“否!”她解释说:“简...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汇》2011,(7):8-8
一位网名“唐辛子”的妈妈在博客中感叹:“中国的孩子太辛苦了。”她带着8岁的孩子从中国到日本,发现中日两国语文课本的篇数之比是45:7。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专递     
一、较量后面的教育 我想起了对第一届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的采访。1992年在青岛举办的那次活动中,中日孩子之间的鲜明对比,与草原夏令营惊人地相似。 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你们与日本孩子相比怎么样?”男孩子坦率地摇头,说:“不如他们勇敢,也不比他们能干。”“这是为什么呢?”听我这么问,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  相似文献   

12.
引例:(1)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问她是否有孩子。她说:“有两个孩子。”那么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概率是多少?(2)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问她是否有孩子。她说:“有两个孩子。”你又问:“有女孩吗?”她说:“有。”那么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概率是多少?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初,在青岛市南区一所小学就读的一位韩国学生,面对他的中国老师,语气蛮横地质问:“你有钱吗?”说着,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又在圆圈中心点了一个“点儿”,大声说:“钱!你懂吗?”这件事情,带给老师们的愤怒和思考,是相当深刻的,直到今天,许多老师仍记忆犹新。90年代末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韩国孩子越来越多地涌入岛城,仅市南区就有92位。今天来青岛的韩国孩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怎样的个性特征?怎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们和我们中国的孩子———青岛的孩子,究竟有什么…  相似文献   

14.
刘根生 《生活教育》2011,(12):16-17
日前,笔者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现在开讲》栏目,参与了一场辩论,主题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靠谱吗?中国“狼爸”萧百佑扛着他用来打孩子的鸡毛掸到了现场。笔者是正方嘉宾,节目录制前有人问我:你是真赞成“狼爸”,还是“被赞成”?我说:“狼爸”教育中有真经,真有值得赞成之处。  相似文献   

15.
俞丽娟 《云南教育》2005,(34):42-43
学习是人的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展孩子的潜能?为什么我们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他们却不能估计一只鸡蛋有多重?为什么学生会解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而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6.
宋新华 《教育》2013,(5):11-11
中国有句话:“哪壶不开提哪壶”。说的是专门说别人的短处,说不该说的话。说到和孩子交流,很多家长其实就习惯“哪壶不开提哪壶”,眼睛专门盯住孩子的问题,挑刺。比如,孩子回到家兴冲冲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英语得了100分。”妈妈会说:“不错,可你数学才得了80分,数学你还要努力啊!”一壶冷水泼向孩子。孩子兴奋地跟你谈起他想当歌唱家,你嘴一撇,斜着眼睛看了孩子一眼:“就你?五音都不全,算了吧!”朋友表扬你的孩子听话、懂事,你“谦虚”地说:“哪里!你可不知道他在家的那个淘气呢!”不开的那壶不说不行吗?你的孩子有心事,很想跟你说一说,可是说着说着,就来一句:不跟你说了。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跟你说了吗?你是不是又提哪个不开的壶了?  相似文献   

17.
清明节去华北烈士陵园,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小学生模样的孩子指着一座俯身冲锋的雕像问父亲:“这是谁?”父亲:“八路军。”孩子:“在干啥?”父亲:“打日本鬼子。”  相似文献   

18.
沈莹 《山东教育》2008,(9):37-37
如果被问道“你觉得现在的孩子幸福吗?”想必大家都会说:“锦衣美食,当然幸福!”我在想,真的如此吗?我们有没有洞察过孩子的内心世界呢?大家都懂得幸福不完全来自物质的丰富,孩子就仅会满足于物质的需求吗?精神世界的满足、愉悦、自信以及成功感才是幸福的根源,对于孩子也是如此。试想:总被“不许动”“不许跑”“不许说话”这等等的“不许”捆绑着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读到一篇文章,说华人的孩子在日本不但“不听话、没礼貌”,连学习成绩都在中下。又说这些孩子被父母送回读书后,“变得比在日本时有礼貌、懂事”了,可见中国的教育之好。我一向对日本人腹诽有加,但对这个民族的教育还是甚为赞赏的。不过,这倒提醒我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父母们究竟要把孩子培植成什么样才算是功德圆满?报载这样一件事,在哈尔滨市少儿活动中心,老师让学生们大胆发挥想象,画出自己眼中的苹果。结果孩子们把苹果画成五颜六色的,连形状都是五花八门的。老师正要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而高兴时,家长们却愤怒了:这不是误…  相似文献   

20.
王守玉 《宁夏教育》2011,(10):42-4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少家长也问:“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每天刻苦学习十几个小时却没有国外学生有创新精神?”“为什么中国六十年拿不到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