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大气的北京,为这种诗意境界提供了最大的空间,让留学生不仅能诗意栖居,还能优游发展。中国第一家 TOWNFACTORY 就这样应运而生。TOWNFACTORY 建筑从整体外观设计上融合了北京四合院的民族特色,中间部分的中央景观区与周围有机结合,凸现高新产业的现代理念。《黄帝宅经》开篇云:“宅者,人之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美是综合因素决定的。就技术层面而言,品读下文,不难看出美之所在。美,当诗意地栖居广东考生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一句雅致的话:人,当诗意地栖居。然而我却觉得,美才当诗意地栖居,因为她雕琢了诗人心中孕育于大自然之中的天使。  相似文献   

3.
丹增的散文属于神性散文与神性写作的范畴,他的散文以藏族人的生活为题材,以雪域高原为地理空间,以佛陀之光为精神载体,展现了人类"寻找香巴拉"世界的重要主题,揭示了处于精神困顿的现代人对理想家园的回望与寻觅,对诗意地栖居的向往与追寻。丹增的散文通过佛教哲理意蕴与生态美学的勾连,为我们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诗教学应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之美、真情之美、意境之美、音韵之美,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6.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7.
人类栖居的世界原本是诗意盎然的,人拥有感受世界诗意的心灵,具有创造性运用语言符号创造诗意的能力,但受异化的物质对象化影响,世界不仅遮蔽了诗意的光华,而且人也逐渐淡漠诗意栖居的价值取向和发现与创造诗意的能力。以广东省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冯思佩老师教授《贩卖》一课为例,采取哲学思辨和课例分析结合的方法,论述诗意教育以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主体论为基础,具体实践进路的前提是激发动机、把握起点,做到心动、德动和行动;基础是融合内容、建构中点,做到归真、求善和至美;保障是巧用策略、达成终点,涉及知识、合格和能力等方面。进而探寻科学之“序”,步入合理之“轨”的目的性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古徽州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其审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徽州人审美精神的表征。从徽派建筑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徽州人在审美文化方面的精神诉求:崇尚“诗意的栖居”与“天人合一”的自然美,追求“庄严肃穆”与“长幼有序”的伦理美.重视绮丽多姿、清新淡雅的工艺美。  相似文献   

9.
<正>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语文更需要诗意。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应凭借诗意的追寻,让学生栖居在语文这片诗意盎然的广袤土地上,流淌情感、涌动灵性、创生生命。如今,在应试教育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课堂没有吸引力。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  相似文献   

10.
玄学的基本要义便是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它既启迪了中国人“诗意栖居”文明幻美的人生理想,同时也促使新的美学观念的诞生。在其影响下,魏晋士人将这种崇尚自然的人生品位,演绎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使诗文呈现出淡泊超拔、清虚宕逸、自然简约之美。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与审美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而诗意是生命和谐的维生素;人的生命是知、情、意的统一,美通过艺术与诗意笼罩、覆盖着人生;发掘人生的诗意是人在自然恩赐和社会修炼中所锻铸的特有的功能,诗意的栖居是人所能选择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中哲西圣们的执意追求;我们应当创造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职业生活的文明化,精神生活的诗意化以应对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2.
德国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不止一次地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说得多么好啊!人,不管有多少劳顿、困苦,但还充满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正是有这种诗意,人才在这块大地上延续至今。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有生活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3.
存在者与存在之间以文学艺术为桥梁;文学叙事与存在者之间以隐喻为桥梁而指涉存在,使之去蔽、使之澄明、使之自现。人“诗意地栖居”在叙事隐喻的寓所,传达对于世界存在的认识,隐喻地揭示世界存在之后的“真”。隐喻使艺术呈现艺术之美,言说了无法言说之真,实现了美与真的统一。任何一个叙事文本都是关于世界存在的隐喻文本,诗、小说与哲学在真与美的最高境界上握手相通。  相似文献   

14.
高大的建筑、宽敞的教室、大片的绿地、四通八达的网络、与时俱进的电子教具,这些都被视为教育现代化的象征,但也伴生着校园文化诗意特征的消逝,使得笃信诗意栖居的国人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彰显书院式校园自然之诗意、人性化校园制度之诗意以  相似文献   

15.
当代城市最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物质文明的高歌猛进,而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人的心灵居所的自在充实.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地栖居”一说,强调了人应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除了物质家园,还必须为自己寻找精神栖所.城市在本质上是为人的,因此也就天然地具有了为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栖息地的职责,这也是和谐城市的根本体现.本文从伦理维度探讨了构建和谐城市并使之实现“诗意地栖居”这一理想目标的方法,那就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6.
哲学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言简意深,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吟诵之,函咏之,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语文是充满诗意的,做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语文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散发诗意的语文世界里。语文教师的诗  相似文献   

17.
V·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小说《海上无路标》讲述了即将离开人世的主人公爱德蒙.卡尔在海上旅行时所经历的心理巨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转变成生态主义者,并顿悟到回归自然、追寻诗意栖居之美的生命真谛。爱德蒙.卡尔这一角色反映了韦斯特丰富的生态思想: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除人类精神生态危机;倡导回归自然,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生存境界。韦斯特的生态观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和关怀,对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中诗歌篇目众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享受美、创造美,让美栖居在诗歌教学中,让诗意长留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相似文献   

19.
空间环境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外在条件,经历了且正经历着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幼儿园空间设计诉求出现了从“面”到“体”的演变,从宇宙式到浪漫式的改变,力求满足幼儿的情感和思想需求;幼儿园空间建筑的功能不断丰富与完善,教学资源随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从“蚂蚁屯粮式”向“蜜蜂酿蜜式”的转变;幼儿参与环境布置,不仅使环境发生变化,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探索与挑战环境的兴趣.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创设应使儿童能时时畅游在诗意的王国之中.  相似文献   

20.
"诗意的栖居",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里最早提出的,即"人,虽满有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诗人的诗句作了诠释,并提出"人应当诗意地栖息"的观点①."诗意的栖息"是一种精神诉求,更是一种生活理想.而纵观我国古人的一些人生追求,其中最彰显的就是这种"诗意的栖居".因此,这就为我们重新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提供了一种视角,或者说,他的"陋室"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栖居"的一种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