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在2002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张庆老师有句名言:“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于学生而言。是吸收、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输出。  相似文献   

3.
一、区分“语言”“言语”,明晰语文内涵1.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一个确定的部分,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则,是“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它是一套自足的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组成的约定俗成的统一整体。”“有点像把同样的词典发给每个人使用。”(《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语文学科性质之谜》王尚文)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  相似文献   

4.
早在2002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  相似文献   

5.
某闹市区广告栏贴出一张“寻物启事”;“本人昨日下午不慎在401路公交车上遗失一张洗衣机提贷单,有拾到并归还者,本人愿付酬金200元,决不失言。”路边两青年看见后竟为其中的一个词争论不休。甲说:“‘启事’中‘失言’是‘食言’之误。”乙说:“不对,语言怎么能吃呢?显然用‘失言’是对的。”甲反驳道:“语言怎么能‘失掉’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一册《皇帝的新装》有这样一个句子:“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我认为,“一群”后的名词 “们”这种形式是不规范的。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里说:“‘们’字并不等于欧洲语言里的复数语尾,不是每逢不止一个人的时候就得加个‘们’。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胡裕树  相似文献   

7.
<正>“梳理与探究”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四种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梳理”,即梳爬整理,是根据所需,对学过的语文知识及方法技能进行自主分类、统计、排序等;“探究”,即探索追究,是对这些知识和方法技能进行“观察、聚焦、放大、比较、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等。(何必钻《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的目标解读与教学建议》,《教学月刊》2022年第9期。)“个体语言经验”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是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笔者时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为什么人们一见面老问“您吃了吗?”,而同时又为什么不少人口头上依旧招呼别人“您吃了吗?”,近日翻阅一本《口语艺术》,偶得这样一段话: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从效果来说,‘礼貌语言’是人和人交际时表示自己和对方的‘价值’和‘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价值’不是指金钱多少,而是文明高低。”他认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排列组合,都反映了一个道理——“难”。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句话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难老大”’。  相似文献   

10.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一个农夫扛着锄头从田间走过,便故意问身边的大臣:“那是个什么人?”大臣回答:“那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夫’字,该怎么写呢?”大臣答:“‘夫’字:两横,左一竖撇,右一捺,即成。轿夫、孔夫子、夫妻、匹夫的‘夫’字,也是这样写的。”乾隆听了,摇着头说:“不对,不对!农夫是刨土之人,故先写‘土’字,下面再加一个‘人’字;轿夫是扛竿之人,故应先写‘人’字,再在他的头上加两根竹竿;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天’字出头便是;夫妻是二人,故应先写‘二’字,再写‘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应先写‘大’字,再加‘一…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长期处于“识记”层面,导致学生“记得住”却“用不出”。扭转此境况,需要从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的视角去探查和检讨当前语文教学。广大语文教师应当从“教材文本”的理解方式入手,用作者与编者的“个体语言经验”来变构和完善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立足“课文语境”,用作者营造的活生生的语义网络和语用实践,去为学生构建活生生的“个体语言经验”;设置“学习情境”,在基于“做事”的语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为确保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学习具有游戏性、流变性和融贯性等特征,就必须系统地设计内蕴人类社会的数学历史经验,学生个体的经验及其“整个人”,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数学学习经验,学生个体或群体逐步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数学观念、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和数学意识、能力、习惯等有机结合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结构与过程;理性地明确“数学地思考’就是‘在大脑中’解决问题”这一信念;具体地落实“定法多用’也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3.
最近,关于中小学生猛编‘名人名言’的新闻成了热门话题。据调查发现,为了使作文更有说服力,更有份量,不少学生掌握了一套编造名人名言的‘看家本领’。诸如‘托尔斯泰曾言:诚实而有信,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都是绝不可或缺的素质’。这样的人为名言,就实实在在出自初二学生之手。这些学生都能把名人名言编得炉火纯青,作文想表达什么观点,就会有一个‘名人’说得毫厘不爽。  相似文献   

14.
赵贝贝 《作文》2022,(Z4):54-55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师生可以借助课文篇目这个学习资源,抓住文本语言的特征,在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作者等诸要素之间开展丰富的言语活动,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妙,认识到“特定的言语形式”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内容”,学习作者言说的奥妙与智慧,  相似文献   

15.
<正>学习语言,应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从2010年起,补写语句题就一直出现在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除了2018年是选择题、分值3分外,其余年份均是以主观题的方式考查补写语句,且分值占5分或6分。正如有老师在评析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时指出:“2022年语文高考的四套全国卷比往年更坚定不移地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与理解,具体表现在‘一坚持’‘一变化’。”这其中的“一坚持”就是指“坚持补写语句不动摇”。  相似文献   

16.
近读两文,均关乎《鸿门宴》末句“立诛杀曹无伤”之“诛”: 一是李鸿川、居子良《透过语言表象感悟深层意义》。该文所呈现的“为什么是‘诛杀’而不是‘杀…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开门见山道:“同学们……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读了吴忠 豪教授的论文《促进消极语言 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启发颇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积极语言”的理解及其内化与外化也想谈些粗浅认识及体验。 一、认识 什么是“消极语言”和“积极语言”吴教授在文中指出:“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 反观我们的教学, 注重的是词语的抄写、段落的背诵, 忽略的是句子的积累。与词语、段落相比,句子可当之无愧为“积极语言”。词语在小学阶段指的就是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要求学生抄写的往往就是由生字…  相似文献   

18.
3月15日 晴 如果有人对你说:“生活中,没有所谓的‘犯错’,只有‘经验’,成长是一个‘错了再、戚’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你会感到惊讶吗?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版课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这样诠释“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小学第二学段更是倡导学生尝试运用积累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并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其表达形式和规律,在读写迁移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  相似文献   

20.
董武同志在《<曹刿论战>申的“论”》一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六期)中,指出“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记叙文的特点去处理,而不能只扣一个‘论’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