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尚基 《天津教育》2023,(31):138-140
<正>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对名著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在名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引导。什么是思辨阅读呢?“思辨”即思考与辨析,思辨性阅读是通过阅读者的思考与辨析,对文本及其价值作出准确理解与合理评判,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使学生深入文学著作,成为阅读的主要参与者与学习者。  相似文献   

2.
辩证地思考问题和理性的思辨精神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思辨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教材文本中思辨性阅读点的挖掘,从思辨意识培养、优化课堂提问、展现思辨过程以及注重教学评价等方面,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理性分析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进行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凸显了思辨性阅读的价值,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黄火焱 《成才之路》2022,(11):83-86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思考、辨析阅读内容,即将"思辨"融入阅读活动中.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缺乏问题意识,教师忽视阅读资源的利用,阅读教学模式机械化、程式化,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科学等问题.基于此,在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积极拓展文本内容,深化...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版课标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强调阅读时的态度、方法,旨在通过思辨的形式,推动学生的思维构建。在教学中,理性层面的思辨构建究竟该如何设计与实施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尝试和思考。一、客观全面,在阅读中奠定思辨基础思辨性阅读倡导在阅读中发现、思考,形成自己的体悟和观点。很多教师会误认为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地阅读,事实上,思辨性阅读,是要鼓励学生能够真正准确、全面洞察文本的内涵,要带着好奇、保持自信、客观公正、谦虚谨慎地开展阅读,理解文本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本内在的结构。当然,这里的阅读,并不是毫无条件地完全接受文本的结论和观点,而是关注文本观点、情感和结论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提升语文思辨阅读的能力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阅读课堂的作用,利用学生新旧认知矛盾,引发思维冲突;借助师生之间认知矛盾,消除思维冲突;抓住文本自身内部矛盾,激发思维冲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开展“思辨式”教学,鼓励学生边学习边思考,实现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小学生语文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对阅读信息中的知识转化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在阅读内容中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策略,关注文本内容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思辨教学模式,这也是核心素养下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本文从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思辨教学的意义,进而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教师要想在初中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应从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两个方面入手,将教学内容进行内涵式重组,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通过开发写作序列、开展思维训练、开放评价方式等手段,促进学生思辨读写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文燕 《江苏教育》2022,(33):69-70
<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越俎代疱,用自己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或课堂教学徒有活跃形式而缺乏深度思考等现象,这反映了当下阅读教学的低思维含量和学生的象征性参与等问题。摆脱浅层次的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充满思辨的色彩,是当下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1.培养质疑能力,为思辨性阅读打好基础质疑能力是阅读思辨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四上第二单元提出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学这一单元时,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读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文本价值全面实现的必要条件。学生作为语文文本的阅读者,是实现教材文本价值的重要因素。阅读教学可以通过辨析字句,准确理解文本本意;通过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辐射思辨内容的广度;通过溯源求本的探索,培养儿童阅读的思辨逻辑;通过深度思考,创造阅读的思辨层级。以此促进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生长,实现文本阅读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统编语文教材特别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研读教材,发掘思辨阅读的素材,教给学生思辨阅读的方法,注重思辨在阅读中的运用等,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产生深刻的体验、认识,获得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在阅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但往往会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储备,以致无法挖掘文本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对此,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可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模式。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长文的  相似文献   

12.
郑雪 《广西教育》2023,(5):94-96+100
本文在厘清文学性阅读关键能力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在教授文学性文本时要有五个思考:思考课堂是否抓住主问题,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思考学生是否把握文章脉络,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思考如何品味词句,训练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思考如何比较拓展,训练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思考怎样指导运用,训练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思辨能力是思考与辨析的能力。阅读时,学生只有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体验与文本互动,思考辨析,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创新发现,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鉴赏能力。一、个性阅读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互动、问题探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思辨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散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而忽视理性思维的培育。开展思辨性阅读可以增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具体例证,力图从“立足学生,生发思辨”“立足文本,思辨分析”“立足读写,思辨致用”三个维度探索思辨性阅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通过教学却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阅读文本和课堂活动这一优势来改变现状,阅读时所选的文本要符合生活,鼓励学生改变固有的理念,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内化课堂知识,促进深度阅读;活动时,注重开放性互动,进行恰当的思维锻炼,培养创新力,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批注阅读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读与写、想与悟相结合的高效阅读方式,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目前,语文课堂的批注阅读陷入了游离文本主旨、偏离文本重点、缺乏文本思考的误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内容进行批注阅读,让批注阅读回归文本主旨、回归文本重点、回归文本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批注阅读在文本对话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中,冲突是学生认知能力与文本内涵产生不一致理解的一种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巧设冲突情境,鼓励学生审视、发现、思辨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可见,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十分必要,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应当养成分析思辨的习惯,并在对文本进行不间断的情感体认中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文本交织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将不同文本进行调整转换,使其融合在一起,这样能促进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可以借助文本交织理论,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导学单,指导学生进行前置阅读,再结合文本的文体特点,设置相关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和思辨,并将在精读中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中去,以此举一反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融合经典影视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此促进群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3):5-6
指导学生多维阅读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最重要的形式是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这个阅读实践的过程是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的。在与文本对话、潜心涵泳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方得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