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是将共性化教育理念与乡土化教育特质统整融合,在回应全球教育趋势和乡村教育诉求中促成乡村教师发展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感等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向度表现为秉持“嵌入乡土”的发展理念、优化“取材乡土”的知识结构、强化“回应乡土”的教学能力和培育“热爱乡土”的教育情怀等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困境在于发展理念失真,专业化思维制约着公共精神的扩散;知识结构失衡,乡土知识被挤压排除在专业知识体系外;能力养成失准,过于重视对教学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乡土文化失落,教育情怀在向乡土社会扩散中面临枯竭。回归乡土世界以彰显乡村教师的公共责任担当、补充乡土知识以完善乡村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乡土智慧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回应能力、厚植乡土情怀以涵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品性,是破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困境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土社会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动力优势,实现文化、科技、教育的有效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是:凸显乡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动性,增加本土化教育经验;增强乡村教师的互动性,使其厚植教育情怀;把握乡村教师的职业敏感性,重塑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及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一角色定位也存有淡化乡村教师“乡土色彩”,对乡村学生既有文化身份及其教学价值体认不足,其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日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使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及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作为乡村知识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具有标准取向、城市取向和非区域视野的特点,这一范式忽视了城乡教师的地区差异,忽视了农村教师发展所需的地方性资源,使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变得狭窄,失去专业发展的话语权。地方性知识视角能明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其生存场域的关系,开放专业发展路径并肯定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因此,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基于乡土文化,重构其专业发展的文化场;深挖乡土文化内涵,加强农村教师的文化发展;开展适合于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5.
肖丽利 《教育评论》2022,(4):139-143
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重拾并认同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基于乡土文化视角,分析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对乡土文化再认知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复合型乡土人才的核心抓手。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现路径转型,表征为“三个转向”:发展内驱动力,从“局外人”转向“内部人”;乡土文化的再认知,从“同质化”转向“特色化”;体系构建,从“单一性教育专长”转向“跨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特岗教师作为农村乡土文化的外来者,缺乏本土人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这给特岗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适应困难。通过农村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可以加速其生活适应,促进其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其专业素养。促进农村特岗教师农村地方性知识生成的策略有:在岗前培训和职后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纳入农村地方性知识的学习内容,同时鼓励特岗教师将农村地方性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留心积累农村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与发展的主力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教师队伍流动现象显著、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的困境。这些困境的出现受乡村教师的“去乡土化”、乡村教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教师工作投入与工资收入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需要优化乡村教师收入结构,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使教师安心从教;定向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保证教师队伍后备来源;完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升教师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乡村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乡村学校具有独特的“乡村性”特征,乡村语文教师应重视掌握地方性知识。基于已有文献设计了乡村语文教师地方性知识的调查问卷,调查其地方性知识现状,提升乡村语文教师地方性知识素养。建议在继续教育中增设地方性知识的相关课程、建设和开发依托地方性知识的校本课程和践行研学旅行课程、增强地方性知识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民族乡村教师地方性知识是教师活化国家课程的基础,是实现课程的本土化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教师与民族学生双文化人生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肯定民族乡村教师地方性知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理应看到当前民族乡村教师培训中地方性知识的忽视和缺少导致的教师失落和无所适从的问题。因此,构建"一体两翼三平台四通道交互融合"模式成为未来民族乡村教师培训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龚会妹 《林区教学》2024,(3):109-113
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除一般性核心素养外,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还需具备乡土情感素养、地方性知识素养、乡土学前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素养。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唤起教育灵魂,强化乡土教育情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知识素养;优化职前培养体系,助推乡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重视教育行动研究,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科研能力;立足乡土视野,增强乡土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和补充,本土化培养已成为我国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反观现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乡土教育理念模糊、乡土教育情感缺失、乡土文化素养匮乏、乡土教学意蕴弱化等现实窘境。树立"为了乡土、基于乡土、回归乡土、服务乡土"的教育理念,以本土化招生、本土化培养、本土化成长和本土化服务为着力点,旨在培养"情怀深、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的新时代卓越教师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以乡土文化为中介的本土化回归,是当前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之举。经探析,提出乡村振兴以乡村教育振兴为共生式发展、乡村教育振兴以乡村学前教育振兴为原点支撑、乡村学前教育振兴以乡村幼儿教师“归乡”为依托的乡村幼儿教师回归乡土逻辑意蕴。针对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归乡”仍面临观念维度上乡土文化附庸思维下的“向城性”、课程维度上乡土知识匮乏状态下的“单一性”、行为维度上功利主义取向诱导下的“离土性”的困境,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幼儿教师回归乡土的发展路径:乡土观念方面,文化自信下城乡二元对立观念的转变;乡土课程方面,地方知识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转化;乡土情怀方面,乡土文化里乡村幼儿教师情怀的彰显。  相似文献   

13.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14.
“优师计划”背景下乡村职前教师本土化培养既是乡村卓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机制,也是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赋能乡村优质均衡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为农”的教育理念、“亲农”的培养要求、“归农”的课程体系、“融农”的培养旨归构成其内在逻辑基础。教育理念场域性、培养要求公共性、课程体系在地性和价值旨归乡土性是其内在本质特征。以此为基础,通过回归乡土生活世界、重构地方知识体系、认同乡村教育价值,以确立地方性教育理念促使“贤才下得去”;嵌入社会公共属性、厚植乡土教育情怀、提振乡村育人水平,以坚守公共性培养要求确保“优才留得住”;彰显在地教育属性、激活文化自觉意识、重塑乡村教育自信,以构建在地性课程体系奠基“英才教得好”;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夯实文化回应能力、践履时代公共精神,遵循乡土性价值旨归实现“现才有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内源式路径,乡土文化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新生代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学生活适应性,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须保持必要的文化自觉。“乡里人”身份认同、“潮土共生”的理性自觉以及“回乡为农”的实践自觉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内在意蕴。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乡土身份迷失、乡土素养匮乏和学校文化落伍等诸多文化困境。通过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聚焦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变革乡村学校的学校文化,以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土素养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参与度,成为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的突围路径。  相似文献   

16.
陈婕 《中学教育》2008,(5):36-38
乡土知识是由区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产生、传递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地方性、整体性和口头性的特点。乡土知识教学是中小学增强与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实际联系的必要环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等三个角度阐述了乡土知识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厚植乡情素养.乡情素养既是乡村教师反哺乡村的题中应有之义和特殊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乡土底色和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当下,乡村教师深受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影响,导致乡土知识缺失、乡土情感淡化、乡土意识遮蔽、乡土能力弱化.新时代重塑乡村教师乡情素养,应从激活乡土知识、厚植乡土情感、唤醒乡土意识、承担乡土使命等方面着力,以期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无发展"的现实桎梏.  相似文献   

18.
吸引、保留和发展乡村教师是一个时代难题。打造共同富裕的乡村教育县域样本需要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乡村骨干教师流失”“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受限”等问题,采取唤醒认知、职后修炼、强化交流和优化环境四大策略,从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能力及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等内容入手,不断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从而实现乡村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省中的县域示范,做好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价值支持、文化支持和信念支持。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教师,只有教师的在地化知识越丰富、面向乡村学生的教学技巧越醇熟,乡村学校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更有成效。但现实中,我国乡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专业发展目标追求职业晋升、偏离“为农”取向;在地化专业知识融入不够;乡村属性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情意涵养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城镇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向城集聚导致乡村教师逆向流动、乡村教师培训缺少“乡土元素”、乡村教师发展政策执行偏差、乡村学校与社区隔离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在地化空间。因此,研究建议应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重塑在地化专业发展目标;建构基于伙伴协作的在地化专业发展模式;完善乡村教师发展政策;促进乡村学校-社区协同共生、优化乡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总被引:339,自引:1,他引:339  
教师在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身如何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什么知识基础 ?为什么教师学了教育学、心理学 ,还是不会教书 ?教师如何提高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问题是本文探讨的焦点。文章从教师的知识构成入手 ,将教师的知识分成“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然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内容、状态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并强调了“教师实践性知识”这一概念的赋权意义和专业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