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定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的“指标到校”政策,在破解择校问题的同时又被赋予了评价改革与教育均衡的新使命。该政策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逻辑,以及公平性、发展性、复杂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结合“指标到校”政策演进的历史脉络及政策的逻辑与特征,提出了扩大政策的统筹推进范围至一级行政区划,借助指标到校政策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完善用于化解指标生适应问题的配套政策,细化指标类型为特殊人才提供通道,兼顾借双重属性重构学生评价的政策目标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正文中简称"指标到校政策")是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公平。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首次提到"指标到校"政策至今,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有待考证。笔者采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以温特的政策规划过程与执行结果模式为分析框架,对指标到校政策的规划过程与执行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从目标达成与问题解决维度对执行结果进行考量,以衡量公平与均衡目标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晋中市教育局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2010年,晋中市教育局对中小学招生政策进行了改革,实行均衡编班、优质高中招生指标60%到校,到2013年,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率将达到100%。此举逐步消除了校际差别和班际差别,班容量得到有效控制,在推进教育公平上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就此,记者采访了晋中市教育局局长鹿建平。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优质高中中招指标分解到校政策作为新一轮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实行。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该政策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相似文献   

5.
<正>省教育厅推行的省、市示范性高中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校政策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尝试。滁州市经过几年试点,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招生办法;同时也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滁州市现有省级示范高中12所,市级示  相似文献   

6.
教育正义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是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它不仅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大众沉思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当代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正义问题。本刊约请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正义的概念辨析、教育正义的二重性、教育正义的境界、课程内容的正义性以及教育结果的正义性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正义的教育政策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省外     
《吉林教育》2008,(18):5
郑州将逃生自救能力列入学生素质评价;辽宁通过政府行为解决择校问题引导城市初中均衡配置资源示范高中招生75%以上“指标到校”。  相似文献   

8.
王世岳  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1):91-104,189-190
近年来,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定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的"指标到校"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这一政策意在均等分配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本文以"指标到校"政策在Z市的执行情况为例,发现以分数为核心的一套评价激励体系占据了教育政策执行的主导地位。尽管案例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已然凸显,但在"分数评学生,分数评老师,分数评学校"的效率评价体系之下,教育系统中各利益群体还是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产出视为首要目标。在被分数评价的同时,各利益主体也以"分数评政策",使得这项教育公平政策被视作一项"不公平"的教育政策。每一项教育公平政策的执行都是对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分配。如果仍然将绩效作为评价教育以及教育政策的唯一标准,那么公平的教育就难以成为让人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宋亮 《教育》2013,(6):29-30
广州“2013年中考新政”征求意见结束后,大洋网调查显示,在47257人次参与的网上投票中,不支持指标到校的票数达43108票,占了91.22%。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推行初中升高中指标到校的情况下,初中学生和家长的反对为何这么激烈?《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实行指标到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可以强制实行指标到校,对此教育界内外并无大的异议。而非义务教育的初中升高中也在全面铺开指标到校,则引发了社会上的各种意见。指标到校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均衡,  相似文献   

10.
宋亮 《教育》2013,(16):19-20
这里所说的指标到校,是指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解到区域内的所有初中,给每个初中的尖子生都能获得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指标到校政策在一些地方已经实践了十几年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也有3年以上。在很多地方,指标到校名额已经占到重点高中招生总数的7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100%。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  相似文献   

11.
正政策解读河北省衡水市指标到校的中招改革,发端于衡水示范性高中。衡水中学是省级中学,招生范围为桃城区。上世纪90年代末,桃城区的人口大约40万,城区和农村人口各占一半。然而,进入衡水中学的学生中,城区生  相似文献   

12.
张旭 《上海教育科研》2015,(3):26-30,53
"指标到校"政策作为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为实践所证明。2014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北京等重点大城市"指标到校"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据统计,2014年北京市"指标到校"名额分配比例仅为18%。"指标到校"政策在北京市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严重失真。为此,探究北京市"指标到校"政策执行失真缘由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对于重点大城市"指标到校"政策的积极执行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伦理学的视角下,教学存在正义和非正义的矛盾,对教学正义性的研究可以引导教育者不断地对自己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伦理反思。教学正义性的分析可以从教学目的的aY-Y,.性分析、教学内容的正义性分析、教学方法的正义性分析、教学评价的正义性分析等四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近日,晋中市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招生编班和控辍工作的规定》,对招生、编班、控辍、优质高中指标到校、完全中学初中部招生等工作做出硬性规定。要求2010年招生工作必须由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并公示招生划片示意图,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擅自招生;编班必须由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电脑排位、均衡编班;要严格控制班容量,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13,(16):25
政策解读沈阳市从1997年开始实行省重点高中指标到校计划,至今最大的成果就是为义务教育阶段成功减负。受沈阳指标到校政策影响最大的不是哪一所学校,而是中考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方案,从2013年开始,沈阳市中考将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目的在于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晋中市以“四化两改”为抓手,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2010年,为有效医治“择校”顽症,采用峻药猛攻,实行“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按比例指标到校”的政策,如同一声春雷,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应和积极的社会效应,堪称为解决“择校”问题的“破冰之举”。在这次采风活动中,寿阳三中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均衡编班”的经验做法,并通过播放专题片,形象地再现了均衡编班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04日第02版报道:近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在一些教育难点上提出一系列重磅举措。引起普遍关注的举措主要有两点:一是“完善义务教育入学规则,取消特长生招生,全部名额用于派位”;二是“从今年开始到2021 年,逐步将普通高中现有各类招生方式整合为统一招生、校额到校和自主招生,将优质高中50%以上的招生名额分配到一般初中校”。  相似文献   

18.
辽宁阜新市地处辽宁西北部,城区内现有初中33所,高中11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两所。从2006年开始,阜新市对城区的中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两所省级示范高中的招生完全实行"统考定向择优,指标全部到校(各初中校),不设最  相似文献   

19.
政策     
■教育部出台六项措施要求公办高中严格执行“三限”政策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办高中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的通知》,对“三限”政策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要求凡政府举办的公办高中都要严格执行“三限”政策,一律不准招收自费生、借读生,或以自费班、特长班名义招生收费。“三限”政策是指政府举办的公办高中在完成本年度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择校生,但必须严格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三限”政策是规范学校招生收费管理、治理教育乱收费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政策与道德之间有着天然的、本位意义上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政策欲发挥规范效力,必须基于一定的道德谱系之中,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在社会转型与多元利益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作为从更上位、更宽广、更基础层面对教育政策进行引领、规约和协调作用的道德品性愈来愈突显,具体表现在:教育政策与道德在发生学上具有同源性;教育政策须以伦理道德原则为价值导引;教育政策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体现鲜明道德品性教育政策的具体表征形式为: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理念;恪守"正义性"的教育政策安排;遵循"公共性"的教育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