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完《伯牙鼓琴》这一节课感触很多,在这节课当中文言文中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老师还要善于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唤学生的心。教师、学生才能体会到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体会到伯牙子期的真情,与他们的感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3.
伯牙鼓琴     
王钢 《作文》2022,(41):44-45
<正>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相似文献   

4.
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相似文献   

5.
<正>一、知文意:以点带面,读中识文意师:同学们都已经读过了《伯牙鼓琴》了吧?生:读过。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先自己再读读课文,对照注释,想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读得差不多懂了,就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约七八分钟时间。)师:谁能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课文)(一生读,稍显急促。)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读得还可以。  相似文献   

6.
<正>一、“乐教”思想与《伯牙鼓琴》的美育内涵(一)“乐教”思想与人格养成历史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伯牙鼓琴》作为一则经典的历史故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志向高洁的人生精神追求,贵在达心的文艺审美境界,基于理解的心灵相通与朋友情谊……两千多年来,在时代变迁中,人们与它的每一次相遇,都在不同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延展着它的内涵与意义。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经典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学习任务群阐述】1.教材定位解析《伯牙鼓琴》《月光曲》是六上第七单元的两篇课文。单元主题为“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通过单元组文的学习,让孩子们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但是,本组课文的内涵又不限于艺术。《月光曲》反映了贝多芬这样的艺术大家对底层人民的关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美好乐曲的诞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文。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体会"知音"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0.
赵飞 《贵州教育》2012,(17):27-28
一、教材分析1.教材基本情况。《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的起始课。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王琳 《贵州教育》2008,(22):28-29
教材说明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渎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课文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2.通过多读、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文较短小,77个字,5句话,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之交的故事。这篇文言文明自如话,古今字义相差不大,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各大省市的语文公开课、研究课总是偏重于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要与作者有共情,而往往忽视了语文最基本的功能——工具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提笔作文却又文思枯竭,这样的情况实在值得教师深思。同时,备课不能只备一篇课文,而要关注整个单元,甚至整本书。一篇文章一个重点。语文课有语文味,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为之探索、努力。  相似文献   

16.
周莉 《湖南教育》2013,(3):26-27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3.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二、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导语:有一段友谊至诚至深,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相似文献   

18.
李扬 《湖南教育》2013,(3):22-24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并能背诵。2.借助注释、插图及工具书理解古文内容,感悟语言魅力。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灵相通的知音之境。4.补充古今名人的诗作,体会觅得知音之幸与失去知音之痛。【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体会心灵相通的知音之境,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20.
<正>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传统文化之根,播下传统文化之魂,让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立足课堂,紧扣语文要素,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呢?本文将以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为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对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