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具身教学是具身认知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延展与应用,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身心一体”与“主客融合”,关注学生个体的过程性身体体验,旨在以身体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事件性”教学,实现了对“二元论”的悖离。具身教学在于通过“具身交互”培养主体的人,通过“身心融通”培养完整的人,通过“知行合一”培养践行的人;通过“开放生成”培养个性的人。具身教学的生成进路在于认知理论的基础性置换与教师教学信念的培植,并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以“具身”思想为引导合理开发和应用教学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2.
具身学习强调学习的行为是基于身体感知而产生的,是个体在学习环境的作用下将“身体——情境——认知”有机结合,最终以获得“沉浸式”的具身体验。基于具身学习理念下,乡土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注意合适情境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有效认知,“激活”学生的心理感觉,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最终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数字技术对虚拟空间身体体验建构原理的理论缺失,以及虚拟空间具身性在场体验难以实现的困境,通过比较法分析传统空间表象认知中对经验身体的认识,以及梅洛庞蒂身体转向中对知觉的引入,探讨基于可供性具身认知将空间理解为具有生态信息的知觉空间,将虚拟空间定义为可供用户直接感知并采取行动的知觉空间。运用逻辑分析法用可供性具身认知的“空间—身体—知觉”的同一性特征,解释数字技术下虚拟空间的具身性知觉体验的原理,即通过模拟知觉、身体知觉代理以及身体知觉统合方法,将虚拟空间营造成契合用户知觉、行为规律的具身性知觉体验场所。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是身体参与的认知,通过身体、环境、感知、心智的互动融合完成知识的表征。科技场馆借助实体场馆与先进信息技术的融合,构建了具身学习的场域。文章首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在科技场馆的具身学习中融合三种环境(即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和三类具身(即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设计了科技场馆学习支架。随后,文章在“电流的磁效应”主题学习中开展了两轮迭代设计研究,验证科技场馆学习支架的应用效果。最后,文章形成了修正后的科技场馆学习支架,以提升学习者身体在场的行动参与感,帮助学习者身体体验的内化与经验建构,为学习者在科技场馆中的具身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5.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学习状态与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生理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可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静态“感知思维式”的新的教学形态——“有身体的教学”。教师可从含义与特征、载体与形式、评价与策略三个维度建构教学理论体系,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认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以实践性知识、操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职业教育教学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对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职业教育具身教学提倡“身心一体”感觉统合的深度教学方式,强化教学主体间“身心互动”的“具身交往”过程,突出“真实”环境下实践性知识的具身表征与传递。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可采取基于身心感官功能,创设具身学习环境;加深专业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具身反思能力提升;围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构建职业教育具身教学实践共同体;关注具身实践学习表现,强化过程性体验评价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具身学习,指学习者通过身体感觉运动系统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习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学习者的认知根植于身体感官行动,经验建构于学习环境交互。教育教学中的具身学习,可以通过环境、身体和心理三元交互进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具身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具体学习环境的体验中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和嵌入性的特点,揭示出传统认知的不足,即对个体身体的忽视。这一观念的提出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改变当前课堂教学忽视身体的现状,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解决路径:改变“脖子以上”的学习观念,建构具身学习的教学环境,提倡具身学习的教学方式,创设具身学习的教学空间。具身认知还为教学评估提供了体验性和参与性的评价思路。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识理论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建构着认知,而教学现场的真实存在为教师的教学思维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基础环境。基于具身理论来看,教师通过身体在场的感知和互动,能够激发具有主体性、应变性和生成性特点的现场性教学思维,区别于具有易固定化、易僵硬化和易片面化等弊端的离场性教学思维。主体的身体成为关键,而提高教师的现场感知思考能力、增强把握教学资源能力和提升现场反思教学能力,或可成为培育现场教学思维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主张人对事物的具体感知并非独立进行,而是以身体为媒介,凭借身体的感受与体验,赋予身体以参与感和归属感.从具身认知视角审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发现存在忽视教师身体感受、脱离教育实践情境等困境;研究者建议从珍视具身经验、倡导体验式学习、开展发展性评价和坚持耦合发展等方面开辟新路径,实现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 愿...  相似文献   

11.
具身德育针对传统的"离身"倾向和现象,明确了身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能有效克服德育知行脱节现象。本文从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具身道德情绪、具身道德情境三个方面论述具身道德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为具身德育新理念提供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离身心智语境下的教育是离身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塑心”,即精神或心智的培育,而身体被认为是学习的障碍。但是“具身心智”的兴起挑战了这一观点。具身心智主张,思维和判断等高级认知过程与有机体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壁垒森严的界限。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身体对于心智来说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一个“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铸就了心智的特殊品质。具身心智呼唤具身的教育。具身教育视身体为学习的主体,主张把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倡导“身体活跃的课程”。身体活跃的课程不认为身体活动是学习的障碍。相反,它赞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主张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具身认知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具身,即认知的身体性、体验性、环境性和生成性。而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离身,出现师德教育遮蔽身体主体、知识学习剥离身体体验、专业能力训练脱离现实情境、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开放的生成机制等问题。省属师范大学针对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离身问题,形成了“身体”转向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养成新路径:师德教育具身,凸显身体主体;专业知识学习具身,注重身体体验;专业能力培训具身,重视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自我发展能力养成具身,着力构筑开放.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建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以下四点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原则:1)尽可能多地“吞噬”学习者的各种不同知觉体验;2)设计并运用与所学知识概念相符的动作;3)让学习者在直接体验某一现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4)充分利用各种代理实现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具身化。  相似文献   

15.
变革英语教学,让英语课堂成为“身-心-境”一体的学科实践场域,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具身认知理论重视身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各种感官与环境的互动体验促成认知建构。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本文提炼出具身英语教学主张,建构具身英语教学的实施策略,为研究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宋岭 《教育科学》2022,(4):15-21
随着具身认知的发展及其在其他学科的渗透,道德具身性和具身德育逐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潮。具身道德超越了理性、认知与直觉、情感的二元对立及这两方面的机械相加,强调道德根植于身体及其在世行动和经验,基于此的具身德育关注道德主体寓居于周遭的具身化存在与发展,为解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抑身扬心和种种割裂问题提供了路向。但具身德育研究尚处于初始建构阶段,存在着深度和系统化不够、缺乏与已有德育理论的对接、忽视文化特殊性等问题或不足。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具身德育思想,并基于多元的证据、融合的方法和开放的视野,系统化建构更加坚实的具身德育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回溯教育与身体的原初联系,发现儿童教育中身体缺位,表现为束之德智的身体、蔽于文化知识的身体、囿于技术的身体。具身视角下,儿童的认知具有具身性,表现为需要感官参与的涉身性与体验性、经由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与实时性、依赖环境衬托的形象性与情境性。身体缺位的现实困境与儿童认知的具身性共同指向儿童教育中身体的回归,受现象学的启示,从儿童教育原初形态的"关于身体""通过身体""为了身体"三方面来考虑:关于身体的教育是对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全面教育,通过身体的教育是强调儿童身体的感知体验与实践,为了身体的教育是关注修身与成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具身认知揭示了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对个体身体的忽视,突出了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与环境性特点。根据具身认知生成的路径,可以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此为教学带来新的启示:从纯粹大脑认知的传统教学转到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师生互动的身心融合为生成式学习达成了路径,情境教学则为加强身心体验的重要教学方式,消除对学生和教师身体束缚的负性具身效应。具身认知观还为教育教学评估提供了体验性、参与性与生成性的评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身体体验不足、数字认知失衡、数字环境系统不完善等困境。通过具身认知理论分析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生成机理,以身体参与为物质基础,以心智发展为运行中枢,以教师与环境相互统一为催发条件,提供身心全感官性发展模式。从身体、认知、环境三方面提出重视具身参与,实现教师体会性学习;倡导以人为本,回归教师价值性需求;满足情境交互,营造动态数字化氛围等优化策略,以此培育乡村教师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20.
具身认知的兴起,为我国幼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对认知的重要性,注重心智、身体、环境三者耦合性整体,同时也是动态性、差异性的具身。基于此,幼儿教育也应是生命之“身”、情境之“身”、发展之“身”、个体之“身”。因而,回归“具身”的幼儿教育需要注重幼儿的身心整体性发生,关注多元化的情境,注重幼儿的身体是发展的,解放幼儿个性化的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