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虽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忽略种族意识形态,他的“空间三一论”却体现种族空间政治张力。本论文将莫里森新作《爱》的故事空间作为观察对象,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文本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探讨虚构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空间关系如何反映社会关系,权力怎样构建空间,空间怎样表征权力。指出:种族统治体现为空间统治,空间构建表达个体、社会之间的协商。科西一家的空间发展和位移、“丝镇”的空间构成和重组,折射出种族现实的变化,空间生成密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入,图书馆由原来的信息共享空间逐步发展为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创客共享空间。校园里的大厅、走廊、教室、活动区、运动场、花园等皆是学习空间,借助这些空间营造阅读场景,更能凸显阅读活动时间灵活、方式自由等优势,从而形成高势能的“泛在阅读空间”。随着全球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学校图书馆建设正在逐步转型,打造“泛校园、多功能、智能化”的图书馆建造模式,实现图书馆无边界学习空间新样态,以最大的限度触发每个学生的才智和潜能,是未来图书馆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4.
建立在主体形而上学基础上的“科学主义”空间观,遮蔽了“空间”与“存在”的关系,反映出认知理性泛化、非现实性以及实体性的特征。海德格尔力图重新建构“基础存在论”,在作为“此在”的人之“在世”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寻找空间的本源意义,展现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转向”的深层人学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范式的结构性变革,传统学习空间已难以承载和支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学习空间的变革势在必行。文章首先对学习空间术语的由来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并回顾了教育发展史中学习空间以及相应教学范式的演变过程。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学习空间观产生的动因,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新学习空间观,指出新学习空间建立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元辩证的空间认识论基础上,学习空间与教学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分析和讨论了新学习空间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层空间中都呈现出联通与融合的特征。文章最后基于新学习空间观的三层空间维度对当下具有新学习空间特征的教学创新进行梳理与归纳。期望文章为认识和推进“互联网+教育”学习空间变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空间”的浮现及建构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操作性。现有研究图景及空间理论的成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转向奠立了基础。高校空间的开放性、自主性、全景性和生产性持续推进着劳动教育的自然化、去规训化、生活化和创造化。从现实样态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存续着作为物质基础的物理空间,作为认知前提的知识空间,作为共情支撑的人际空间,作为活动浸润的体验空间。四种空间类型存在着“分殊与合一”相统一的关系逻辑,既保障高校劳动教育在具象感知、符号认知、主体关怀、主客行动等层面的重点廓清,又能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在目的、关系、方法和实践层面的共在、共生、共享和共创。鉴于高校劳动教育空间的层级性和互嵌性,一方面需要以分化视野着眼劳动教育在环境再造、课程建构、交往氛围、多元活动等维度的行动,另一方面需要以系统目光聚焦劳动教育空间的“地位”平衡、“壁垒”贯通、“正义”强化,从而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去中心化、强关联度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教育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制度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融通,形成了促进教育均衡、教学创新和组织变革的教育融通空间。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阐释了教育融通空间从多模态传播空间到跨领域融合空间再到智慧教育生态空间的升级转型过程。接着,文章分析了智慧教育生态空间的核心特征,并设计了包含表征空间、空间表征和空间实践三种形态的智慧教育生态空间架构。最后,文章结合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智慧教育生态空间变革“时空顺序和资源作用”、改变“认知-身体-环境”关系、开辟“人-技术-人”新关系的应用范式,并总结出智慧课堂、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四类应用场景。文章的研究可为深入研究智慧教育的内在规律、探索教育数字化新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革命是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广应用引发的教育教学与学习革命被称之为“空间革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人人进、人人用所导致的全方位空间互动引起了教育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根本变化,空间互动是“空间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用空间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革命是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广应用引发的教育教学与学习革命被称之为“空间革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人人进、人人用所导致的全方位空间互动引起了教育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根本变化,空间互动是“空间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用空间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在未来社会空间的深度变革中,对课程的理解要革新空间观念、建立空间思维、拓展空间视域、探索空间方法。未来课程的空间建构着眼于课程的空间本体与空间生成,探讨课程空间中主体的生存状态、交往方式、发展途径等问题。围绕人与未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未来课程空间可以理解为“学习机会”“资源集合”“交往规约”“经历场景”。通过创造学习机会、聚合学习资源、构建交往情境、重塑学习场景,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有效生成课程空间。  相似文献   

11.
空间是承载教育生活的现实基础,教育叙事是展现教育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指将教育故事的书写建立在空间面向的基础上,将教育叙事中线性的、静态的经验存在转变为关系性的、动态的存在。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教育叙事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深描教育“现场”,凸显教育真实在社会画面中的“景深”,对人进行立体认知。因此,需要从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观察角度、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理解向度和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表述维度促成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黄吉雁创新(互动)教学工作室利用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名师工作室+国家级交流平台”的多元融合模式,运用“建构平台专区学习”“数据驱动考核助力”“以师育师推动发展”等策略,进行了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丽娜 《江苏教育》2022,(47):51-54+58
在新媒体技术和多元文化的驱动下,社会进入“泛偶像”时代,儿童的崇拜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崇拜对象的选择,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透析“泛偶像”时代儿童崇拜的现状,审视“泛偶像”时代榜样教育的困境,教师要通过空间归位,重构榜样教育实施渠道;释放话语权,重建榜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具象实施,重赋榜样的教育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人类独处、居住以及社会交往空间的改变,要求教育重新思考人类存在样态、生命质量以及“诗意栖居”的理想。博尔诺夫试图调和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对“人类图像”的描绘,在“人类空间”概念基础上论证人的空间存在性,揭示空间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回到人类“原初”空间意象,人类空间突显人作为主体与世界交互的积极作为,肯定生命与空间融合过程的体验性,暗示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都具有教育性。空间建构过程,即人寻求自我定位、自我确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过程。人类空间观为重思教育本质,通过教育追求“栖居”意义,建构充盈灵动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空间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非一线城市传统校园学习空间规划、设计及建设主体多数为非教育人士,导致非正式学习空间存在“建”与“用”剥离、“旧”与“新”冲突、“空间”与“课程”分化等窘状。基于学生全程发展需求,非正式空间设计应注重体现隔断模糊性、功能多元性、布局灵动性等特点,从割裂的空间关系到联通的空间关系,从结构化的空间表征到不规则的空间表征,从刻板单一的空间结构到体现课程体系的空间结构,从适应的空间需求到参与的空间需求,重构非正式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16.
教学空间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凝聚教育力、充满教育性的人性空间。“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教学空间教育力是平衡且汇聚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一种复合性教育力量,主要由教学空间教育作用力、教育影响力和教育生产力三个方面组成。教学空间教育力能够为实现“五育融合”育人提供关键着力点,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育人”向“空间育人”发生根本性转变。优化教学空间教育力,实现育人目的的基本进路在于重新规划和设计教学空间,激活教学空间的教育力;加强对教学空间的领导,提升教学空间领导力;重建教学空间公共性,凝聚教学空间教育力。  相似文献   

17.
在“共在存在”论看来,交互行动所创造的“共在关系”是人得以存在的前提。据此存在论,教师发展在本质上属于关系实践,而理智、情感与生命价值提升有机统一的行动则是其基本方式。其中,教师能以明智的“做事”来选择“共在关系”是其得以发展的内在依据,其间的行动具有慎思的“智性”特性;能在与他者的“共事”中充实自我存在之价值和意义是其发展的现实依据,由此出现的偏好选择、理解接纳和意义拒斥赋予其行动以“情感”色彩;而能在丰富“共在关系”中实现自身发展之“成己成人”的价值统一,凸显了其行动的生命意蕴。构建行动的教师发展理论,在认识论上,要以“共在关系”为逻辑起点,基于普遍同意原则来建构他者立场的教师发展理论;在方法论上,要以深切关怀教师之“心事”的“心的哲学”思维来矫正过于强调智性行为的“思的哲学”倾向,归还其发展权;在本体论上,要以关系为本质,将行动作为教师发展的教育尺度,在“成事”中彰显教师发展的生命本真。  相似文献   

18.
教学空间不仅是包含教学器具、教室建筑等的自然性空间,也是关涉师生交往、角色定位等人与人间关系的社会性空间。福柯的空间理论是从空间和政治权力关系以及政治统治策略出发对空间生产机制进行的微观层面研究,为理解和看待教学空间如何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性视角。面对从传统教学空间到线上教学空间的转变,教师由于沿用原有的权力控制模式遭到了学生行为变量无法得到有效观察、学生学习效果无法得到及时评估以及课堂教学规范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等教学方面的挑战。据此,提出从观察“行为”转向观察“认知”、从进行“终结性评价”转向进行“表现性评价”、从构建“教”的规范转向“学”的规范三条路径以实现线上教学空间中权力的运作和控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范畴之一的空间范畴包括空间类型及空间关系两个方面.在英语认知系统中,空间具有一定的界限性,可具体化为平面性空间及立体性空间.空间关系主要体现为“前—后”及“左—右”方位关系,这一认知框架在英语表达中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该主题的理论建构多围绕政策设计和项目过程,尚未形成将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及城市空间治理有机融合的思考。研究围绕城市更新,遵循空间范式展开理论探讨,通过多学科的理论路径,探索城市更新治理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空间治理范式:从城市生命体隐喻出发,延展至城市发展史演绎城市更新的时空观基础;从“社会性空间”,到“空间中的生产”,再到“空间的生产”的理论进路中分析城市更新的动因、局限和治理转向的潜在可能;继而转向“空间尺度的生产”及尺度政治的框架,从中捕捉耦合空间和权力分析的治理转向的方向;最终形构“空间—行动者—尺度”的统合框架。随着尺度下移的城市更新在空间治理上营造“尺度共治”,形成横向的双重尺度博弈与纵向的上下尺度衔接的制度创新,城市更新将牵引中国城市发展由增长扩容转向提质转型,走向空间的良好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