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在证实变革型领导风格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分析组织氛围和自我效能感两个变量在变革型领导风格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之间的中介效应。通过量化分析发现:(1)变革型领导风格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存在显著影响;(2)组织氛围在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四个子维度(愿景激励、德行垂范、个性化关怀、领导魅力)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其中组织氛围在德行垂范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最强,而且为完全中介;(3)自我效能感在变革型领导风格的三个子维度(愿景激励、个性化关怀、领导魅力)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自我效能感在德行垂范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中不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探究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对信息化教学效能的作用机制,是激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内生动力之关键所在。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厘定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与信息化教学效能的概念与内涵,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测量量表,调研中小学教师,收集有效问卷996份,通过AMOS软件对研究假设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研究结果:教师信息化沟通协作力可以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信息化专业引领力对信息化教学效能起到较强的间接作用效应;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信息化专业引领力对信息化教学效能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同时也是影响作用较大的中介变量。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从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信息化教学效能提升的相关建议:营造积极氛围,发挥技术引领;力求技术进阶,追求学科融合;重视辐射效应,固定协作模式;聚焦教学领导,深挖数字资源;关注课外指导,线上线下结合。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研究》2017,(5):45-51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校长的必备能力。参考心理资本与信息化领导力的相关量表,基于校长心理资本、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解读,设计校长心理资本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指标,以中小学校长为调研对象,开展问卷调研,利用SEM(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探究校长心理资本的四种结构成分(即自我效能、乐观、希望以及坚韧性)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对其乐观、希望、坚韧性均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乐观对其希望、坚韧性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希望对坚韧性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乐观、坚韧性对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均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在校长心理资本的不同结构成分中,乐观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效应最大。基于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向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的心理资本开发建议:将乐观作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的动力支持;以自我效能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的信念支撑;以希望与坚韧性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的关键枢纽。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研究》2016,(5):49-56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及领导效能相关研究成果予以梳理,解读信息化领导力及领导效能的内涵,设计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及领导效能的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探析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及领导效能的当下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展的四点建议:加强学校办学的指导及考核,提升校长的信息化办学规划能力;以教学质量管理为目标,提升校长的教学评价信息化规划能力;以质量和公平为资源建设导向,提升校长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能力;以教师激励为核心关注点,提升校长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上海市某区3个教育集团、8所学校 286名教师的实证调研,探究并验证了校长领导力、组织支持感和教师满意度三者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校长领导力对教师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中的工具性支持维度在校长领导力与教师满意度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情感性支持维度对教师满意度的中介影响效应最大。建议校长要立足教育集团发展,提高结构领导力;发挥教学领导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视文化领导力,提高教师学校归属感;加强人际领导力,营造良好学校氛围,从多方面提高教师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探讨校长教学领导力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影响机制。对2399个有效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教师集体效能感在教学领导力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教学领导力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直接关系以及通过集体效能感的间接关系受到教师自主性调节作用的影响,即在高自主性条件下,教师感知的校长教学领导力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显著增强。为此,校长可以通过提升教学领导力,增强教师集体效能感,激发教师自主性,促进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动力源和最关键的因素,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效能感又是体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表征。文章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苏省卫生类职业学校部分教师开展的调查显示:卫生职业学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可度较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被广泛接受;在信息化"教""学""自我发展"等三个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维度上,信息化"教"的效能感和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感较高,信息化"学"的效能感较低,同时教龄因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有增高趋势。在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提升卫生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自我能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其能在真实教学情境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的认知和信念,是影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自编量表对广东省240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并不十分理想,且不存在性别、学历、职称等方面的差异,但存在教龄差异,并随教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校应深化制度建设与教学改革,激发教师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体意识;加强教学资源和环境建设,支持高校教师发展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丰富信息化教学活动经验,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群体。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全体教师的内在潜力是深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信息化领导力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最新发展,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补充,也是教师深度参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研究表明理论模型是深度推进教师领导研究的重要基础。鉴于此,本研究在深度剖析教师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实践范畴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教师信息化领导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量表,以期对推动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主要聚焦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方面。然而根据团体动力学和分布式领导理论,"领导"不再是个体领导者单向的、静态的、线性的活动,而是组织内不同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动态地分享领导角色。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决策和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教师信息化领导力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自觉运用信息化思想和技能,通过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信息文化等活动来影响学生、同事和校长以便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和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能力和过程。它由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信息化专业发展领导力和学校信息化文化领导力四个方面构成。这四个构成部分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影响,通过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信息化专业发展活动和学校信息化环境规划和建设活动中发挥作用来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陈明  董继承 《文教资料》2007,(23):167-169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领导力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本文从教师领导力概念入手,重点阐述教师领导力作用在与学生、同事和校长交流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并指出在领导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实施的主战场,校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和组织者。明确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人格特质为研究视角,引入组织氛围为中介变量,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法分析人格特质和组织氛围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向性特质、开放性特质和责任感特质分别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氛围在外向性特质和开放性特质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组织氛围在责任感特质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中不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过程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影响教师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力量,主张校长具备敏锐的眼光,广泛吸收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助力学校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人价值观的倾向或偏执,校长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保守或激进属性,从而出现信息化教育价值的伪多元性。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要去除这种伪多元性,促进学校在信息化时代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教学效能感是信息时代一项重要的职业心理特征,是教师对自身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能力的主观判断。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实施的背景下,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测量进行了尝试性探究,编制了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量表,将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ITE)分为信息化"教"的效能感(EII)、信息化"学"的效能感(EIL)、信息化"自我发展"的效能感(EISd)三部分,且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可靠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适合测量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15.
王彦  王丽  刘倩 《中学教育》2022,(3):23-34+68
教师的家庭作业管理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作业的质量和效能,是解决作业减负问题的前提条件,而教学自主权是影响教师的家庭作业管理效能感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对786份教师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教师教学自主权对家庭作业管理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年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作业管理自我效能感水平总体较高,但是家庭作业规划与设计,作业监控、评价与反馈以及关注家庭作业个性化差异三个维度的效能感发展不平衡;教学自主权对教师的家庭作业管理自我效能感起到正向预测作用,说明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作业管理能力;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需求、社会期待与作业传统是影响教师运用教学自主权进行家庭作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使作业减负真正落实,在作业管理改革中要提升和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将政府、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纳入其中,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共治效能,促进教师作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过程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影响教师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力量,主张校长具备敏锐的眼光,广泛吸收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助力学校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人价值观的倾向或偏执,校长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保守或激进属性,从而出现信息化教育价值的伪多元性。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要去除这种伪多元性,促进学校在信息化时代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语文教师因素、中职生自我效能感和语文阅读能力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及测验法,选取珠海市四所中职院校的一、二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语文教师因素、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语文阅读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语文教师因素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语文阅读能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生自我效能感在语文教师因素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65%。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应对新型信息化管理过程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需要以校长自身信息素养提升为前提,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为保障,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效引导为重要体现。文章借鉴目标管理的SMART模式,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信息化领导力SMRAT模式,从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信息化建设过程管理可控、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相互关联、信息化建设结果可预期、有明确的截止时间五个环节探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农村校长领导力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该研究在黑龙江、山东、广东、浙江四个省份的农村学校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农村校长领导力及其要素对学生学业成绩均有显著的独立影响;不同农村学校特征下校长领导力各要素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存在差异;在将所有中介变量投入到模型中后,教师集体效能、积极学校文化、中性学校文化、消极学校文化的中介效应以及直接效应均显著。其中,教师集体效能、积极学校文化、中性学校文化中介效应值为正向的,起到的是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教师集体效能和积极学校文化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均较大;农村校长领导力的直接效应虽然占总效应比例也较大,但它与消极学校文化都是负向的,起到的是阻碍或消减作用。因此,农村学校办学过程中,校长要不断反思与改进校长领导力实践,以增强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影响;组织建设富有积极价值的学校文化,为教师集体效能提升搭建平台,以增强其对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0.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它要求校长有信息化领导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在推进学校信息化过程中,能够规划、建设信息化发展愿景,并能影响和带领师生共同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与智慧。它由学校信息化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教学与管理、经验与总结、校园文化建设五个方面构成。为此,要求校长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提高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段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阅价的研究,改革现有校长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