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设计思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历史人物故事单元,共选编了三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参照课标要求与教学提示,依托历史故事主题单元,可以设计“照照历史的镜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实录一、整体回顾晒活动师:“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多少风流人物,给后世留下一个个令人回味的历史故事。前一段时间,我们围绕“历史人物故事”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后,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主题】本单元的课文以中华智慧故事为主,契合典型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主要特征,其中《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西门豹治邺》中西门豹善于发现问题、运用策略巧妙解决问题,《故事二则》通过正反两个故事启迪人们要正确看待别人的建议。课后练习指向通过品味揣摩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适合运用比较、推断、  相似文献   

4.
孟柳  郦泺静 《小学教学设计》2023,(Z1):103-104+119
<正>【教学目标】1.认读5个生字,重点学写“戎”。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能解释“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3.聚焦“不动”与“动”,体会王戎的聪慧。4.创设“神童”评选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浓厚文言学习氛围1.出示“诸”,组词。预设:诸多、诸位、诸侯、诸葛。  相似文献   

5.
<正>《故事二则》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以及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组合搭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专题。相较于本单元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的总体目标,《故事二则》的导读部分又更加明确要求"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可以说是目标与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认读5个生字,重点学写“戎”。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3.聚焦“不动”与“动”,体会王戎的聪慧。4.创设“神童”评选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故事二则》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以及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组合搭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专题.相较于本单元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的总体目标,《故事二则》的导读部分又更加明确要求"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可以说是目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一直以来,我很惧怕教学文言文,感觉这样的课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枯燥乏味。然而,执教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后,我便不再惧怕。《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不长,但是纯粹的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想读通读顺、正确地理解,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跳出“八字真经”的框架,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一直思索着。  相似文献   

9.
<正>寓言《自相矛盾》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思维的火花”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课文讲述了一个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在统编教材中,在此之前就编排了《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展现古人思维能力的文言文。但从单元语文要素的表述看,明确提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尚属首次。因此,《自相矛盾》一文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正>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有一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当讲解这一句的时候,我问孩子们:文中的“折”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直接异口同声地回答“折断”。然后我就给孩子们说,“折”在此处是“压弯”的意思。因为是要上公开课,我也会到其他班磨课,但是其他班的孩子却没有一个提出疑问——为什么“折”要理解成“压弯”而不是“折断”?当时上课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一、谈话导入,了解出处 1. 古代有不少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吗?(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有趣得很,这些小朋友好像是约好了在同一个年龄,展示自己过人的才智,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称为"七岁现象".曹冲称象是在七岁,司马光砸缸是在七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文中的王戎,当时也正好七岁.  相似文献   

12.
四年级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表现了王戎细致的观察以及小年纪大智慧的人物特点。本文从解读、品读、诵读这几个方面分别分析了这篇小古文的文意、写作手法、韵律之美,同时为古文教学实践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强调,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教师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两篇课文相互关联,同时增加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司马光》和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守株待兔》,  相似文献   

14.
<正>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皮亚杰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换言之,思维则是语言的内核。有怎样的思维,就有着怎样的语言。语文教学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以统编版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呈现。”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该如何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呈现,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课程根本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本文尝试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从小学文言文学习任务群的研制、实施和评价三方面来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把文言文纳入教材体系,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位呢?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实践与研究,现以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阐释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文言文的篇幅较短、故事性强,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打开学生阅读世界的新天地。教材很早就开始重视这一板块。因此,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学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面笔者就结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谈谈如何让妙趣贯串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读”“思”“辨”的训练,让学生在熟读中疏通文字,在精读中理解文意,在品读中锤炼思维,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以多样形式、多元策略、多维迁移探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新路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简短,描写却十分生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应该关注文体意识,充分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遵循教材编排的特点,对文言文实施梯度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推动文言文学习进一步走向全面与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因其具备蓬勃的发展力和鲜活的实用性越来越得到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视。综观入选统编教材的四篇文言文课文——三上《司马光》、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五下《杨氏之子》、六下《两小儿辩日》,正是极具思辨性的传统小故事。在完成了常规教学任务之后,于六年级设置一个“思辨周”,以完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立足当下的问题解决,甚至指向未来的前景设置,都充分体现出现代儿童文言文学习继往开来之担当。  相似文献   

20.
以乐引趣,就是巧妙地运用学生熟悉有趣的故事引出数学概念和引入数学课题,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新课。 如:讲反证法时,我先讲“路边苦李”的故事:古时候有个七岁的小孩王戎,与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看见一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树枝都快压断了。其他的小朋友看见后都跑过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小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树长在路边,李子那么多,肯定是苦的,不然,李子早就没有了。”小朋友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不能吃。教师讲完故事,再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原因,用“反证法”的思维方式分析出王戎判断“李子是苦的”道理,理出个“因为”、“所以”之后,然后点题“反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