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取与舍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人初生时,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取得知识,以求内涵。既然长大,  相似文献   

2.
通常,我们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但在实际生活中还得灵活运用别的方法取近似值。如果一味死板地用"四舍五人法",还可能闯大祸呢!请看:例1有一架飞机,最多能在空中连续飞行5小时,它飞出去的速度是每小时1800千米,返回时的速度是每小时1700  相似文献   

3.
取与舍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与“舍”虽是反义,却是一物的两面。  相似文献   

4.
取与舍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的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与“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相似文献   

5.
取与舍     
刘墉 《老年教育》2008,(3):21-21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相似文献   

6.
<正>一、为文应当独抒性灵文学即"人学",著文即做人。人要有一点"精神",而"精神"是有灵性的,是自我的,而非共性的,他者的。人之异于其他生物,因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而其他生物则无所谓"精神";人有真正的语言,而其他生物则无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事实上,"言"存而"神"生,"神"生而"人"立;"言"失则"神"亡,"神"亡则"人"非。语言是人"精神"的载体,没有语言则"精神"无从寄托。有了"精神",方能称其为真正的  相似文献   

7.
少逸 《家教世界》2010,(11):48-48
"家""舍"这两个词用在称呼中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谦称。"家"作谦称,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哥哥为"家兄"。这里说明一下,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和"家慈"取的是"严父慈母"这一意思。"舍"作谦称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  相似文献   

8.
要提高诗歌教学的实效,关键首先是要"慢下来",要有取有舍,无须面面俱到,但求"一枝独秀":一首诗词只着力解决一到两个特质性问题。不是点到为止,而是砭入骨髓;不讲则已,要讲就讲透,力争每一节课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益,进而会举一反三。"慢下来"的诗词教学,才是学生的最爱,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好与可爱,真正爱上诗歌。  相似文献   

9.
<正>"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素材对于作文的重要作用。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具体说来,素材运用出彩的技法有以下几点:一、凝缩素材,紧扣主旨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旨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往往只攻其一,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剪裁、加工,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没有"中学"这一级学校,是把现代的中学与小学连在一起的,小学一般是"七年制"或"八年制",长的"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即小学读完可以直接进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深造。所以,"13岁上大学"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与现代将学生分"快慢班"一样,古代不少时候也存在这种情况。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立三舍法,在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入学后皆分在外舍,  相似文献   

11.
记忆     
徐倩 《江苏教育》2014,(7):M0003-M0003
<正>无锡市连元街小学的故事始于19世纪末年。1898年,一个叫杨范甫的无锡举人与当时的开明绅士发起筹创新学之举,集资购下城中连元街上寿禅院旧舍,取名"竢实学堂"。"养其根而竢其实",他们取"竢实"之意,行"养根"之事,事实上是对新式学堂办学宗旨的一个宣言: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记叙文一二类试卷的特别要求"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需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写作中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呢?我体会"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就是记叙文的主旨要鲜明突出,文章的材料不枝不蔓,不拉杂,文章的剪裁有取有舍,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繁简得当。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现在的高中生写作往往忽略文章主旨的重要性,在考场作文中常常是随性  相似文献   

14.
正"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这是明代哲学家王艮写的一首《乐学歌》,他把学和乐看作一回事。王艮论"学",并没有涉及"教",意味着"学"有独立的价值,并非"教"的附庸。没有"教",并不影响"学";反之,假如没有"学",则"教"便失去对象,没有存在的意义。好"学"是人的天性,而非人的苦差事。倘若"学"而感到痛苦,意味着学习没有真正发生。明万历皇帝幼年时,随张居正读书,  相似文献   

15.
取与舍     
刘墉 《内蒙古教育》2007,(7X):61-61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相似文献   

16.
<正>读书是把人带向远方的过程。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读书当然可以为了眼前和当下,但不能仅为了眼前和当下,而没有"诗和远方"。张越也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读书为何或者说怎样把人"带向远方"或"放飞灵魂"呢?第一,读书是求"道"铸魂的过程。道是什么?"道"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是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中有这么一句:"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其"趣"课下释为"趋向"、"取向"。读qū音。笔者以为不妥。一、从词义来看。"趋向"重在"趋",表正在走向,是未然之事,而"取向"重在"取",意思是选取的方向,中心词是方向,是已然之事。这两个词单从词义来说,就有明显的差异,并不是一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8.
陈思呈 《大学生》2012,(Z3):132
说到逆袭,就想起一只兔子。动物园里的雪兔是一篇动物小说的主角。在动物园里,雪兔们被比喻成股市里的"粪草股",而黑蟒则被比喻为"蓝筹股",十分珍稀,还拽,只爱吃活物,不然就拒食。管理员在黑蟒睡着时,丢一只活雪兔进蛇舍(是一个严实的玻璃房子),给它当食物。进了蛇舍的雪兔,有几天时间等着睡蟒醒来。期间,大多数雪兔要么乱奔乱撞企图逃命,直到口吐白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化学必修1《从实验学化学》的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的作业中,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题: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若采用俯视的方法量取20mL液体,则实际量取的液体的体积比20mL<sub><sub><sub>填"大"或"小",下同;若量筒中实际有20mL液体,而你读数时采用了俯视的方法,则读得的数据比20mL<sub><sub><sub>。本题的答案是"小、大"。不少学生的答案却是"大、小"。问其原因,说是初中  相似文献   

20.
在新教材面临时间少内容多的冲突的情况下,摸索高中语文课堂简约高效之路,需要教师践行两个字:舍、得。一要"愿舍",二要"敢舍",三要"能舍",四要"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