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来也奇,忙忙碌碌当了大半辈子记者,直到老了做了教书先生,旁观者清,这才大抵上弄明白写稿要想到读者是怎么一回事儿。例如,读了9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该报记者、通讯员写的《京九铁路黄河大桥动工》消息,全文约480字,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条铁路的起、终点到底在哪儿。这“京”字还好对付,一般还不至于糊里糊涂猜到南京去;而“九”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就费劲了。找来同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读了新华社就此而发的通稿,这才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这条铁路要直达九龙。如此说来,在“九”字后边括上一个“龙”字,读者对这个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还有,消息中对于这条大干线要穿过的省、市和重要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1986日11月19日头版上,用不小的标题登了一条只有250字的新闻:《中华书局请第一位读者为读者门市部开业剪彩》。这条消息报道的事极小,就是那个门市部开业由第一个到那里的读者、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干部隋学芳剪彩。这么一件小事,怎么能挤到头版上去,而且配了一个醒目的标题,还  相似文献   

3.
“雨雪”、“老鼠”、“展览”、“演讲”——这几个词该怎么读?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把头一个字的声调读得像阳平。这就是普通话语流音变中“两个上声音节连读,前一个音节变读阳平”的规则。但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上声字碰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有的人会把词(或词组)中前面几个字都读成阳平。也有的人会把其中的某个字读成“半上”(上声的前半部分),哪种读法对呢?怎么读才好呢?一般人不注意这个,可广播电视播音员就应该讲究规范。我们知道,语言是以词作为最小基本单位的,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5.
《天气好晴朗刈麦正当时》,这是刊登在某省级晚报一版头条的标题。看了这个标题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刈麦”的“刈”字感到冷僻,就像见到了熟人,怎么也叫不出这个人的名字一样尴尬,只知道是割的意思,可怎么也读不出“yi”音来。笔者好事,拿起电话便要通了责任编辑(现在的  相似文献   

6.
“报纸一版头题需要什么样的稿子?”不少记者、编辑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份报纸,在我国基本上是四个版或八个版。读者最先接触的是头版,希望在头版看到重要新闻。各报编辑部一般把头版作为要闻版。头版里面,头题位置最显著,标题字号一般也此较大而醒目,新闻效果强烈。因此,头版头题历来被记者、编辑们所重视。有的老新闻工作者说,头版是一张报纸的思想水平和风格的集中体现,头题是一版的灵魂。平时,头版头题上版面也十分愼重。头题以外的稿子,组版编辑可以自行安排,而发头题的地方稿一般要白班主任推荐,或由编前会选定,再由夜班主任比较衡量当天全省(区)、全国以至全世界的要闻选择确定,最后经值班总编辑的认可,才能发排拼版。许多报纸的总编辑亲自抓头题,从选  相似文献   

7.
近来,报纸上溢美之词渐渐多起来了。一位知识青年,不恋安闲舒适的生活,宁愿报名当清洁工,竟被称为“垃圾千金”。这四个大字赫然出现在大报的头版。请问,这能引起读者什么反响呢?“垃圾”二字总不会唤起人们的美感吧!而“千金”二字,是褒是贬? 一位农村技术人员,脚踏实地地在生产队里钻研技术,见了成效,在报上表扬一下是完全应该的。但报道人员却封他一个“博士”,登在大报头版。读者哑然!博士是要经过有关部门考试,发给证书才算数的。这里却是一篇报道就可以封一个。谁曾见过天使?报纸告诉我们,确有天使在人间。不信,请看人民日报某日八版的一篇  相似文献   

8.
县报要让“农”字当家。理由有三: 一是县报最接近农民,读者绝大多数是农民。据了解,在一个县里,农民人口一般都占70%—90%;二是生产粮食是个重要问题,民以食为天;三是农业这条战线既长也宽,实行了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但不是尽头,势必深化改革。最近,翻了1988年以来的11家县(市)报(包括两家市报,一家郊区报)感到,“农”字并没有摆在当家的位置上。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这11家4开4版的报纸,共发稿363条(包括简讯、照片、副刊、广告等),农林牧水渔气象方面的稿子只有62条,占发稿总数的17%;农业方面的稿子,头版仅有18条,占  相似文献   

9.
为了读者     
看新闻就怕碰到“拦路虎”,遇着看不懂的名词、看不清的内容,工具书上查不到,身边又没有“读报顾问”,只有马虎了事。近日就连连看到这样的新闻。有条《苏北积极筹建沂淮铁路》的消息,其中把怎样筹集筑路资金和兴建这条铁路的意义讲了不少,唯独没说明这条铁路的起止地点,这样的“无头新闻”叫人怎么读?  相似文献   

10.
兀立 《新闻三昧》2006,(3):17-17
新闻报道基本事实应交待清楚,否则读者看了会觉一头雾水。比如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报头版报道“渝怀铁路正式通车”,并登了一幅喜气洋洋的彩照,但彩照旁的文字说明中,在写到这列火车从“重庆”开出,终点的“怀”是何处,却不作任何交待,以致读者对这条“渝怀铁路”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后来看了当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才知此“怀”,即湖南的“怀化”。其实人民日报也是用的新华社发的照片与文字说明,关键是人民日报保留原来文字说明中的一句“这条铁路西起重庆,东到湖南怀化”,然后再述其他事实。这样交待,读者看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见编辑…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报纸的头版就是其“脸面”,头版是否精彩直接影响读者对报纸的判断和购买欲。自从受网络媒体的影响和启发之后,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报纸的“脸”变了——头版已不再板着黑面孔,登载一些密密麻麻的长篇大论了,取而代之的是“图片 标题”式的图文导读。如今报界流行“三五”说法,即“要让读者三米之外注意到,五秒钟之内决定是否购买”。因此报纸头版的导读成为展示报纸精华的橱窗,导读也成为报纸走向“易读化”道路的体现。都市报、晚报以及消闲类报纸对导读的处理可说是极为细致、也极为有效,报纸头版一般都以大标题、大…  相似文献   

12.
美联社驻北京首席记者维多利娅说: “好新闻不但要有重要的事实,还必须让读者读起来有趣,要有人情味。一条好新闻必须在即刻抓住读者的心。一条好新闻还必须注意时效和表达方法。”合众国际社驻京记者龙布乐说: “判断好新闻的标准有3条: 1、事实必须准确无误; 2、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3、能激发起读者的感情。”挪威《晚邮报》驻京记者弗尔塞特指出: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基本事实应交待清楚,否则读者看了会觉一头雾水。比如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报头版报道“渝怀铁路正式通车”,并登了一幅喜气洋洋的彩照,但彩照旁的文字说明中,在写到这列火车从“重庆”开出,终点的“怀”是何处,却不作任何交待,以致读者对这条“渝怀铁路”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后来看了当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才知此“怀”,即湖南的“怀化”。其实人民日报也是用的新华社发的照片与文字说明,关键是人民日报保留原来文字说明中的一句“这条铁路西起重庆,东到湖南怀化”,然后再述其他事实。这样交待,读者看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见编辑…  相似文献   

14.
一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好新闻?我看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真,短、快、活、强。”那么什么样的新闻读者最愿读呢?一字而蔽之,曰“动”。前面所说的五字标准中,“真”、“短”是对新闻的一般的和最基本的要求;后三字则是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高层次标准。这几个字都离不开“动”。只有动,才会快,才会活,才会强。由此可见,动的新闻,包含着较强的时效性,较生动的现场性,较明显的针对性。由这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感新闻整体。  相似文献   

15.
“它有两百条腿,一千个脚趾,一百个鼻子,数十对角。”这是国外记者写的一条新闻的导语,可是读者无从了解这是一头什么样的怪兽。实际上,记者是在写一篇有一百人的鼓乐队的新闻。当然,这种以开玩笑形式哄骗读者的写作手法我们没有必要仿效,但根据新闻事实的可能,适当采用这种“延缓破题法”还是可以借鉴的。例如,有这样一条导语:“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因造出什么也没有的东西今天获得了1000美元。”读了这条导语,读者可能莫  相似文献   

16.
大连日报记者曹尧,通过调查比较,在本报《记者建议》专栏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从大连至全国,既通铁路又通民航的大中城市,除赤峰外,民航运价全部低于铁路三类物资快件运价。”消息传出,一周之内大连机场的发货量比上个月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二,许多客户都被这条建议所吸引。民航有货可运,客户少花了运费,铁路紧张的状态也稍有缓解,可谓一举三得,皆大欢喜。记者的这条建议只有七百字,可是就它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来看,一字何止千金!同时,它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引人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要题文一致新闻报道如同穿衣戴帽一样 ,要做到表里如一 ,配置得体。倘若上穿一件长衣服 ,下穿一条小短裤 ,或者外穿一件西服 ,内套一件烂衬衣 ,就要闹出笑话来了。这就要求新闻报道要做到题文一致 ,不能题目是一回事 ,报道是另外一回事 ,也不能戴上一项“大号帽子” ,里面塞满破烂东西。4月13日三版刊登的“框新闻” :《日读千字 ,周写一文 ,月看一书 ,年学一技》 ,版面上作了突出处理 ,见报后的效果并不理想 ,有读者指出 :作者把功夫下在了琢磨题目上 ,内容却一般 ,没有多少新东西 ,给人一种凑合的感觉。日读千字 ,原来是读千字报纸文…  相似文献   

18.
发表新闻稿件,署上大名,属于常识.这是记者对读者忠诚,对文章负责的表现.也便于读者了解大作出自谁手,满足芸芸众生的好奇心.更可以增加文章的信任度,让人读了放心,知道这不是凭空乱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稿件一般都有“本报记者×××”或“通讯员×××”的标识,好像商品都有商标一样.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冠冕堂皇的记者先生竟变得羞羞答答,像地下工作者似地在新闻稿件中用起了化名甚或匿名,留下“本报记者”四个字让你请详.  相似文献   

19.
“天气好晴朗 刈麦正当时”,这是刊登于某省级晚报2004年6月12日一版头条的标题。看了这个标题,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刈(yi)麦的“刈”字感到冷僻,就像见到了熟人,怎么也叫不出这个人的名字一样尴尬,只知道是割的意恩,可怎么也读不出“yi”音来。  相似文献   

20.
在记者云集的采访活动中,照样能抓出“大鱼”来,但关键一点是看你怎么个抓法。大前年7月7日至11日,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司与甘肃省科委在兰州联合召开“洒勒山及巴谢河流域滑坡科研成果鉴定会”,邀请了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我作为甘肃地质报的记者,也参加了会议。在这记者云集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上,要抓出一条“大鱼”来,还真有点棘手呢。是报道鉴定会情况,向读者交待滑坡成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