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但是,惩罚也好,批评也罢,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打击和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当家长、做教师的懂得一些惩罚与批评的技巧。惩罚与批评是有分寸的,就像世上最美的东西一样都有黄金比例,如果正确掌握惩罚与批评的艺术,不但可以让孩子明白深刻的道理,还能让孩子更加了解和尊重家长与教师的苦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否定和放弃惩罚性处罚手段。其实,在某些隋境下惩罚还非用不可。有专家学者认为,“在一些例外情形中使用惩罚更为有效”。—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和惩罚,那他将来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所以,—个人在学生时代,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正确地面对。接受处罚教育。进而反思和借鉴,以避免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作为教师。如何使学生在惩罚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不致因惩罚而积聚孤僻愤恨情绪,进而造成师生对立,这其中很有学问。  相似文献   

3.
现在教育界祟尚赏识教育,认为靠激励手段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一至不能谈“批评”,甚至谈“惩罚”则色变,似乎说到“惩罚”教育就是体罚或变相体罚。随着新闻媒体频频报道教师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的“丑闻”,对教师的指责声使得学校、教师面面相觑,草木皆兵,仅仅靠爱心、耐心去说服教育学生,可是当遇到屡犯错误的学生时,耐心教育有时显得力不从心,苍白而无奈。  相似文献   

4.
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还应该包含着适当的惩戒,我们的学生似乎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的批评.目前,社会、家庭、学校中不少人谈罚色变,甚至有些人把"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混为一谈,影响了教育者对惩罚这一必要的教育手段的使用,阻碍了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惩罚的必要性、惩罚与体罚的区别、惩罚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马莉莉 《上海教育》2009,(19):53-54
批评本来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常用手段之一,何必由教育主管部门“赋权”?理应包含的权利为何却不被教师使用呢?在我看来,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教育尊严的失落,教师教育权利的削弱,甚至是剥夺。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教师们应时刻记住 :批评的艺术 ,是在理解、信任、关心和尊重的土壤里开出的灿烂花朵。要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的批评教育下 ,真正认识到错误 ,自觉主动去改正缺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 ,讲究批评的艺术。下面是我对批评教育艺术的几点粗浅认识 :  一、增设“官衔” ,让学生自己管自己。我班有名学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 ,就是关心集体 ,热爱劳动 ,但是他又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讲究卫生 ,随地乱扔垃圾。鉴于他的两重性 ,我就选他当卫生监督员 ,并对他提出要求 :当卫生监督员 ,既要监督其他同学 ,更要监督自己 ,以身作则 ,不能…  相似文献   

7.
支招一句话     
由于受赏识(鼓励)教育理念和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政策规定的影响,更由于教师采用批评教育手段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当教育部出台“教师可以采用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一法规条文时。很多教师竟然一时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划定批评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界限,营造批评教育学生的良好环境,激活和谐的学校批评教育的“场”。这个“场”应该吸引教师,激发他们教育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敢批评、会批评学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春生 《广东教育》2003,(12):14-14
GDJY一、惩罚,别伤孩子的心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不是教育目的。学生犯了错误,应该批评惩罚,这是原则,但要注意分寸。当前,有些教师惩罚学生,轻则侮辱,重则拳脚相加,却美其名曰:“爱之愈切,恨之愈深。”这样的爱只会伤孩子的心,只会让孩子心惊胆颤。我刚从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镇属初中任教。带一个别的老师不愿带的“半成品”班。刚刚毕业的我,血气方刚,工作热情高,很想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班长匆匆来告诉我,语文老师被学生气跑了。我赶到教室一看,黑板上画了一个猪头,下面写着语文老师的名字。又是一场…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对待“惩罚”教育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表扬和鼓励是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强调其作用,过分夸大其教育功能。把“惩罚”看成是一种“高压电线”,唯恐“触电”,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批评,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师,谈“惩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惩罚”的教育作用。其实,这恰恰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上一种误区、行为上的一种偏差。“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恰当的“惩罚”,不仅能教育人,更能警示人、激励人,从而造就人。下面就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惩罚”教育手段的思考和运用谈点认识,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10.
陈丽章 《考试周刊》2010,(37):216-217
批评和惩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要讲艺术。本文对实施批评和惩罚教育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怎样进行批评和惩罚教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往往一味责备学生,甚至于"惩罚"学生,一点也不讲究批评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教师批评学生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一、不要大声训斥教师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学生。"低而有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一、惩罚的适度性策略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只要让他的心灵受到震…  相似文献   

14.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  相似文献   

15.
说起批评,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没有人不会感到头痛。尤其近几年,教育上发生着很奇怪的现象:一边是赏识教育大行其道,另一边是教育恶性事件不断曝光。这种强烈反差揭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困境,认为批评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批评意味着斥责、发怒、羞愧、不安、惩罚……这种种不良的反应使得大家都如同惊弓之鸟,闻批评而色变。我想,这大概是对“体罚”现象的一种矫枉过正吧。教师没有权力体罚学生,体罚只会把学生推到教师的对立面。但是,批评是德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又怎可因噎废食?  相似文献   

16.
“没有惩罚便没有教育”。我忘记了这是那位教育家的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此话也许不无道理。现时,在一些学校里惩罚学生的手段不尽相同。迟到了罚什么?罚劳动,让他扫地搬砖运垃圾。“劳其筋骨”是要他“触及灵魂”:迟到不好,下次不敢了。可是被罚学生多半心里不服,应付差事草草了之。更大的危害是,他们误认为劳动下贱丢人,只有接受教育改造的人才去劳动。我们认为,劳动是个体生存的手段,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可见罚劳动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17.
当前,“民主教育”和“赏识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部分学者甚至提出了“无批评教育”。对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畏手畏脚,不敢惩戒学生。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有这样一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这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很多教师认为,惩罚不是体罚,学生做错了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8.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和处理?这时,批评甚至惩罚,都是回避不了的教育方式,但如何批评、怎样惩罚,却是一门颇费心思、更见功力的艺术,那么,如何更好地应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呢?下面一组文章为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或必须引以为戒的理念和方法。可资借鉴的有:秦选强老师的“惩罚创新实践”,陈松信老师惩罚违纪学生的“四策略”,齐美利、  相似文献   

19.
我们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当很多教师在感叹自己严厉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却好似搔痒时,看看下面别出心裁的“惩罚”方式或许可以带给我们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否定和放弃惩罚性处罚手段。其实,在某些情境下惩罚还非用不可。有专家学者认为,“在一些例外情形中使用惩罚更为有效”。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和惩罚,那他将来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所以,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正确地面对,接受处罚教育。进而反思和借鉴,以避免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作为教师,如何使学生在惩罚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不致因惩罚而积聚孤僻愤恨情绪,进而造成师生对立,这其中很有学问。惩罚应遵循的原则1.对于可预见的错误要在警告之后再进行惩罚。惩罚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