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闻与广告这两种文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我们忽视或者弄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写出的经济新闻稿就有可能像广告稿,或广告文稿就有可能像经济新闻稿,或既像经济新闻又像广告。如有的广告在文后写上“该厂今年×季度产量达到了多少,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多少”;又如有的稿件,从标题、导语和主体内容看,无疑是一则经济新闻,但文尾却出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央电视台领导要求记者编辑们努力提高新闻中的新闻含量。表面看,在新闻单位里提这种要求似乎有些多余,没有新闻含量何以成其为新闻?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要求有其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有的同志在分析我国电视新闻界目前存在的问题时,认为电视新闻界...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5.
广播新闻的播出必须经过新闻编辑这一重要环节。就是说初选的稿件必须经过处理才可广播。本人结合工作实践,略谈一下广播新闻稿件的处理步骤及处理方法。一、新闻稿件的处理步骤:1.审读。从头至尾阅读初选稿件,看它的主题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是否正确鲜明,内容是否真实准确;看它  相似文献   

6.
新闻眼即新闻的标题。人常说:“看文先看题,题好文一半”。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好标题有的犹如一首诗,读后给人以美感;有的犹如一句格言,读后给人以启迪、警示:有的深沉,有的含蓄;有的庄重,有的诙谐;有的短促有力,有的明快舒朗。总之,一则新闻的标题往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体现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7.
编辑和记者,一般都知道背景的妙用。因为新闻背景可以充实新闻内容,衬托新闻的意义,增加新闻的说服力。背景之与新闻,好似一幅完美图画的组成部分。少了它,画面模糊、意义不明、失色、呆板,读者看了,会感到不知所云。背景很重要,但并非背景多,新闻才写得好。有的新闻只须加上一两句背景,全局就活  相似文献   

8.
有的同志写消息时常常不用心做标题,认为只要消息内容好标题好坏关系不大,反正编辑会给修改好,这种依赖思想要不得。 编辑也好,读者也好,读一篇稿子先是读标题,然后才读内容。好的新闻标题对于揭示新闻内容,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看标题就不想接着再看下去,这篇新闻内  相似文献   

9.
纪实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短新闻那样每天大量出现在报纸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家报刊有不同的周期,有的每周一篇,有的每两周一篇,有的一两个月才登出一篇。数量虽少,但纪实的分量和作用是其它新闻体裁不能比拟和取代的。 纪实很难把握其时效性,但是,它既然是一种新闻体裁,内容就不可能脱离新闻的属性。新闻是易碎品,过了“时”,就没了“效”。因此,纪实就必须讲时效。我在《北京日报》办纪实版6年,学、看、听、摸索出一些增强纪实文章时效性的方法,不妨向同行们作一次班门弄斧。  相似文献   

10.
新闻背景     
背景材料在某些新闻中占居一定的位置。什么是背景材料?一般是指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机联系的条件和环境的材料。从新闻人物看,总有他的经历和社会关系;从新闻事件看,总有它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前因后果等。有的新闻事实本身简洁明了,就不必再加背景材料;而有的新闻事实较为复杂,含有人物关系与事物关系,就一定要有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1.
现场短新闻的题材选择。目前在新闻界的认识极不一致,有的认为它只适合于写事件新闻;有的认为,那种早一天采写与迟一天采写都无关紧要的题材,不属于现场短新闻。那么,事件新闻就都能写成现场短新闻?非事件新闻就笃定不能涉足?我看不能这样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我倒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可  相似文献   

12.
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闻,是一个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记者能否发现新闻,反映了一个记者水平的高低。同样从事新闻工作,有的记者眼里到处是新闻,不断采访报道出一些有价值、有分量的新闻;而有的记者眼里没新闻,只是坐等新闻,等出来的却是一些没有价值的新闻。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根据自己的新闻实践,谈一下记者如何发现新闻。  相似文献   

13.
(一) 在新闻广播中,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播音:有的从技巧来讲,找不出什么大的毛病,声音圆润,语言清晰,但就是不吸引人;有的听起来有较积极的播讲愿望,也有一定的真情实感,但语气不准确,分寸不恰当,或使人怀疑,或使人误解,或使人感到缺少应有的分量和深度。从表面现象看,播音员似乎做到了真实的反映稿件内容,但是,从稿件内容的整体和事物联系、发展、变化的全局来看,从新闻播音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播音就没能准确地反映出新闻稿件的精神实质和文字内容深层的丰富内含,没有做到新闻播音的整体真实。  相似文献   

14.
刊林漫步     
怎样才能将新闻写得有深度 写出深度,就要善于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开掘新闻的思想意义,努力反映能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东西。新闻写得是否深刻,同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题材和主题重大,内容丰富厚实,新闻便容易写得有深度;反之,题材和主题平淡,内容单薄,新闻也往往写得浅显。然而,有的看  相似文献   

15.
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退回的记者稿件中,新记者的比较多;常常听到一些青年记者焦急地问:“为啥我的稿件退的那么多?”这里谈些看法。从近段退回的稿件看,“毛病”大致有四: 一是内容空泛。有些稿件,从导语、主体到结尾,几乎全是空话、套话和老话,除了摆上几个死数字外,找不到具体的新闻事实,更没有感人的活材料。二是缺少新意。人们常讲不要“雨后送伞”;可有的稿件常常写了通讯员或别的记者已经写过的内容,不好再用。有的稿件是新导语、旧内容,“穿靴戴帽”。还有的稿中事件,在当地看是新的,一放到全省全国看,是早已报过或综合报过的。三是违背政策。有的稿件写了当地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新闻既然是新闻,它就具有一般新闻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又由于它的内容比较特殊,如故事性强、知识面广、趣味性大、人情味浓,因此,从写作上来说又有它特殊的要求。由于社会新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正面也有反面,所以,在写作上应该多样化,不拘一格,量体裁衣。有的可写消息、通讯;有的可写成来信、记者调查、工作研究。有的可以着重客观报道,让事实说话,让读者从事实中得出逻辑的结论;有的也可以饱含激情,通过对事实的具体形像的描述,或  相似文献   

17.
当一名记者,不一定同时又是理论家、科学家;写好一则新闻,也不一定完全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但是,要做一名好记者,不可不注意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有的新闻一看就觉得真实、厚重,而有的新闻报道,一看便知其虚假、轻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记者理论根底的深浅,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这些年,我们中华民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听到一些基层的通讯员说,看别人写的报道很好,可自己却老感觉身边没有什么新闻;有的甚至抱怨自己呆的地方太小,出不了大事,自然就没有新闻可抓。  相似文献   

19.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2006,(9):42-42
《云南报友》2006年第2期发表谢光平的文章《词汇也需休息》。文章说,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史特朗讲到新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时,强调新闻稿件文字必须生动,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老穿一件衣服,还风趣地说,有的词汇用得多了,就需要让它“休息”一下。文章说,自觉做到让用得着的词汇“休息”一下,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就得提高对用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