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2年《申报·自由谈》在黎烈文的主持下进行改革,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鲁迅与它关系密切。鲁迅借助时政、文人、革命、青年等多个主题扫描了近代中国的全貌,紧扣时代的脉搏,在纷纭错杂的变化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读鲁迅的杂文,有如阅读一部别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相似文献   

2.
尽管现有媒介框架研究文献描述了多种抗争框架,但它们尚未有效地呈现中国抗争框架的整体图景,这种不足部分地源于单案例和描述分析的研究路径。本文采取类型学的思路,试图从话语符号、表征框架和文化资源三个层面构建一个理解框架现象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40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拆迁抗争案例进行多案例归纳,提出"传统底层道义型框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架"和"现代法理型框架"三大抗争文化框架。分析结果揭示了当前中国抗争框架的三个基本特征:三大文化框架并存、现代法理型框架相对弱势、多种框架共用。中国的抗争文化框架既呈现出历史延续性,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公民权"和"推动法制进步"等表征框架的运用,这部分取决于抗争群体和抗争的媒体/政治环境的变化。多框架共用现象表明,中国的抗争者倾向于工具性地运用框架化策略以便有效地引起公众和国家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7,(12):2-10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图像已经成为社会议题建构、公共舆论生成的主要手段。随着身体的内涵从被动性、动物性向主动性、抗争性转变,"裸身"成为农民工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重要修辞资源。借助媒介的力量,农民工以符号生成、语境重构、隐喻构造的方式完成裸身抗争图像的建构,表征并传递出对受众的视觉劝服。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一种方式,裸身抗争的深层文化内涵在于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戏剧性表达与景观制造,并在拓展自身可见性的同时,不断赋予观看者实现可见性的权力,最终指向农民工自身的弱者身份。  相似文献   

4.
姚冀越 《兰台世界》2007,6(5X):50-51
鲁迅的那种刚硬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等因素,都可以从越地先人找到“文脉”,为此我们可窥察到越文化传统对鲁迅的个性思想形成所产生的深潜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灵山秀水的古越之地是鲁迅创作的精神原乡,幼年浸润在故乡绍兴厚重的越文化气息里的鲁迅,难以摆脱与古越文化的血脉因缘.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氤氲着越文化古老的诗意气息和故乡记忆的柔软与温情,而且彰显出世代越人集体无意识中刚柔相济、雅犷并举的民性特征.古越文化既赋予了鲁迅嫉恶如仇、独立不羁、金刚怒目的尚武之气,也濡染了他温雅、博大、纯粹的心灵.与这种“刚中带柔”的文化个性相应,鲁迅的创作语言不仅具有越地乡俗的风情之美,还体现出琴心剑胆的张力之美和犷中求雅的谐趣之美.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那种刚硬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等因素,都可以从越地先人找到"文脉",为此我们可窥察到越文化传统对鲁迅的个性思想形成所产生的深潜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霞 《出版科学》2004,(4):55-59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编辑出版家,他为我国的翻译出版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大量翻译出版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鲁迅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9.
魔鬼的美──从鲁迅的出版活动看鲁迅的生命意识本刊记者张立“从我,是进入悲惨之城的道路;从我,是进入永恒的痛苦的道路;从我,是走进永劫的人群的道路。正义感动了我的‘至高的造物主’:‘神圣的权力’,‘至尊的智慧’,以及‘本初的爱’把我造成。在我之前,没有...  相似文献   

10.
“四条汉子”的称谓,语出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指阳翰笙、田汉、夏衍、周扬四人。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他们四人都是“文委”(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与中共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还是中共领导下的“左联”的盟主。“文委”的有关工作情况,是要与鲁迅沟通的。  相似文献   

11.
这种现象既不是统计学方面的偶然,也不是短期的时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领域的从业者和消费者有了根本的变化,女性由少数逐渐变成了多数。不仅女性受教育者更多,学历更高,观看艺术表演更多,读书更多,而且男女之间的文化鸿沟日益加宽。社会群体的性别比例失调,必然会带来社会文化旨趣、欣赏习惯、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4):26-36
美国学者对于抗争传播的研究显示,主流媒体扮演着社会管控中介(agents of social control)的角色,以维持现状(status quo)。新闻媒体普遍采用特定的报道框架以边缘化本国的抗争事件,这一现象被特征化为"抗争范式"(protest paradigm)。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以及抗争诉求的多样化,抗争事件的媒体表征越来越具复杂性。新闻报道的"抗争范式"及抗争事件本身都被作为变量加以实证化测量,媒体生存的宏观环境影响也被涉及。为检验在异质化的媒体环境中"抗争范式"的适用性,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香港和澳门的报纸对2002年到2017年11起澳门抗争事件的报道,来检测多重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和架构有关抗争的报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澳门地区,相比于中立性以及激进性的媒体,保守性媒体会更多地采用"抗争范式"来边缘化抗争者。当诉求者们采用较为极端化的抗争策略时,新闻内容会趋向负面。而当抗争事件聚焦于澳门地区分歧较大的议题时,媒体报道中"抗争范式"的特征却并不显著。随着年份的推移,抗争报道中的负面成分变得越来越少。抗争事件的新闻报道受制于社会现状、媒体与抗争事件三者的交互关系,结合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三元动态互动的理论模型,以更好地解读媒体对抗争事件的架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韩国出版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保障出版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出版文化的层次,韩国出版界要求成立出版专家团队——出版智囊团的呼声越来越高。顺应形势的需要,1984年大韩出版文化委员会开始酝酿出版智囊团的组织形式。1985年,大韩出版文化委员会成立了韩国出版研究所推进委员会。经过该委员会卓有成效的抓落实工作,1986年7月15日,韩国出版研究所宣告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4.
影片《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他早年的代表作之一。该片通过一个家庭的两代人演绎了传统中式家庭的对亲情抉择和理解,即使距离它的首次放映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但是如今重新欣赏此片,依旧会让我们得到新的收获与感悟。本文结合《饮食男女》中的一些细节和自身的感悟,分析《饮食男女》中的抗争主题。  相似文献   

15.
鲁迅领导的未名社,以翻译外国(特别是苏俄)进步文学为核心,以《莽原》《未名》为“催促新生、排击旧物”的战斗阵地,以发现、培育有为青年为己任,积极传播进步文化,展开对社会的反抗和思想的启蒙.未名社鲜明的编辑出版思想显现出独特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务实的编辑出版实践与实绩推动了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变革和文化进步,为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鲁迅照片的发表和出版,虽受世人的瞩目,却经历了人们难以意料的曲折历程。由此电反映了我国研究鲁迅、介绍鲁迅的事业的艰难跋涉。它也就成了我国现代出版史、摄影史和鲁迅研究史上不应忽视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叙述在20世纪中国社会,鲁迅著作所曾遭遇的暴热渐冷,先热后冷,并终于淡定进入学术文化研究视野和书刊编辑出版艺术层面的读者接受经历,探讨了鲁迅著作对学术研究、民间收藏和阅读,乃至当代中国书文化所曾发生的种种影响,揭示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不竭的阅读价值。参考文献46。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5,(3):50-50
八十年代是一个巨变的十年,它是突兀在历史阐口的坐标,它象征着光荣与梦想,抗争和奋斗!“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纪,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历史或进入正在叙述这个世纪的文学史。”让我们在“八十年代”这条线索上,展开对社会和人生纵向的再次感悟……  相似文献   

19.
刘英 《中国出版》2012,(14):70-71
鲁迅的美术出版理念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求新求变的现代意识,其特征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与时俱进、拿来主义与技术引领。这种现代意识至今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丹 《大观周刊》2012,(21):19-20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一词鲁迅常用,但我们在“花”韵用字上,却存在误用其字,误读其音,误解其意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朝革”、“朝花”、“朝华”的考辨,认为若是繁体出版物,则用“朝荜”、“朝花”皆可。若是简体则应统一写作“朝花”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