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里迭的踪迹策略在翻译理论的运用,摧毁了翻译从原文到译文的直线传递,译文也不再是对原文的镜式再现。原文并不是简单自足的在场。相反,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在场的踪迹。每次翻译都只是译者个人在这些不在场的踪迹影响下对意义的暂时固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术语“道”的五种英译。分析了历代注疏家留在原文“道”中的踪迹。  相似文献   

2.
德里迭的踪迹策略在翻译理论的运用,摧毁了翻译从原文到译文的直线传递,译文也不再是对原文的镜式再现。原文并不是简单自足的在场。相反,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在场的踪迹。每次翻译都只是译者个人在这些不在场的踪迹影响下对意义的暂时固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术语“道”的五种英译。分析了历代注疏家留在原文“道”中的踪迹。  相似文献   

3.
沈潇 《海外英语》2014,(7):127-128
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中医语言中的独特语言现象导致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产生诸多"文化空白地带"。该文以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为背景,分析形式空白产生的必然性。针对这些空缺,提出了音译,淡化修辞以及省略不译等方法,旨在促进中医术语英译过程的最大化对等。  相似文献   

4.
方明礼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37-43,48
翻译误译等现象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影响读者对原作的阅读、理解和欣赏。通过《午后曳航》译作与原作的对照比较,发现题述作品译作中存在的照搬原文、忘文生义以及语法、句式、动作主体、词汇等诸多方面的误译现象及起因。由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及日本文学翻译出版界的注意,最终达到在尽量减少误译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日本文学翻译作品译作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张蕾 《学周刊C版》2014,(10):212-213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佐良先生的译作《谈读书》一篇成功实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再现,准确把握住原作的整体风格,恰倒好处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真正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与再现能力更是一种跨越语言之上的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红色"陕北民歌是革命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民歌,具有革命性、纪实性、口语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及陕北民歌歌唱的特性决定了在翻译"红色"陕北民歌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语义上力求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音节数尽量等于或少于原文;译文语言力求口语化。用这三个原则分析对比《东方红》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以上原则在两个译本中都有所体现,从而印证了三原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语言生命说”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僵死语言的等同.原文与译入语都有生命,都会演变.由于原文和译文都在演变,纯语言永远都只是一种追求.考察《论语》文本的演变及其不断涌现出的英译本,正如本雅明所言,原文语言经历新陈代谢的同时,译者的母语也在发展.因此新的英译总是源源不断地问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英汉对照版本为例,从术语学角度对法律术语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法律术语的三个不同术语特点为切入点,为法律术语的翻译提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怎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呢?我想,除了达到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最起码要求以外,还要有新的时代内容,还要有更加坚定地理想信念,还要更加与时俱进,掌握更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2.
语言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异化"与"归化"实际上是"二元对立"现象的反映。文章试图利用语言哲学作为科学手段研究"异化"、"归化"的理论本质,克服翻译中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摆脱二元对立的束缚,树立翻译研究的辩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克强 《文教资料》2011,(10):26-27
本文以《水浒传》中常见词“厮”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了其在三个不同的译文本中的翻译情况。研究表明,三个译文对此词的处理各异,其中赛译的译法较为单一。而沙译和登译则呈现出多样化,根据上下文能译出比较恰当的对应语。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器”与“学”紧密相关,孔子以“器”劝“学”,主张先“观器”“识器”“成器”,而后“破器”,最后达到“不器”的境界,实现个体生命的不断超越,近于君子。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经典,在中国,甚至在当今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故《论语》的翻译显得举足轻重。本文从辜鸿铭英译版《论语》中的"与"字入手,对其作穷尽性统计分析,总结"与"的多种翻译。全书"与"字出现143次,主要用于动词、介词、连词和语气助词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肖婷 《考试周刊》2013,(9):23-23
辜鸿铭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其论语英译大量采用了意译,或者归化的翻译策略。君子作为儒家经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本文从文化翻译观入手,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中君子一词翻译为例,阐述一个观点,就是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无论何种翻译策略,只要能起到交流作用,就无所谓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5-148
对被广泛接受的《蝇王》的"人性恶"的主题提出了质疑。首先是对"人性恶"主题普适性的怀疑;第二,注意到了往往被忽视和排斥的外在因素,认为即便在二元对立框架之下"人性恶"也并非唯一答案。最后在对文本内部的种种相矛盾的因素分析之后,认为戈尔丁构筑的在全篇小说中占基础地位的二元对立的格局不但无法推演出"人性恶"主题,而且二元对立格局必然颠覆、崩溃。在打破二元对立格局这个牢笼之后,《蝇王》的主题将被引向一个开放多元的空间,其文学价值更将被重新认识和发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对翻译的本质、功能、作用等进行了阐释,指出文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使源文本得以生存;而由于意义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多重取向,建议运用德国的"无限相融"理论,在典籍翻译中使用诗意的艺术语言"创造性"地提取作品的意义和艺术内涵,摆脱"意译"和"直译"的狭隘语际策略。在具体翻译方法论层面,提出了桑塔格的三种策略,并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典籍翻译应被纳入商品运作规律,快速进入世界文化产品的流通之中。  相似文献   

20.
典籍英译中,厚翻译为译本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译作。本研究从理雅各《论语》出发,分析其中厚翻译的表现形式,探讨理雅各厚翻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