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教育》2013,(3X):94-94
<正>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父母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逐个房间参观。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某地教育部门特别为单独在家的未成年人制作了《不要开门》的电视专题节目。在节目中,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礼物来到一些孩子的家门口,引诱孩子开门。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门应答;另外一半孩子的表现则令人担心,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带着送货员逐个参观房间。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为什么要制作《不要开门》的电视专题节目?(2)面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你会怎么做?为什么?(3)阅读材料后,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参考答案(1)主要是为了提高未成…  相似文献   

3.
宁肇刚 《教育》2012,(18):64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父母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性为人们所忌讳和回避,不少父母至今仍难以用一颗平常之心去对待,认为和孩子讨论性问题,不仅难以启齿,而且有失长辈尊严。因而,对孩子的性问题,要么采用愚民政策,要么用高压手段解决。当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时,要么愚弄孩子:“从山上捡的”、“从沙滩上扒的”。要么“啪”一个耳光,“小孩子别七问八问!”孩子一个很纯洁的“性”  相似文献   

5.
惩罚与奖励一样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往往是育人者手中经常用来规范孩子的‘法宝’: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惩罚、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要惩罚、孩子的言行不规范要惩罚……反正,惩罚就是育人者手中一张老面孔的“通行证”,但是这副面孔却过于呆板。过于冷酷,缺乏新意,没有一丝温情:要么抄作业,要么罚站,要么叫家长……可结果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并没有罚出来不说,逆反心理反而被‘惩罚。得格外分明。最近读到一则小故事,猛然悟出教育的惩罚原来也有自己的“体温计”。只有用好这支“温度计”,让惩罚充满暖意,富有情趣,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思路画语     
自由选择 妈妈欣喜地说:“孩子,我看见你弟弟拿了个最小的苹果。你是按照我说的告诉他.可以自由选择吗?”儿子说:“是的,妈妈。我告诉他,要么拿最小的,要么什么也别拿。”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说“严”字,我们就会想到“严厉”。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动辄就训斥打骂,过于严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老实、温顺,缺乏创造力;要么脾气暴躁,性情古怪。  相似文献   

8.
何楠 《家教指南》2008,(1):29-31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虽然许多生活、学习方面的事情都由老师负责管理,但家长千万不能袖手旁观。假如有一天,老师告诉你:你家的宝宝在幼儿园有什么什么“问题”。你可不要以为老师在向你告孩子的状,或者说老师在故意挑你孩子的毛病等等。于是,要么不软不硬地与老师理论,要么漠然置之。那么,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在幼儿园里出现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冯瑜 《中学生博览》2012,(16):32-34
《步步惊心》开播之初,在我面前出现了两条路:要么步步惊心,要么步步为营。在穿越小说泛滥的年代,女孩子们或多或少看过一点,因此这部电视剧一上演,马上引来班上女同胞们的热议。无形之中,女生们被分成了“步迷”与“不迷”,后者自然遭到前者投来的异样目光:这孩子真是个土包子啊!  相似文献   

10.
没有内在的思考,就没有外在的行动。许多家长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就让孩子去行动。结果,要么孩子没有行动的内在思想基础,要么孩子变成了被幕后的手牵着线的“木偶”  相似文献   

11.
在对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两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倾向。要么视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给其营造放任自流的生活氛围,孩子在“饭来张口、衣  相似文献   

12.
王春亚 《云南教育》2007,(10X):43-43
每个孩子都有任性的时候,当今独生子女的任性更厉害。看着一个个小倔脾气,爱子心切的父母要么大发雷霆,要么百依百顺,要么对孩子软硬兼施,可不管怎样,孩子不仅“本性难移”,还常常“得寸进尺”,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其实,只要弄清楚孩子任性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就能轻松应对孩子的任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古谚:渴时一滴胜甘霖,醉后添杯不如无。道理很简单,人人都懂;可真做起来,多数人便忘记了、走偏了、迷失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并不了解学生(孩子)是否“渴”了,是否“醉”了,一味按自己的意愿和假想去给他们“解渴”。结果,要么,出现了牛不喝水强接头的“顶牛”现象;要么,便让孩子“胀肚了”、“溺水了”……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解散“打工子弟学校”不止一次了,因为这些学校的校舍和师资基本上都不合格。但是由于几乎所有的民工都付不起贵族学校的学费,通常解散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是迫使这些孩子成为盲,要么是迫使这些孩子与父母骨肉分离回老家去上学。这是民工们不能接受的两难选择,所以窝棚一样的“打工子弟学校”能够在打“游击”的状态下顽强地生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多数老师对许多学生的两学期评语一直唱着一成不变的“高”“中”“低”调子,把成长中的孩子毫无顾忌地用老眼光框在了一年又一年的白纸上,由此以来“鉴定评语”也就要么成了“喜报”,而掩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无从找到自己的新起点;要么成了“控状”,而抹煞了孩子努力后的闪亮点,让学生怯懦、家长灰心。  相似文献   

16.
朱明琪 《班主任》2023,(10):58-59
<正>在“班级教师交流会”上,几位任课老师向我反映,班里孩子在学习新课之前不预习、完成学习任务太拖沓、不喜欢阅读……当我把这些问题在每周一次的“家校碰头会”上提出并向家长寻求帮助时,家长们一致认为这些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并纷纷出谋划策。硕硕妈妈说:“习惯要靠规则的约束来养成,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单纯讲规则,短时间可以,时间一长,他们要么奋起反抗,要么消极抵抗。”  相似文献   

17.
葛闪 《小读者》2012,(5):4-5
中国人注重饮食.中国的孩子要么“厌食”.要么“贪食”.而造成这两种局面的.都跟大人的教育有关。  相似文献   

18.
近日出发遇到一位旧友,谈到单位同事的孩子,朋友觉得他能考上学真是不可思议。这个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高烧很厉害,医生诊断后说,孩子要么在第二天早晨“拜拜”,要么活下来,智力上可能也会有些问题。第二天早晨孩子幸运地活了过来。可能是家长觉得孩子的智力不好,没有对孩子有太  相似文献   

19.
哭闹、发脾气是儿童一种消极情绪的表达方式。面对孩子的哭闹、发脾气,家长最常用的手段或是叱责打骂——不许哭!或是哄劝迁就——别哭别哭!岂不知,正是在“别哭别哭”的哄劝声中,使孩子学会以哭闹作“资本”要挟家长,从而也就促成了任性不自制的不良个性习惯。要知道,“不许哭”的叱责并不正确,结果要么是压而不服,要么是孩子变得  相似文献   

20.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天下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队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法。 一种是溺爱,这种“爱”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百依百顺,不论什么事情都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恨不得孩子要月亮就不敢摘星星给他;要么对孩子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对孩子的行为从不作具体分析,只是一味的严历指责甚至打骂,导致孩子不敢和父母谈真实话。长此以往,孩子将无法管教。这种“爱”完全失去了理智,很不可取,它最终只能害了孩子而使家长后悔莫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