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人生活》中陈染的个人化写作倾向让整部小说带有了浓厚的自传性色彩,文本中渗透着琐碎细腻的女性心理。对小说中的女性心理分析有助于探讨个人化写作蕴含真实而丰富的女性微观心理世界,是尝试融合小说文本的逼真性和文学性的新兴创作方式,对当下语境中小说的创作和消费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洁对中国女性的性爱理想、灵魂裂变探索了20余年。在《无字》中,以“故乡何事又重来”为精神线索,张洁苦苦追踪了三代女性灵魂的轨迹,分别为她们营造了三个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宿地:儒家、佛家、道家。但是,这个由儒佛道三原色的民族宗教之花环绕的灵魂故地,似乎也不能成为女主人公吴为实现爱情理想的殿堂。张洁站在世纪末的门槛上,面对在世俗化社会中“无为”理想的凋零,吟唱了一曲凄迷的悲歌。  相似文献   

3.
张洁是新时期女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历史、人物、表述三个层面解读<无字>,全面分析作品在历史、政治、人性等方面揭示的深刻与厚重,以及在表现形式上达到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4.
2005年张洁凭借小说《无字》再次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深沉凝重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生命与心灵的书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文学史的研究视阈,解读《无字》的自我认同主题、母爱主题与人文关怀主题。  相似文献   

5.
著名女作家张洁的作品多探讨当今社会中女性的情感、工作、生活等女性生存现状,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无字>中仍然探讨了女性问题.她以女性的直觉表达对爱的理解和感受,对婚姻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索,<无字>对这种情感进行了历史的、文化的深入剖析.在对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之后,张洁超越了对男女感情的表层描述,进一步对人性与人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洁创作《无字》因与个人经历过于紧密而招来非议,从创作视角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建构、作品主题的内蕴去分析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张洁创作《无字》的影响,可以从中揭开《无字》艺术创作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婚礼的成员》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一部长篇力作。作为麦卡勒斯的代表作,小说继续以美国南方小镇为背景,把叙述的焦点放在了一位刚满12岁的青少年女性身上,探讨人们的精神隔绝和人性的孤独。基于此,将该小说置身于女性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亚类中,从成长环境、成长领路人以及成长仪式三个基本要素出发,通过细读文本,探讨麦氏作品中女性成长的孤独这一主题,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该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情爱一直是作家们关注的话题,而女作家尤甚。张洁以主流话语走向文坛,在经历了痛苦的追寻、偶像的崇拜、理想的幻来隍,就近以《无字》超越了她以往对情爱的认知,并表现出对主流话语的解构与反叛,显示出深刻的文化反思意味。  相似文献   

9.
文本内外的阐释--关于张洁及《无字》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张洁文本所提供的破碎的女性经验、被放大的宗教化的母性经验、紧张的性爱经验,是一百年来在被动现代化的处境里中国式现代经验的呈现.关于这一问题,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了一次讨论会,在“概念、经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认知体系中,进行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故乡何事又重来--论《无字》中女性的灵魂裂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对中国女性的性爱理想、灵魂裂变探索了 2 0余年。在《无字》中 ,以“故乡何事又重来”为精神线索 ,张洁苦苦追踪了三代女性灵魂裂变的轨迹 ,分别为她们营造了三个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宿地 :儒家、佛家、道家。但是 ,这个由儒佛道三原色的民族宗教之花环绕的灵魂故地 ,似乎也不能成为女主人公吴为实现爱情理想的殿堂。张洁站在世纪末的门槛上 ,面对在世俗化社会中“无为”理想的凋零 ,吟唱了一曲凄迷的悲歌  相似文献   

11.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太深重的苦难恐怕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感情恐怕无法言说,是曰《无字》。"为写《无字》,张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凝聚了莫大的心血,用了整  相似文献   

12.
本综述了张洁创作发展的几个阶段,并以《无字》为其第三阶段的代表,透视张洁政治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变迁轨迹以及归宿方向:政治理想在经历了狂飙期、解构期后进入了重建期。而女性意识则传达出女性自身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对于女性的真正独立,远比一味反抗和颠覆男权社会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洁的《无字》、铁凝的《大浴女》和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经典作品。三部小说不约而同地呈现了中国当下女性写作的三个主题流向,即苦难的女性成长、凄楚的精神救赎以及深刻悲凉的历史批判。当然,三位女作家的三部重要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商洛学院学报》2018,(5):30-33
作为陕西第三代作家的方英文,他在其最新的长篇小说《群山绝响》中表现出非常鲜明的个人化写作特色。一方面,通过还原出个人作为历史活动中的真实主体以及极尽详细地展示农村日常生活的细节,小说消解掉了文革历史的政治性以及意识形态色彩,拓宽了文学的表现领域;另一方面,在对文革历史的政治性进行消解的同时,历史的严肃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历史所具有的反思的力量也在减弱,而拓宽文学表现领域背后所出现的是作家价值立场的隐退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术界普遍认为《老人与海》中女性缺席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女性视角重新解读该作品,不仅会发现其中的大量女性在场,而且还可以解释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兼胜者无所获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16.
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对此作进行了文本分析,认为作品通过女作家吴为母系家族的四代女性不同婚姻和不同命运的展示,探索了男女两性在婚姻中的关系,揭示出了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及女性自身的弱点,为20世纪的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命运做了分析总结,并拆穿了男性神话,进而解构了爱情神话,解构了以父权文化为基础的男性中心社会。  相似文献   

17.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功,离不开其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离不开各国优秀翻译家的尽心竭力。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被认为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接生婆”。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翻译之难,在于文化特质的翻译。作者认为,研究葛浩文关于文化特质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无主句是汉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作者以《生死疲劳》中无主句的英译为例,管窥翻译家葛浩文对这一汉语特有句式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将陈染的小说创作历程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加以把握,从嬗变的角度来考察陈染创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征,并由此反思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当代多元化格局的文坛下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图景,进一步讨论如何建构本土女性写作的理论根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珍珠》女主人公胡安娜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文本开始时,胡安娜处于无话语权的被叙述地位,之后逐渐在寻找自己女性力量的道路上踽踽前行,最后达到男女平等的平衡状态。作者用其卓越的写作技巧把对女性深切的人文关怀隐藏在文本中,情节看似平淡合理,实际上彰显出人物形象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