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爱厨房     
几年前,读美国垮掉派诗人金斯伯格的诗集,有一首诗叫《在纽约我的厨房里》,我非常喜欢,我看见一个老单身汉诗人美丽而典雅的厨房:冰箱的门上钉着毕加索郁郁寡欢的自画像;水槽上有法国诗人兰波在那里凝神静思:四周白墙上装饰有美国印地安人的油画。厨房里还有加热器、榨汁机、吊水壶支架、干净的围裙和洁白的抹布……而宽敞明亮的空间足以让诗人打一套中国太极拳。天哪!这个疯子金斯伯格,你看他有多么幸福。 那时候我们一家住在黑暗拥挤的筒子楼里,根本没有自己的厨房,大家伙都是在楼道里支一个煤气灶将就着做饭。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呆的地方就是厨房。  相似文献   

2.
我爱塞罕坝     
增一分则嫌长,减一分则嫌短,赢一分则嫌肥,亏一分则嫌瘦。是谁这样形容过美人儿呢?我忘记了。但是我感觉用这些话形容塞罕坝却非常合适。我第一次走上塞罕坝的时候正是七月,华北平原上天气热得像下火,可是塞罕坝凉爽得却像晚秋。凉风习习,神清气爽,站在林中,随便地吸一口气都感觉甜甜的。刚才还闷热难耐呢,待到上了坝上,马上就凉快了。眼前,蓝天白云干净得如同洗过,花草水灵而又艳丽;最让人惊叹的是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树林和草原,满眼都是翠绿、是新鲜,让人满心都爱慕。塞罕坝的山美水美,美在她富有生气。她有上百万亩的森林,但并不缺少漫漫的草甸。全不像有些山地,只有森林的葱郁,而没有草地的辽阔。也不像西北的戈壁和沙漠,虽有无边的辽阔,但又缺少林草的装点。塞罕坝的山丘有优美的曲线,舒展而又圆滑,能让人想到女人丰腴的身体;塞罕坝的水又蓝又亮,俊俏得像山里少女的眼睛。塞罕坝的山水给人的感觉大气,庄重。她因为富有层次而生动,又因辽阔苍茫而深邃。我说得不一定准确,在塞罕坝,连那飘在空中的云彩也很遂人的心愿。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在多次去那里以后发现了她们的奇特之处,那就是随着季节的变换她们有“干”或“湿”的不同形态,很招人喜爱。在我的感觉里,南...  相似文献   

3.
我爱Banana     
刚进入大学不久的apple很快就对空闲的生 活感到无聊, 原先一直认为面对一大堆试卷、书本是最可怕的事, 可没想到无聊也很可怕。 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 在大学里如果能找出一个不上网的人, 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除非太阳从东边下山。 Apple很快喜欢上了网络, 但绝不是痴迷。 这两者可是有太大的区别了, 痴迷是指已经陷得很深,无法自拔的那种,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 就象地球对太阳, 整天围着转, 让它停下来好像是不太可能的事。  相似文献   

4.
我爱家乡大兴安岭,更爱家乡的冬雪。她是开在我心中的圣洁之花。冬天的大兴安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处是皑皑白雪打扮成的银堆玉砌的大千世界。你瞧,那树上挂着的是洁白的“雪条”;房顶上搭盖的是白色的“小凉棚”;地上铺的是雪白的“地毯”。连人呵出的气,顷刻间也变成了白色的冰雪。我的家乡,处处有雪的美景,雪的奇观。我爱冬天的大兴安岭,尤爱那莹莹白雪。一片片美丽的雪片,轻轻地、柔柔地,像一位位洁白的小天使,来自那令人神往的苍穹,千姿百态,美妙无穷。那雪花有的像一根根细细的针,有的像雪白的鹅毛,有的像六把凑聚一起的小扇子,还有的像一朵朵银白的梨花……一团团、一簇簇,漫天飘洒,可爱极了!蓝天之下,玉洁冰清的山岭,好似一座圣洁的玉殿,让你的情感一下子变得清纯洁净起来。什么悲欢忧伤,荣辱得失,都会悄然逝去,舒心的你会像孩子般的调皮……我爱家乡的冬季,她总让我眷恋童年冬天的梦:像痴迷的童话,似温情的儿歌。快乐的我们去摘下屋檐挂起闪着幽光的长长的冰凌,在雪地上涂满童趣。那堆雪人的小男孩和红鼻子哥哥吵闹个没完,让打雪仗的战场时时回荡起一阵阵欢快的笑语。我吱吱地走在雪地上,身后是一首首清晰的儿歌。这歌谣伴我成长,我怎么能忘却雪花真诚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想我算是有点儿福气的。来中国前,我不知道龙井茶是茶中极品,也不懂得如何分辨茶叶的优劣,只知道龙井茶是一种绿茶,后来到杭州留学,参观了龙井山脚下的中国茶  相似文献   

6.
TMD我爱你     
今天终于看了《我飞,我飞,我飞飞飞》三部曲的终结篇《情癫大圣》。我在想,我们的大导演,是不是很多时候没有爱情了,很多时候没有被感动了。多年没有被感动的人,如何能拍出一个感动别人的片子呢?除了片子里的演员互相"我被你感动了"以外,我看得一头雾水。还是没有想像力啊。多年前的大话西游是不错的电影,事隔多年,刘导演把自己嚼过的口香糖渣子翻出来,又嚼了一遍,自己还嚼得津津有味,未了吐出来对大家说,一  相似文献   

7.
我爱油茶花     
朋友,你爱油茶花吗?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赞美簇拥在公园里的圃花,赞赏群居在庭院中的盆花,赞颂散生在坡麓问的山花,赞誉疏立在阡陌上的野花,而惟独没有赞扬过油茶花。  相似文献   

8.
和他相识于温暖的阳春三月,在街头一家专门经营水晶玻璃器皿的小店里,我打算买一对土耳其出产的水晶玻璃花瓶,送给将要走入围城的朋友做礼物.一排排的货架,像迷宫一样,我一遍遍地逡巡,最后看中了一对紫色花瓶,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9.
吉安 《文化博览》2007,(6):22-23
孩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区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息的小屋都没有。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的话来。而你,也在这样尴尬的沉默里,即刻气嘟嘟地放下碗筷,砰一下摔门出去。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些玩世和任性,你还是那个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飞翔的小鸟。可是,亲爱的孩子,你已经25岁,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两个日益老去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让你彻底地离开父母的羽翼,放下悠闲啃老的惰性,独自去承担一个成人应该担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说起歌组合,观众的脑海里大都会 联想到劲歌热舞、青春亮丽等字眼,看多了,难免觉得有些雷同。歌组合能不能摆脱“劲歌热舞”这一俗套?作为国内第一支边唱边跳的女子演唱组合的“玫瑰秀”,蛰伏了两年之后,眼下做出了大胆的新尝试:她们携着澳洲墨尔本的异域风情,以崭新的姿态在歌坛杀了个回马枪,她们用自己出色的嗓音、匠心独运的造型、另类的思维,在流行歌坛上另辟溪径,引领起一种新时尚,吹起了一阵歌组合的“成熟风”。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愿望。因此,我们自2006年第1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看看周围的媒体,在《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后让人回味不已。在获得借鉴意义的同时,也带来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效仿中英文对照的版面形式,旨在通过外国友人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中折射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通过一篇篇这样的文章,让读者在领略异域文化的同时,也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绿色的中国是我的爱@张枚同 @秦咏诚  相似文献   

13.
靳羽西,13年前曾制作和主持了美国电视系列片《看东方》,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桥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尔后这位美籍华人又醉心于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东方人形象美,投资化妆品事业,推出了“羽西系列化妆品新产品”。在美国亚裔居住地,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消费者中再度一鸣惊人。  相似文献   

14.
我可以这样告诉你,我后来为什么选择做编辑,而不是再把记者这个光辉形象继续下去,实在是太疲倦了,前所未有的疲倦.长年奔走在这个国家最偏远最穷困的地区,前不挨村后不着店,饱一顿饿一顿,还经常为那些地方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生气--前述种种其实都不是我洗脚不跑的理由,真正的原因说出来怕你笑话,那其实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孤独感,孤独到最后,以致我无法面对.  相似文献   

15.
高二(一)班的杜老师是全校公认的美女老师,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绝非“漂亮”两个字可以概括。女生们暗地里模仿着她的穿着颦笑,男生们则偷偷讨论刚刚大学毕业的杜老师是否有了男朋友云云,杜老师也常常会在课堂上发现几双盯着她出神的眼睛。这些孩子呀,刚刚情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爱,却是绝对的白色”——浅论杜国清的爱情诗孙玉石读我的老朋友美籍台湾诗人杜国清先生的诗,已经是几年前了。总有一些话想讲,都因为杂事缠身,未能如愿。这次,杜先生把他的部分爱情诗,精选出一本来,准备出版,以飨读者。他将自己用电脑打好的厚厚一叠的清稿...  相似文献   

17.
一位很要好的文友向我推荐郭爱东以及他这部将要付梓印刷的《心语》,并且非常恳切地请我作序。我开始有些犹豫,甚至还有隐隐的不安。我觉得凡能为一部作品作序,首先应该比较熟稔作者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因为文学的感觉是以人的生命意识为依托、以人的心灵律动为底蕴,以人的情感传递为表达方式的。我和郭爱东素昧平生,此前也从未阅读过他的作品,现在竞贸然作序,岂不是雾里看花不负责任么?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介绍了色彩构成的数字化理论,由手绘彩图调色到计算机的彩图调色,通过演示,重新确立电脑中的显示三原色和印刷三原色,使学生学到电脑调色,"够用"的理论和技能.  相似文献   

19.
李平  李志 《职业圈》2007,(8X):87-88
文章主要介绍了色彩构成的数字化理论,由手绘彩图调色到计算机的彩图调色,通过演示,重新确立电脑中的显示三原色和印刷三原色,使学生学到电脑调色,“够用”的理论和技能。  相似文献   

20.
从50年代开始,韩素音这个名字在中国知识界早已名闻遐迩,可惜笔者一直无缘与她相识,直到去年5月应浙江《文化交流》杂志约请我撰写她的文章时,才乘她来中国访问下榻首都北京饭店之际,有幸与她进行了长达3小时之久的交谈,了却访问她的宿愿。 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 在未亲自见到她本人前,曾从国内一些电视镜头和报刊上看到过她那欧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