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文化理性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文化道德活力的长期作用。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必然担负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当代中国经济能否展现活力也取决于儒学能否与现代精神融合。该研究试图阐明:现代中国的种种迹象表明,儒家哲学具有高度适应力和灵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个性发挥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文化惠民工程是助推我国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文化协同发展,保障大众文化权益,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工程。随着经济发展,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国家和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该文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探析提升文化惠民质量的高效措施,并从保障力度、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管理机制4个方面为文化惠民质量提升探索措施,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郭敏锐 《文化学刊》2023,(3):133-136
通过分析我国法制史,可知我国古代法律也曾占据统治地位,其国际影响力处于顶峰状态。但当代中国在法律学语言表达、组织、法律管理体系等方面已经逐渐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趋同化,导致在我国法制主导权逐渐丧失。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当对这一现状开展研究,促使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将基于法律激励的角度,对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继承展开深入分析,希望能为相关法律工作者提供有用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陈亚通 《文化学刊》2012,(5):108-1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改革与发展成就的背后,也带来了农村文化的工业化、市场化破坏与乡土文化“空心化”态势。村落特色文化。既有地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特质和现代化风貌,又有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创造性、突出的先进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拯救当前农村“万村一面”和“文化失语症”的良方。本研究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浙江省“种文化”百强村林家村“桃花笔会”特色文化的个案考察,剖析村落特色文化的生存生态、功能、及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之不断合理化,并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多更为合理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华饮食文化之发达,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民族的特点、地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长茂 《文化学刊》2012,(3):169-172
本文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轨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因子,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更具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也存在着丰富的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衔接的活力因素,这些活力因素促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并转型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现代性发生时所面对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可整合的思想资源不同,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在东西方文化现代性追求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同从中国现代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性别意识状况必须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考察的范围。在创作实际层面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一直呈现出现代性的正面价值前现代性价值、现代性追求的异化状态并存的复杂局面。本文对此展开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面对近代以来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这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迟到者。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踏上了发展的高速列车,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有识之士们越来越深刻地发现:文化上的觉醒是一个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2,(5):79-79
傅白芦在《书屋》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高筑门墙陶醉于自我封闭之中,拒绝与异族、异域交流,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甚至难以"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鲁迅  相似文献   

11.
包建华  李瑾 《文化学刊》2014,(5):123-129
诉讼法律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中西方诉讼法律文化各具特色。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多变、新现象新问题丛生的时代,社会利益纠纷的多元化决定了民事诉讼逐渐迈过了保护私益的界限,开始与公共利益建立联系,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引进和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实践中也受到冲击,需要反思以获得启示,从而促进法治社会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杨欣悦 《文化学刊》2023,(4):102-105
陕西“90后”作家范墩子的长篇小说《抒情时代》以奇幻凄婉的笔调描述了一群小镇青年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命运与成长史,反映了一种基于经济发展的现代式的乡愁,这种现代式乡愁不仅是地域性的背井离乡,更是文化的断层、身份认同的缺失,代表了一种普遍性的迷茫与漂浮状态。而要解决或对抗这种乡愁与离散状态,需要挖掘乡土文化的内生性力量,从而实现精神的栖息。  相似文献   

13.
李姗姗  苏旭 《职业圈》2007,(19):41-42
传统法律文化在清末变法之际,制度层面的成果消失了,但精神实质却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传统法律文化形成和特征的把握,可以解释法律实施的实然和应然的冲突,有利于深刻把握当今法治社会建设实践.文章从礼法关系变化、法与和谐、息讼、德礼、人情的关系等角度考察、探析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战国中山国能够在诸侯纷争中生存二百余年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得益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主要表现在武器装备、兵种建设、边防政策和外交策略等方面。因而从军事视域中关照战国中山文化的价值,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和推进国防建设都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游珍海 《文化学刊》2010,(5):127-130
年忌是中国广泛存在的民间习俗。对年忌习俗的研究,目前主要形成了"循环说"、"圣人说"、"谐音说"、"宗教影响说"四种阐释。本文通过对由"数感"到"数崇拜"再到"模式数"进而形成年忌习俗这一发展过程的梳理,在前人对此习俗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征程中所结出的文明之果,是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创造的社会主义新形态,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这种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动诠释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底色和突出了中国一直倡导的合作共赢的实践风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向的世界情怀,对人类多元文明的演进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越  刘丹丹 《文化学刊》2010,(4):106-110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是移植英美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物。近几年来,结合我国特定的法律文化和这个时代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独立董事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显现出新的特征。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它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特别是我国关于董事制度的规定过于模糊和笼统,实际操作起来也不是很理想,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急需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道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是道德的精神寓所,有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基于农耕文明,在茶叶的种植、生产及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包含茶礼、茶德、茶事、茶道等在内的中国茶文化,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内涵和价值意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习惯。该文旨以“中国茶文化”为载体,溯源中华传统文化,探究其中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时代,人类的认知体系、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纪实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其本身携带的文化属性逐渐凸显出来。该文以人类学的视角梳理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并从影视人类学角度探讨纪实短视频与中国文化的建构所存在的突出特征,从而思考在移动互联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借力纪实短视频进行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即以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现在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圣经”。“现代化”是什么?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不同的专家都有自己的概念。但是,一般的说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上,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若是后发国家,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更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