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9,(4):35-41
"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关"和"文化研究的外延和内涵的容量是十分庞大的。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和"文化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归纳"和"文化研究的现状、特点,展望"和"文化研究的前景,并提出"和"文化进入社会各领域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管理者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者,更是学校管理文化的践行者、参与者和引领者。管理者对学校管理文化的有效分解和价值表达,是管理者的经验和智慧,更是管理者的姿态和境界。学校管理文化常常被分解为管理文化的"强化"表达、"软化"表达、"消化"表达、"弱化"表达、"变化"表达、"固化"表达等多种表达方式。学校管理文化的有效分解与价值表达,是积极推进学校文化秩序、文化具体、文化落实、文化绩效乃至文化持续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在当下中国全面建设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新疆翻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立足科学发展观和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在综合和借鉴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各种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角分析新疆多元一体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翻译文化安全问题。翻译文化安全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翻译文化"强疆"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文化翻译实践和文化翻译产业实现文化"强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使疆外文明"安全"走进来,疆内"文化"自信走出去,达到文化双向交流和文明传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导入。张占一以"参与交际的文化因素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所用"为标准,将文化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其中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为"交际文化",否则为"知识文化"。[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为留学生专门开设的文化课程,教授"知识文化",然而"交际文化"的教学尚未系统和完善。语言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适应能力,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交际文化"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义乌工商学院的留学生展开问卷调查,针对问卷反映的情况,结合本人教学经验,从"文化意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较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院校文化的培育过程中,高等院校亚文化占据极为的重要地位。现代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应坚持"人本"、"包容"、"自由"等理念,积极传承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大力推进领导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层文化等院校亚文化之培育,以推崇教师文化和营造学生文化为依托涵养院校主体文化,以"人本"、"包容"为理念和以"儒"、"道"为内核,革新院校领导层文化与管理层文化。  相似文献   

6.
非系统文化是文化现代性的"碎片"化表现,是对系统文化的改造或消解,其对系统文化的冲击表现为"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文化碎片"往往以个体感性方式消解理性历史和民族精神,其在新兴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以剥离、歪曲、含混的态度对待特定的历史、民族和社会,最终导致"碎片文化"的出现。"碎片文化"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在传播中表征出与民族核心价值对立的社会思潮,在附加个体利益和自我狭隘认识的基础上又被演绎出新的"文化碎片"。"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在新兴媒体环境下呼唤历史理性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建设开放大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举措。因此,文化建设成了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借助于伯格奎斯特和帕夫拉克对大学组织文化的分类法,探讨我国开放大学文化建设问题,认为开放大学文化建设应以"发展文化"和"虚拟文化"为主导和主流,以"学院文化"和"管理文化"为驱动和支撑,以"实体文化"和"拥辩文化"为辅助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承,需要学校以深度思考和迭代思维,在学校的文化理解与行动中有鲜活的表达,通过坚定"善"的文化靶向、坚持"善"的文化发现、坚定"善"的文化引领、坚守"善"的文化故事和坚信"善"的文化方式,实现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文化强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至和"是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特有的文化,是学校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取向。学校的校本培训基于"至和"文化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基于"至和"文化学习前沿性的课改理论,基于"至和"文化追求优化的课堂教学,基于"至和"文化进行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基于"至和"文化加强探讨性的交流活动,有效引导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文化教育上,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文化自尊"的教育,主要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感受文化的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尊严。"文化尊重"的教育,则是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11.
罗杰 《鸡西大学学报》2014,(1):144-146,151
广南地母文化是滇东南地区曾经盛行的一种尊重土地和敬畏自然的文化,在其流传过程中承载着土地信仰的原初观念,以当代生态整体论和文化生态的视野对其审视,广南地母文化蕴含着境内多民族的审美体验,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土地信仰的地域文化特点,集结了"万物始于土""以土为母""土地伦理"等原生态特性,可发掘出广南地母文化中的生态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土地生态学"课程是面向土地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维与土地生态实践技能为教学目标。本文结合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与学生特点,利用案例的典型性与图像的可衍生特性,构建了以案例与图像衍生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围绕主要知识点与关键应用技能,利用相关前沿成果选择案例与图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引导与互动,教学设计与实施反馈相结合,并针对"土地生态学"课程安排提出了案例教学法与图像衍生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与主要内容,课程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中,伴随着生态管理思想向学校管理领域的扩展,积极开展学校组织文化管理的生态化研究,以期实现学校持续健康自觉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据许昌市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水域4个因子,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运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 AHP),获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和5个敏感等级,通过加权求和对许昌市土地利用进行生态评价。许昌市66%的土地为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34%的土地敏感性等级较高,主要分布在禹州市西部和襄城县西南的山地。  相似文献   

15.
城市滨水区的"灰色"畅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对城市滨水用地用“灰色”概念进行描述。分析了城市滨水土地的人地矛盾,提出了修复滨水区灰色域的三项原则,总结出既尊重城市经济与社会利益,又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胁迫的土地利用的5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培育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生态是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包括政治文化生态、经济文化生态、自然文化生态和国际文化生态。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文化建设方向、特征、要求等来培育。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生态史看生态文明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个一部人类历史实质上也是一部人类生态史,人与自然的和谐决定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原始文明没有处理好人地矛盾,最终被农业文明所替代。农业文明虽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最终也是由于人地矛盾所累,被工业文明所替代。工业文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财富,但是也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缕析人类生态史的进程,依据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规律,提出生态文明的选择是当今人类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以1998年至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有关数量结构分析方法,对韩城市近十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08年,韩城市各种土地类型变化的强度依次是:交通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水域.(2)1998-2006年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6年,韩城市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对土地利用的控制程度加大,土地利用多样性减少,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差异加大;第二阶段2006-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3)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学数量结构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释近年来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规律,而韩城市适宜的多样项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构建生态化课堂文化就是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观照课堂,用整体、联系、动态的思想来研究课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形成具有生态思维和价值取向的课堂文化模式以指导和规范课堂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然而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形势不容乐观。优化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应坚持以生态学观念为指导,建设生态校园;进行校本、人本制度改革;促进高校文化生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