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孙子兵法》翻译史上,不同译者为了争夺翻译史地位而展开激烈的相互竞争。前驱译者享有时间上的先到优势,先期占据《孙子兵法》阐释空间,在竞争时处于有利地位。前驱译者中,贾尔斯开创了从文献学视角阐释《孙子兵法》的传统,其译本为后世厘定了阐释标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确立了其本人的翻译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复译将竞争机制引入同一作品的翻译之中。不同的《孙子兵法》译者为翻译史地位而相互竞争,贾尔斯、格里菲斯等强力译者因为时间上的先到优势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后世译者处于他们影响的阴影下,难以阐释创新。后世译者中,梁荣锦巧妙地选择蔡志忠的漫画册《孙子说:兵学的先知》为翻译底本对《孙子兵法》进行漫画化改写,实现了译文的漫画化、具象化和剧情化。这种漫画化改写本质上是对前驱译本的误读,它使梁荣锦突破了贾尔斯、格里菲斯等强力前驱的遮护,赢得《孙子兵法》翻译史中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典籍英译史上,深度翻译作为一种对原文本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进行补偿的有效手段被西方译者广泛采用。然而有些西方译者的深度翻译非但无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文化,反而破坏了原语文化的真实性。这就引发原语文化读者对译者语境建构原则的质疑。基于《孙子兵法》文化空缺英译的个案分析,深度翻译如欲达到其定义的语境效果,译者须忠实于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其所添加的新的语境信息须不悖于原文本读者现时的语境假设,因为语际翻译的译者之阐释乃是基于原语文化阐释者的阐释之上的再阐释,只有原语文化的本地人才有资格做出第一层次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翻译适应了文化环境,就形成了生态翻译。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实质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的翻译。它为《孙子兵法》的英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译者在翻译环境中做出不同的适应和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闵福德的英译作品是运用生态翻译于《孙子兵法》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兵书,而且它的魅力旱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在很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它的理论在译者的标准、译者翻译前的准备、翻译中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等方面给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译者主体性不断得到深入研究。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论文试从斯坦纳翻译的四个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具体体现。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孙子的事迹得到丰富,军事才能受到推崇;《孙子兵法》的文本几经整理,为后世《孙子兵法》的传本提供依据;《孙子兵法》的言论被广泛征引,成为秦汉学者阐释军事思想、评价军事人物和提出军事策略的依据;《孙子兵法》的思想在战争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些方面体现出秦汉时期孙子学的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孙子学的发轫时期。  相似文献   

8.
在阐释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阐释学分析的翻译步骤,译者主体性作用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得到了彰显,在翻译《太平广记选》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中国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读者,实现了翻译再创造的过程.阐释翻译操作过程中从语言理解到译者主体性作用的考察,也为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实...  相似文献   

9.
彭祺  张兰琴 《海外英语》2012,(1):167-16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逐渐从语言学层面转向文化层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在翻译中的影响和作用,译者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走到了中心,译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成为翻译研究热点之一。该文通过分析《孙子兵法》sonshi网站的英译本和国内译者的译本,探讨在中华文化古籍的翻译中,译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多元系统理论中,赞助人这一文学外因素能够影响译者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孙子兵法》的袁译与林译两译本产生时代背景相同,风格迥异,通过分析比较二者在术语翻译时的异同,即袁译重"接受性",林译重"充分性",反证了赞助人因素对译者选取翻译策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今年是其一百周年诞辰.在此特殊的时刻,对我国现代这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进行系统的研读来表达我们对他为中国文学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感谢和对他的逝去表示怀念.从傅雷的人生经历,翻译成就,职业道德,傅雷精神·翻译理论·以及现在人们对他的研究等六个方面来走近他,解读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孙子兵法·计篇》三个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指出其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的表层翻译、欠额翻译等误译现象。文章提出译者必须比较不同的注释本以求原著语言的本义,同时立足于语用翻译理论,以期通过多种译法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正确理解译文。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抗战时期的重庆,译家聚集,译著浩繁,所译国别多样。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的格局。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性和政治性。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与篮球竞赛有着密切的联系,借鉴其中的战术方略可对篮球竞赛赛前、进攻、防守阶段进行详细部署,给篮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军事翻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种类增多,中译外和口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我军对军事翻译人才的需求因而越来越大,对军事翻译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的翻译形势和地方院校翻译教学的现实却决定了军事翻译人才的培养不能依靠地方院校,必须依靠军队院校。  相似文献   

16.
法国开创了中国"兵经"《孙子兵法》的西译先河,为中国兵学的西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孙子兵法》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历程进行了梳理,探查了它在法国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和解读。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形成了一股译莎风潮,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研究莎士比亚著作的学者和翻译家。其中,曹未风曾一度成为译莎中受到批评最为集中的翻译家,且不考虑其译作的风格、成就及其它,就其翻译作品在抗战时期所注入的强烈爱国情怀就足以让后人为之钦佩。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传入俄罗斯经历了缩简转译本、全文转译本和全文俄译本三个阶段,1950年苏联科学院院士尼.约.康拉德的专著《孙子兵法:翻译与研究》出版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成。在《孙子兵法:翻译与研究》中康拉德详细论述了孙子学说的世界观基础及其战争论的根本原则问题、《孙子兵法》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孙子兵法》出现的历史背景问题以及与孙子本人相关的诸多问题。康拉德在《孙子兵法》的翻译与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对俄罗斯学术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汉英双语公示语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统一体,它所反映的冲突不仅表现在不同语言或曰文本的对立,更是相对应的两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因此,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公示语翻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选取广州市10所医疗机构的公示语英译作为个案,从互文性的角度对采集到的语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得出结论是,公示语的翻译应该尽量参照约定俗成的国际惯例,对于个别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例则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兼顾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