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引发了关于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论辩;在实践上激发了以“去学校化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制度变革的种种探索。但该思想忽视了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不对称性,所提出的“学习网络”具有潜在的不平等性,因而受到批评。而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这赋予“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新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该思想的再度关切。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更引领人们超越“去学校化社会”思想、重构迈向新教育生态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
一、由“技术熟练者”转变为反思型教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正以全新的理念挑战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传统。从深层次上来说是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型,即从基于工业化社会的现代教育转向基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教育:学校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学生不是“产品”,而是“成长  相似文献   

3.
教育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这是无可争议的。古今中外不乏倡导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家及教育理论,其中最为我们中国教师熟知的便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及他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学教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报》社曾邀请了几位知名的中小学校长与教育管理专业的博士生们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饶有趣味的小辩论,辩论主题为“当前校长权力够不够大?”校长方的观点是“当前校长权力不够大”,而博士生方的观点是“当前校长权力过大”。博士生方倾向于用政策法规的理论解释来论证对校长权力限制明显不够,而校长方倾向于用管理实践中校长权力受制的种种困境来论证己方观点。当时双方唇枪舌战,锋芒相向,互不认同。笔者认为,论校长权力必须首先厘清两个概念,即学校权力和校长权力。学校权力是指学校在与社会进行资源交换时所拥有的权力资源…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把杜威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翻了半个筋斗”:“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变成“社会即学校”。他还提出“职业教育是第二期的或继续的平民教育”、“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乡村学校是中国改造乡村生活唯一可能的中心”和“教育与农业携手”,发展了杜威“职业教育为公共利益而产生”的恩想,并把其影响扩大到了中国广大乡村,是杜威的中国信徒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使西方现代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实现本土化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7.
学校天经地义是人们所推崇的,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伊里奇却耸人听闻地要否定学校,认为现代学校的弊端是把党校与教育、证书与能力、受教育与人义务等同。他的“非学校化”思想貌似荒诞、即有着理性的基石,其中关于构建以“网络学习”为主通道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建立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实施以素质教养为主的教育思想等,都是有相当见地的,对我们拓宽教育空间、延伸教育时间、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校功率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世界上富裕的“后工业化”国家,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在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美、加、澳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分化与多元,体现了后现代学校制度“去中心化、拆结构、零碎化”的特征,不再强调标准化、统一性和普遍性,为美、加、澳“后现代教育”的运行留下了自由挥洒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当今社会 ,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谁也无法把人的全部教育任务承担起来 ,现代教育已发展成为一种开放性教育 ,“教育社会化 ,社会教育化”将成为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学校教育必须更新教育思想 ,树立大教育观 ,和世界教育接轨 ,与社会生活同步 ,走出教材 ,迈出围墙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网络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大力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 ,编好与世界教育接轨的宽…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人科学家陈树柏在题为“教育推进四化建设中担任的角色”的文章中说:当今世界,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正引导人类迅速地从“工业化社会”走向“资讯化社会”资巩化社会的特点,在于靠知识、技术上的突破,即发展人类的才赋,而不是靠能源与原料的消耗来创造财富。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关注点逐渐转向获取终身技能、培养有效学习者。英国开放大学系列《创新教学报告》着重对有效学习者关键技能培养做出说明。运用分析法,从主体、社交、技术、问题、学习/创新等方面对有效学习者培养进行梳理解读,分析创新教学法对有效学习者关键技能培养途径在于:课程设置、学习方式、管理机制、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并分析《创新教学报告》对我国未来教育变革的启示,以期推动我国教育教学,促进有效学习者培养,提升关键技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重拾“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透过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阐述了“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耦合性,结合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囿,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价值导向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论证,提出以“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三个建议,切实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终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培养新型高素质工匠人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劳动者终生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两种模式的高考制度的即将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鉴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萎缩情形,以及社会用工中出现的"普工荒"、"技工荒"、地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等问题,通过文献及政策分析法,全面分析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依据和时代契机,期望引发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广泛关注与理性思索。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缺,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强劲,高学历人才成倍增长,这些高学历人才拥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却缺乏实践操作技能。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现实,国家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异常之高,与此同时,国家加点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2017年,李克强总理强调“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努力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对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中国化”的实践,找到适合我国高等艺术类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据校情,课题组提炼出“育人为本”“教师至尊”“学生至上”“课堂为王”“服务保障”五个以人为本的办学新理念。其重要意义在于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的需要、适应厦门市教育形势变化的需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需要。形成“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提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校长“心理学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的管理实验,促进老校新发展,是全体禾中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taking as our point of departure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boya” education (BYE) and the West’s liberal arts education (LAE) in an era that will be increasingly domina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we examine the importance of BYE in Mainland China and LAE in the U.S. and Hong Kong. We argue that (a) the recent resurgence and growing significance of LAE in the world has been due to the right skill sets it provide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ra in which many new jobs will be created and existing jobs destroyed ; (b) professional or technical training is not only compatible with the fundamental values of boya or liberal arts but also important in showcasing the strengths of BYE and LAE; (c) the combined benefits of BYE or LAE and professional or technical training may be achieved by adopt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LAE such as its broad-based curriculum and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r by combining a student's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ies over time; and (d) for BYE to achieve its goals in China it should occupy a central rather than tangential role in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7.
面对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社会挑战,包括新冠疫情对美国教师队伍的冲击以及美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离职率高、缺乏多样性等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将教师教育改革纳入其“重建更好”一揽子改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价值转向、从“缺陷”到“优势”的政策话语转变和弗雷泽三维社会公正理论构成了美国联邦政府教师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教师教育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修改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教师教育援助计划;实施“培植你自己”教师教育项目;完善一年制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加大对少数族裔学校的资助力度;提高教师工资与专业发展水平。美国联邦政府的教师教育改革凸显了社会公平与多元种族和谐相处的政策价值导向,其政策机制体现了联邦政府协调角色的不断增强和市场化教师教育改革方式的适度消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这个词最初并不具有人们今天所理解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等方面的含义,而“劳”“劳力”“劳心”“劳作”等词却已基本具有了人们今天所理解的“劳动”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主要通过礼仪制度渗透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采取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家训家风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中国传统的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普及大众的劳动教育规范、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典范、脍炙人口的劳动教育读本,可以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校企双育人主体机制还不健全、教学模式不顺畅、校企课程交融不深入、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系列问题,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此,文章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综合职业素质养成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视角出发,重点引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与学校、联盟企业联合组建“校企室”三方协同的现代学徒制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室”三方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育人平台,构建涵盖“通识、岗位、专项”三核心、四阶段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创建多维度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的“专业实训室+企业现场+大师工作室”三场所构成的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建立“教、学、做、工、培、训”交替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模式,建立三方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多元参与、四级评价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并在数控技术专业试点,成效显著,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开展三方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观经历了理智取向、实践取向和精神取向的三次转变,由此带来了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从关注知能到关注实践再到关注精神的变革。随着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深化发展,研究术语从“教师培训”改为“教师专业发展”,进而被“教师学习”所替代。这一转变凸显了幼儿园教师是自主的终身学习者,体现了幼儿园教师培训观从外铄论转向内发论,自主取向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观得到了普遍认同。同时,这一转变还催生了个人和集体的教师文化之间的相互调适,营造合作共生、带有学习共同体特征的幼儿园教师文化生态成为共识。在方法论层面,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人文诠释范式、社会批判范式等研究范式呈现出齐头并进、互取所长的横向格局,但在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也存在着过度推崇“基于证据”的实证研究的倾向。研究范式的多元化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复杂性思想”,从多元整合的视角开展研究应是未来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