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舛互,病句?     
《小学教学研究》总第56期刊出过林明华同志《浅说舛互修辞格的特征》(以下简称林文),介绍了拙著《修辞新格》一书中的“舛互”修辞格,并说这一修辞手法在小语教科书中也时有所见。同时指出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基础训练7》第三题的第一句“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一人在复习功课”,不是病句,而是舛互修辞格。后来总第63期刊出了黄义正同志《不能因“舛互修辞格”而放走病句》(以下简称黄文),同意林文所举教科书中的五个例子是“舛互”,并进一步对它们一一作了分析,以示之所以同意的原因。但对“我们全家……”句却持异议,认为确属病句,而非“舛互”,不能“放定”。这两篇文章都很吸引人:它们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对小语备课的钻研兴趣,还能帮助提高语文教学的水  相似文献   

2.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谭永祥在《修辞新格》一书中指出:“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是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这种有点儿‘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我们把它叫做舛互。”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训:“相违背,错乱。”“舛互”,意谓“交相抵触”。(《辞海》)这种“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既常见于名家名篇、书报杂志,也出现于小语教科书中。例如: [例句一]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第二册《诚实的孩子》) [例句二]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  相似文献   

3.
“舛互”是一种修辞格,“自相矛盾”是病句的一种类型,但由于两者都具有“互相矛盾”的因素,所以常被混为一谈,那么,如何辨别“舛互”与“自相矛盾”呢?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舛互”?它与“自相矛盾”有什么不同?“舛互”是“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全部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一种修辞格。肯定  相似文献   

4.
“舛互”辞格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舛互”是传统中修辞格之一。这种辞格的前后两个部分,语表看似矛盾,语里则合乎逻辑,不仅反映了修辞和逻辑的区别,也体现了修辞和逻辑的必然联系。如果“舛互”辞格前后两个部分果真自相矛盾,那么这种修辞格就失去了逻辑基础,成为一个典型的病句  相似文献   

5.
舛互("舛"意为"违背")这一修辞格,是1983年10月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的<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谭良祥主编)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  相似文献   

6.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跟她俩小子没有挑到好牲口",对这类句子不少人认为是违反逻辑的病句.笔者读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的《修辞新格》才知上述各句是使用了"舛互"这一修辞手法.所谓"舛互",是指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其肯定是为了更有力地强调被否定的部分"否定,是为了更有力地强调被肯定的部分.正象对"夸张"、"移就"等修辞格一样,万万不可  相似文献   

7.
对于“全班同学的作业都交了,只有陈华一个人还没交”,认定不是病句的一方认为:这种说法符合语言习惯,属于修辞上舛互辞格的运用,不能全用逻辑来解释。认定是病句的一方认为:这种说法和舛互辞格是有本质区别的,违背了逻辑上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双方的共同点是都认可有舛互这种辞格,分歧在:(1)这种说法是否属于舛互;(2)这种说法是否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汉语修辞格中,的确有一种叫做“舛互”的辞格,定义是: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全部肯定,是为了强调、突出部分的否定;反之亦然。如“,大伯,…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或两个相关联的句子中,只用了一种修辞方法(一种辞格),我们称之为修辞单格。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例中的前一句只用了“互辞”一种修辞方法。这就是修辞单格。互辞是单句内互见、互补的一种修辞方法,解释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才能通畅明白。诗句的意思是“主、客都下了马,一起在船里边”。如果在一个或两个相关联的句子中,用了几个修辞格,我们称之为修辞兼格。如:  相似文献   

9.
这是病句吗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语已家喻户晓。有人说它是一个前后矛盾的病句。不是!其实,它是一种名为“舛(chuǎn)互”的修辞格。  相似文献   

10.
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是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这种有点儿"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我们把它叫作舛互。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训:"相违背,错乱。""舛互",意谓"交相抵触"。(《辞海》)这种"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既常见于名家名篇、书报杂志,也出现于语文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修辞格中,没有“移域”一格。介绍新修辞格“移域”,对其特点、效果和心理依据进行阐释,并将其和“移时”格合称为“移植”格。  相似文献   

12.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13.
佚名同志《“移用”——一种新的修辞格》一文(以下简称《佚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声称“近几年来……有一种修辞手法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着”,并“不揣冒昧”,“给这种修辞格取个名子,叫做——移用”。对这种“新”的见解,我们实在不敢接受。我们认为佚名同志:  相似文献   

14.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15.
董金明同志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对“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个题目,进行了语法结构分析。认为这句话是“借助于修辞”,“运用了词汇手段,临时赋予‘不要脸’不曾有的新义,即‘不需要(画)眼睛、鼻子’。”说这“是人们常见的而一般人尚未确切阐释的修辞新格——别解。”又说“作者又套用了借代格,即借全体‘脸’代部分‘眼睛、鼻子’。”认为这是“别解和借代的套用。”我认为,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格是不错的,但绝不是“别解和借代的套用”,而是藏词。作为“藏词”这种修辞格,包括两种,一是藏  相似文献   

16.
舛文:属于一种修辞格。指类似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用在同一个句子当中,说明同一种情况。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舛文”妙用,不仅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沉郁的激情,而且发人深思,让读者回味无穷。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肯定;“确凿”意思是“确实”,表示肯定。这一对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其实正表明了百草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过去的百草园并不“只有一些野草”,还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相似文献   

17.
修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的表达方式.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刘勰就在《文心雕龙》中对一些常见的辞格进行了专篇论述,其后又出现了许多论述修辞格的著作.到了近代,对修辞格的研究成为修辞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修辞学著作更是无“格”不成书,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也都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修辞格.辞格本身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新的辞格大量地被发现,如双饰、断取、歧疑、新典;辞格内部得到了充实,“人拟植物”充实了“比拟”,“统括”小类充实了“节缩”格这一大类;修辞格之间以及内部的体系得到了较系统的梳理.总之,修辞格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勃勃生机,有力地促进了修辞学的整体研究.修辞学研究的繁荣景象又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有的研究者就认为:汉语修辞学21世纪将成为“显学”,这对修辞学研究者来说真  相似文献   

18.
唐松波、黄建霖二位先生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以下简作《辞典》)中,给“返射”定义为:“借用对方说过的话语,来反驳、反讥、戏谑对方,即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谭永祥先生早先出版的《修辞新格》中的“返射”定义与此大体相同)准此,则  相似文献   

19.
“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 收脑白金” 这是近来流传广泛的一句广告 语,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病句,其 “不收礼”与“只收脑白金”在逻辑上 自相矛盾。 其实,这在修辞上叫“舛互”。 “舛”是“违背”的意思。所谓“舛互”,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读了贵刊2005第7 ̄8期《这类句子不是病句》一文。文中认为“全班同学的作业都交了,只有陈华一个人还没交”是舛互修辞手法的运用,不能算是病句。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特撰写此文与张老师商榷。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舛互的修辞手法。所谓舛互,就其实质来说,是指先对事物看似全部、实质并非全部的对象肯定或否定,接着再否定或肯定事物的部分对象;或者先肯定或否定事物的全部,再否定或肯定一个表面看似包含在该事物中、实际并不包含在该事物中的对象。它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后者的作用。肯定,是为了更有力地衬托、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