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造假, 明日澄清, 今日造谣, 明日辟谣。真没想到, 这种小孩“过家家”、“翻烧饼”一样的玩意儿, 竟然在如今的一些传媒上流行开来,成了“时尚”, 而且, 已由文化娱乐报道蔓延到时政报道之中。有人谓之曰“幽默新闻”, 有人斥之为“问号新闻”, 依我看, 这是一些媒体病了,  相似文献   

2.
某小报有位记者,下乡下厂采访,首先是看采访对象的招待标准和规格。档次高,吃的好,写稿就带劲,吹的就玄乎些。如果领导迎送,吃上鸡鸭鱼肉,临走时再送些礼物,那就不惜歪曲事实,胡吹瞎捧,什么原则、立场,统统抛到脑后。有人责之,甚至  相似文献   

3.
溢者,水满外流也。溢美者,夸奖过分也。这里所说的“溢美症”,不是医学范畴的概念,而是借喻新闻报道失实的一种现象。此症如今仍属常见、多发,“症状”人人可见。现就笔者所感,暂举数端备考。其一,数字凭概算,就高不就低。新闻中的数字是极“硬”的,但在某些人的  相似文献   

4.
报载,某县一重点高中的学生小涛(化名)通过广告迷恋上声讯台,结果一月后声讯资费竟达3800元!母亲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小涛竟然喝下了半瓶农药自杀,后经抢救虽没性命危险、精神上却受到了严重的刺激……诸如此类因色情广告而引起的一些负面新闻,在时下并不鲜见。在一些报纸上,常常见到诸如“女人如水”“激情聊天”“今夜无眠”等广告,虽然表面上是与“家政服务”“求购求租”等编排一起,也大多安排在稍微靠后的版面,但其负面作用仍不可小视。不是作为教师的笔者过于敏感。不难想像,这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广告,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特…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西南某城市的几家报纸上看到几条信息,又是“寂寞”、“情欲”、“诱惑”,又是“激情”、“浪漫”、“刺激”,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挑逗气息。说它是征婚广告吧,不像。因为这些留下联系方式的“美少妇”、“靓妇”、“寂寞女”,无一例外都是“夫长期在外经商”,或“夫长驻香港”。也就是说,这些人皆为“有夫之妇”,但此时“独守空房”、“辗转难眠”、“情欲激荡”;说它是交友信息吧,非也。因为每一位发出“寂寞难耐”闺怨的少妇都是“渴望激情”、“寻激情男共度浪漫之夜”,甚至赤裸裸地宣称“一场对感觉器官的特别刺激”。既然都不…  相似文献   

6.
近读某城市的几家报纸,看到大量此类广告:“寂寞女交友,32,肤白丰满迷人,女人味特浓,夫长期在外经商,有车房孤单一人,寻激情男共浪漫之夜(不影响对方家庭)”……寂寞、情欲、诱惑、浪漫、刺激……字里行间流露出挑逗气息。知情人说,这既不是征婚广告也不是交友信息。追溯此种信息的来源,无非有三种可能:其一,一些空虚无聊的人寻找“一夜情”,通过媒体“广而告之”;其二,一些违法分子招揽卖淫生意;其三,一些不法之徒假媒体之名发布假信息诱人上当受骗。近年来,通过征婚、交友之类的广告谋人钱财的报道还少吗?但不管哪种情况,无不是和堕落、色…  相似文献   

7.
溢者,水满外流也。溢美者,夸奖过分也。这里所说的“溢美症”,不是医学范畴的概念,而是借喻新闻报道失实的一种现象。此症如今仍属常见、多发,“症状”人人可见。现就笔者所感,暂举数端备考。其一,数字凭概算,就高不就低。新闻中的数字是极“硬”的,但在某些人的笔下,却成了“橡皮泥”。一项活动,明明只有几十人参加,偏要写成“近百人”,要是几百人,报道定然是“近千”。海上明明只有四五级风,偏说成船只“冒着七八级大风浪前进”。某种意见明明是部分人的看法,偏要说“大家一致认为”,一人说,也写“群众说”。在新闻数字上打“马虎眼”,为的是“加重分量”。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我们接触过不少新闻界同仁,每每遇到由头难找,同期声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时,大家几乎众口一词:那就“做”它一下!“做”新闻成了当今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追逐的时髦。新闻果真能“做”吗?一、新闻是怎样“做”出来的1、挖空心思编造由头。由头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倘若一开始就能由点切入,把最精彩、最只有故事性、新闻性的东西表达出来,那么,那条新闻就成功了一半,为此,不少记者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甚至不惜丢失新闻真实性原则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由头。有一位记者去年春节期间来到赣南老区采…  相似文献   

9.
治治高校的“官场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瑞  胡为 《出版参考》2005,(10):18-19
“官场病”导致学术精神的沦丧。作为学者必备的基本素养,被官场规则消磨得所剩无几;至于学者的道德良知、社会责任,更是被官场染缸改变了颜色。  相似文献   

10.
当下,社会上一些人群中的“精神滑坡”、“精神退化”及“精神错乱”是显而易见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混淆乃至颠倒,正义受到嘲弄,坏人坏事成为“偶像”,时常见到诸如此类的案例。比如说吧,当过几天明星,犯了事了,“出来”后或“重新出山”后倒成了香饽饽,成了所谓的“与众不同”、“有个性”、“酷”的代名词。最近,一位曾吸过几年毒的男演员带着他主演的自传性影片到南京举办首映式,就受到南京追星族的“更加狂热的追捧”。扬子晚报的报道说,“一位中学生模样的男生坦然地告诉记者,他是逃了学来见自己心仪已久的偶像的,本来他并…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位同志在谈到新闻失实问题时,感慨地说:“有的人写新闻,失实了他也脸不红,心不跳。”这话指斥了少数新闻工作者对报纸、对读者缺乏责任感的态度,也揭示了新闻失实这种痼疾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读者看报,发现有报道失实现象,就会有受骗感,次数多了,就会动摇对党报的信任,报纸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组织、鼓舞和激励作用。十年动乱中,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其主干“说”,更是有声的语言艺术。作为以“说”为主,以“说”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说什么”和“怎么说”是两个根本和关键问题。“说”,即语言的表达,无论是播音员还是节目主持人都应  相似文献   

13.
何谓“职称论文”,以晋升职称为惟一真实目的,靠剪刀胶水拼装的、内容平庸几无一己心得的、无传播借鉴价值的论文是也。 “职称论文”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 或刊发于报刊的“专辑”、“特辑”中,或现身于某名头吓人的大部头书籍“汇编”、“选编”、“文丛”中;“职称论文”全部  相似文献   

14.
天空中的“流行病”王万云广播电台改革后,增加了一些贴近生活、形式活泼的新栏目,播音员的音质甜润了,语气亲切了,固然可喜可贺。然而,无形中又带来了一些通俗流行病,嘈嘈杂杂令人厌烦。试举例如下──讨赏病。收听"全国喜爱的歌",节目主持人已经介绍了歌星的"...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7月14日的评论员文章《治治“官倒”》,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为这篇文章叫好,因为它勾勒出了“官倒”的原形,击中了“官倒”的要害。请看:“轿车  相似文献   

16.
60年前,毛泽东就指斥“官话”“不负责任,到处害人。”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李军 《编辑之友》2020,(7):17-20
笔者曾从公众集体恐慌角度分析了"信息流行病"(infodemic)的危害。进一步研究发现,这只是其危害性的一种表现。"信息流行病"是一个急性病,公众和媒介必须"抗"字当头。公众先止于对信息的滥取,以保持头脑清醒;媒体先止于对信息的滥用,以塑造内容生产定力。"信息流行病"又是一个慢性病,久而久之,会使人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轻者,导致选择障碍、依赖盲从;重者,导致怀疑一切、排斥信息。文章对预印本出版、涉重大公共利益报道、专家观点、假新闻、伪科学和阴谋论等展开分析,"收割韭菜"的快感会麻醉媒体,媒体必须予以高度警惕,保持清醒,学会从信息泡沫里抽身,坚持在众声喧哗中独立,坚定媒介立场,建设媒体公信,做"信息流行病"病毒的终结者,不做"信息流行病"的助推人。  相似文献   

18.
19.
人民日报5月25日一版发表了《减少会议,改进会风》的评论员文章;7月29日四版又发表了《治治开会癖》的《漫话》。这些言论都很切合实际。由此我想到,报纸上会议报道太多的“病症”,也应该好好治一治。我统计了一下7月份人民日报的会议消息,登在一至四版头条的就有20件;29日头版9条新闻,有6条是会议新闻,成了“会议专版”了。至于一些省、市报纸,对上边会议消息要照转,本省会议新闻又必登,会议报道泛滥的情况,更是不消说的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