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处暑”的“处”应该读什么声调问:某教材注明处暑的“处”读去声(第四声),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读上声(第三声)。请问:处暑的“处”到底应该读去声还是上声?答:处暑的“处”应该读上声(第三声)。“处”读上声(第三声)是动词,如:处置、处分、处理等;读去声(第四声)是名词,如:处所、长处、办事处等。处暑在立秋后15日,阳历8月23或24日。这时酷暑已过,气温逐渐下降。《辞海》在“处暑”词条中引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的解释说:“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意思是:酷暑将过而渐渐消退。由此可见“处暑”之“处”有“停止”或“隐退…  相似文献   

2.
渔父与隐士     
2006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考的是下面一首元曲:[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其中的第(2)小题是要求考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专家学者指正。笔者以为,教材中这两个“看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首先,两个“看本质”的含义不同。第三课的“看本质”,实际上是看…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  相似文献   

5.
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画菊》中有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秋日过后菊花才渐渐枯萎,但绝不会落瓣,更不会残英满地”(见《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5期《解读“满地黄花堆积”》)。对此我有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6.
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满地黄花堆积”到底指菊花被风吹落、残英满地还是菊花正开放得灿烂。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2年版的《红楼梦》第三回 ,在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 ,复抬起轿子。”而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5 7年 1 0月第 1版《红楼梦》第三回此处的文句是 :“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此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点校的。比较二处的文句 ,有两点不同 :( 1 )前处的“三四个”“衣帽周全”在后处作“四个”“眉目秀洁”。 ( 2 )前处的逗号、“复”字在后处没有。在其他版本的《红楼梦》中 ,此处文句或同前或同后。《红楼梦》自写成即广为传抄…  相似文献   

8.
笔者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憔悴损”到底指花还是指人?教材与此句有关的注释为:[黄花]菊花。[憔悴损]憔悴得很。教参关于此句的说法是: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凉景象!教材和教参中对“憔悴损”指花还是指人都未置可否,理解起来也都让人模棱两可。《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此句的破解是: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  相似文献   

9.
柳永名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高中语文第六册)有这么一句:“留恋处兰舟催发。”(也作“方留恋处兰舟催发”)其中的“处”,课文及教参均未加注,若理解为“地方”又实在不妥。笔者为此考察了一些  相似文献   

10.
陈惠定 《现代语文》2002,(10):20-21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12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近代诗八首》中关于《登高》的“艰难苦恨繁霜鬓”分析理解,《教学用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二版)有两处值得讨论:一是在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时,将“艰难”“苦恨”并列看待,在“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处  相似文献   

11.
王灿 《语文知识》2003,(10):34-34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注释中有几处值得商榷: 一、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4页注释(5)把“惩创”的“创”注为chuang,这是不妥当的。“创”有两音,一为chuang,一为chuang。根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读chuang时,是“开始(做);(初次)做”之意;读chuang时,有“创伤”之意,还有  相似文献   

12.
温暖     
1.快乐时刻2.温暖(原人教版)提示:上一个单元我们已经进行了“写实”的训练,现在我们就来讲讲“写虚”。对眼前实在事物的描摹是实写,想像之景则是虚写,从写作手法上来说,记叙、描写属于写实,议论、抒情则属于写虚。比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看到的是“蒌蒿满地芦芽短”,这是写实,由此想到“河豚欲上”,便是写虚。看看本单元的这两道题,怎样写才能表现出你“快乐”“温暖”的感受呢?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所写的事件本身是能让人感到快乐和温暖的;第二,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几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运用想像…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二处用了指示代词“这样”,值得仔细揣摩,理解各自的真正含义。这二处是: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六段)②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第八段)《讲话》的三四两段具体写两大发现。五段笼统提到其他发现,同时也概括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这实际已经起到了总结马克思科研成就的作用了。而①句中“这样”两字,是直承第五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  相似文献   

14.
岳稀同志在《艺谭》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黄花到底堆积在何处?》一文,指出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诸句写的是菊花盛开在枝头,匡正了以为是写菊花凋残者的错误,本人亦受益非浅。然岳文认为“满地黄花堆积”系作者对昔日黄花繁盛景象的追忆,“憔悴损”是词人写眼前菊花之状,我却不敢苛同。岳文所言,代表了目前多种注释赏析《声声慢》者的意见,故将自己浅陋之见公诸于众,以辩是非。我认为“满地黄花堆积”写的是词人眼前菊花盛开的实景,“憔悴损”展现给人们的则是词人自己的形象。根据如次: 一、菊花虽分夏菊、秋菊、寒菊诸类,然以秋菊最多。南宋诗人范成大《范村菊谱》载菊三十五种,除三种没写开花日期外,有三十种开于九月。所以我国俗称九月为菊月。“何秋菊奇兮,独华茂于凝霜”  相似文献   

15.
《空间和时间旅行》一文为自读性科普文章 ,知识性很强 ,但有五处常识性错误。列举如下 :文章第一部分“到其他行星上旅行”第 3小节有这样一句 :“1 947年 ,美国空军飞行员查理斯·耶格尔首次突破声音的障碍 ,以超过 670英里每小时 (1 0 87公里 )的速度飞行。”括号里的内容是对“670英里 /小时”的注解 ,但用的是一个长度单位 ,而不是速度单位。正确的写法应是“(1 0 87公里每小时 )”。同样的错误在本小节中还有 3处 ,不赘述。第三部分“加快速度”第 1小节中有这样两句话 :“推力产生加速度 ,进行星际旅行的飞船所需加速度为 1个重力加…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使用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第二册)的过程中,发现了几处问题。一、笔误在《物理》第二册(必修)第八页倒数第二行带点的字:“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其中“和体积”三个字下面忘记加点,变成了“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再如第32页图11—20氧气分子的速率公布图例说明中有:“蓝柱的高度表是在0℃时的速率在相应数值范围内的分子数所占的百分比”这句话,而在图中所用的不是蓝柱,而是用红柱来表示,以上两处是否为笔误,抑或印刷错误,不得而知。二、重复修辞在《物理》第二册(必修)第16页练习六的第(3)题…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附录三表有几处错误: 《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231页)在“讫”字后举“乞讫”“收讫”为例。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辞海》,均无“乞讫”,疑为“起讫”之误。  相似文献   

18.
刘峰 《语文知识》2000,(5):61-61
高中语文第六册邓拓杂文《欢迎“杂家”》有一处说法值得商榷:清代学者洪亮吉,他的文集和历来其它学者的文集一样,几乎无所不包,其中就包括有他的人口论著作,比达尔文还早半个世纪(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文中“达尔文”应是“马尔萨斯”。依据有三:一、高中语文第五册《治平篇》(作者洪亮吉)的”预习提示”明确说:本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写于乾隆58年(公元1793年),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公元1798年)发表早五年。  相似文献   

19.
职业高中课本及教学参考书(第三册)有多处失误、下面举出几例。 一、课本240页:六、辨别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同意义。 2.为。(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 ),括号里应分别填上“为了”、“为了”、“接受”,而教参184页倒2行(3)却把答案分别写成“是”、“是”、“做、干”。教参在这处提供的答案是错误的。因为,①课本237页脚注是:[向为]为,为了。②教参181页末段解释是“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过去为了义宁愿死亡而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华美的住室而接受了。”③教参190页上译文也取②的解释。所以  相似文献   

20.
一、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 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杜牧的七言绝 句《山行》。[这句的头上最好加上“人教 版”三字,因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较 多,交代一下课本的出处,对读者有好 处。]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 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e。而由上 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 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