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吸引了无数研究者,但对编辑文化的研究薄弱则是文化研究中的缺憾。中国是世界上文献典籍最多的国家,其编辑的历史也最长并有自己独特的产生、发展轨迹。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重新整理和认识自己的过去,对中国古代编辑史进行研究,认真疏理,条分缕析,探索兴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无论对于编辑学学科建设,还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编辑学研究进展较大,据不完全统计,已出版的有关专著40余种,论文近千篇,但是,其中属于编辑史领域的却很少,与编辑史在编辑学理论中所占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我国的编辑学研究者在对现代编辑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努力于编辑史的研究。靳青万著《中国古代编辑史论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可说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殷叙彝 《历史档案》1998,(2):135-136
读了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张注洪所著《中国现代史论稿》,我感到这是一本有扎实内容的好书。这是作者近20年来从事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过程中所写论著的选编,共收文章37篇,分五个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现代史及其相关学科或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等的论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五四运动以来一些比较重要或迄今还缺乏研究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的论文;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关于中国现代史若干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果的评述;第四部分是史籍研究,也就是对中国现代史籍的收集、整理、校勘、考证、利用中产生的问题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3.
我国庙会文化的研究在学术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当然,研究的难度也很大。因为它不但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广的田野作业,即亲临实地的科学考察,而且要求研究者对相关的文献典籍非常熟悉,特别是要具备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庙会文化所蕴含的一系列密码。 20世纪初叶,西方人文学科传入中国,关于庙会研究也曾经出现过一度的热潮,如二三十年代对北京的妙峰山、河南的太昊陵、山东的东岳庙,都引起过学者们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来讲不能说令人满意。其主…  相似文献   

4.
苏星教授从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职位辞退下来以后,听说患有眼疾,给文字工作带来不便,但仍耕耘不辍,写他一部夙志萦怀的大著。收到他签赠的《新中国经济史》,令我敬诧不已,深深感佩他那执着的坚韧精神。 写历史,重在客观、公正、真实,稍有主观不慎或偏见致谬,就会成为后世纷争不绝的渊薮。由后人单凭史料写历史,易犯失实臆断的错误。由今人写亲身经历过的历史,既有丰富的史料,又有真切的情感,自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像苏星教授这样位居高位的学者,更有明察入微的独到之处。我主张今人写今人史,免得后人钩沉索隐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5.
戈公振先生长期从事新闻报业工作,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第一个开拓者。一本30万字的新闻学论著《中国报学史》的出版,不仅决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学研究中的先驱地位,而且揭开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新的一页。《中国报学史》的重要价值首先是在于她的系统性。该书按照时间顺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新闻事业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戈公振为我们所勾勒的中国新闻事业史轮廓清晰明了,这正是由于其资料浩瀚,有史有论,内涵丰富殷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史论》全书的系统梳理,厘清全书的基本架构.指出"学术性"和"逻辑性"为该著的基本特色,最后通过论述其是"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且"研究范围有待拓展"、"研究对象表述模糊"来表达笔者的研读之感.  相似文献   

7.
李建新著《中国新闻教育史论》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新闻教育流变论》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填补了我国新闻教育历史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说:“这部书,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概括和总结……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介绍中国新闻教育发展全过程的繁复曲折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李建新1999年入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习,2002年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他现在是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中国新闻教育史论》@雪原…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在这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迭次变化、发展,至今已成为包括有真、行、草、隶、篆诸体在内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其间,书论之作也洋洋可观,然而,系统论述几千年书法史者,却是凤毛麟角。这在拥有十亿人的国度掀起空前书法热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好在这一缺憾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陈云君的《中国书法史论》(以下简称《书史论》)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八月二十五日理论版若水的《名与实之间》,是一篇好文章。我们正在农村参加落实经济政策调查工作的一些同志,对照工作实际作了讨论,大家认为:这篇文章击中了林彪、“四人帮”肆意阉割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要害,进一步澄清了我们思想上的一些混乱问题。在不很长的篇幅中,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读起来有新意,有新理,有新味。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造化和人类杰作之间--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罗以瓦尔登湖畔为基地,默默地实践着爱默生关于"人与字宙保持着最原始的关系"的理论.他的<瓦尔登湖>以其独特的思想、个性赢得了举世的瞩目.在自然中,他寻求的是一种孩童般、牧歌式的浪漫和愉悦;寻求一种外在简朴、内心富有的生活方式;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唤醒人们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巴别塔与巴比伦》这本著作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既不像传统的电影史写作(实证研究),也不像传统的电影理论著作(理论演绎),而是开创了一种在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研究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根本要求,但是,如何做到新闻真实却存在很多争论。西方信奉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其值得学习的优势,但是,也很难从根本上做到新闻真实。李玮博士的《新闻符号学》从新闻符号学角度的探索,颇具有新意,对于理性看待新闻真实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由客体之真到符号之真,直至最终受众的认知之真,符号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在此过程存在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感与真实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房龙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的《艺术》更是平益近人,没有其它有关艺术作品的高深。读房龙的《艺术》,让我们知晓艺术本是生活之中的真实,我们之所以敬畏艺术,是因为我们的心灵蒙上了名利的灰尘。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整体性转换,各种新的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不断被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使其获得新的研究视野和学术动力。文学史研究空间的拓展,愈发显示出作为其必要组成部分的批评史研究著述中的苍白匮乏及仅作其附属物的尴尬境况。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批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专  相似文献   

16.
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凭借其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人第一次目睹了科学的巨大力量。面对科学,中国的精英群体开始了沉痛的反思和艰难的求索。在经历了漫长的曲折之后,终于在世纪之交迎来了科学辉煌的春天。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科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科学正在成为一种政治意识、经济资源、社会思潮、文化时尚和生活方式。科学以其无比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深刻地改变着一切,并开始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 然而,就在政府和民众普遍聚焦科学的同时,学术界并没有陶醉在现实的喜悦之中,而是务实地开始了对西方科学与中…  相似文献   

17.
有幸拜读乔云霞的专著《中国广播电视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一种别样的感觉一直在脑海萦绕。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史方面的书籍,我读过不少;关于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著作,我也看过一些。但像这部《中国广播电视简史》能够将史料梳述与理论研究巧妙地结合起来,实在并不多见。 《中国广播电视简史》这部书稿的问世别具意义。这是乔云霞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与  相似文献   

18.
电视人物专题片、纪录片常常涉及对历史的观察,而如何处理历史材料并从中体现历史精神,科学理性在其间起着其它学理或路径难以代替的作用.本文从一本小书入手,探究传记体裁作品的内在构成,以模型重建的方法推动关于电视片创作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有宋一代郁郁乎文,而宋代是中国古代朋党党政治最为发达之时代。因此,宋代党争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山、心灵史上的一大论题。梳理和阐释二者之间的繁复的深层关系,是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原生状态乃至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学演变心脉所必不能少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研究”。关于这项研究,国内学术界已不乏涉足者,但大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对党争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与文学的关系展开论述。能够全面、系统、深入地对这项研究进行论述的专著,则似乎仍是凤毛麟角。沈松勤先生的新著《北宋文人与党争》就是…  相似文献   

20.
学的是新闻,常读常看的也是新闻,常认为新闻讲究真实,却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文学、艺术立足于生活的高度概括与提炼相比,往往缺少一些想象力、震撼性与感染力。其实错了,生活的真实、新闻的真实,有时比艺术的真实来得更集中、更典型、更概括、更富有震撼力。 举例说,2月12日新民晚报《蔷薇花下》(该报社会新闻版上名牌栏目)刊登了一则真实的小品,题为“洗澡”,报道一位孤残老人在岁末年初接受各单位“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中,竟然“一星期内洗了18次澡”,有些天大约是一天三次澡,文中说“洗得范大伯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似的难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