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振宁问,如果爱迪生穿越到现在,你最希望他看看什么?莫言说,我想应该是手机吧。
  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以及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撒贝宁临时让坐在中间的范曾客串当主持,他却跑到台下当起了观众。  相似文献   

2.
正杨振宁问,如果爱迪生穿越到现在,你最希望他看看什么?莫言说,我想应该是手机吧。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以及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撒贝宁临时让坐在中间的范曾客串当主持,他却跑到台下当起了观众。  相似文献   

3.
初夏的燕因,伴随着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传统音乐莫扎特的D大调进行曲,在著名书画家范曾的“穿针引线”下,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之间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就此开启。  相似文献   

4.
<正>与莫言结缘是源于一位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说正好在莫言家,问我要不要给女儿签个名。虽然当时莫言还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我很喜欢他书的风格,觉得机会难得,就欣然"要求"了。莫言送给我女儿的书是《蛙》。当拿到书时,打开扉页,看到上面一行洒脱的行楷:"送给心原小朋友,等你长大可看这本小说。"女儿拿到这本书时,  相似文献   

5.
<正>一道小学语文试题居然难倒了大文学家。难道真如莫言所言"和小学生语文能力相比,我现在就是幼儿园的水平"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鲁豫采访他时说他语文功底深,莫言笑了笑说:"我还差得远呢,自己连小学的语文题都做不出来。"鲁豫一愣,问他为什么这么说。莫言开始回忆一件往事。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意义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二位华人荣获此项殊荣,我们为之感到欢喜,也感到欣慰.莫言是一位文学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家,他的文学感悟能力是极为超强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极为惊人的.他以其如椽之笔创造的独具魅力的感觉世界与意象世界,不仅属于莫言,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就此来讲,我认为,莫言获得这一殊荣是当之无愧的.他对于世界文学与中国民问文学的吸纳,融创,并由之建构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是莫言为中国20世纪乃至21世纪文学结出的最伟大的硕果.我相信,它将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一样,成为莫言文学的DNA而为人们所铭记.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幸福     
赵盛基 《初中生》2014,(1):14-14
正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央视《面对面》栏目对他进行了专访。40多分钟的访谈中,尽管他略显疲惫,但始终保持着朴实、幽默和魔幻的风格。当主持人董倩笑问莫言"你幸福吗"时,莫言随口答道:"我不知道。"在董倩的追问下,莫言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讲了三个有关真话的故事:一个是他小学三年级时被老师带去参观一个苦难展,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大哭,有很多同学都是在装哭,但有位同学没有装.他和一些同学告发了那位同学,致使那位同学被学校处分.多年后,莫言感到很对不住那位同学.第二个故事是他在部队工作时,一位老长官来他办公室,自语道:"噢,没有人."莫言站起来高声道:"难道我不是人吗?"弄得那位老长官尴尬离去.对此莫言很得意,以为自己是斗士.但多年后,他深感内疚.  相似文献   

9.
芳华 《当代学生》2013,(Z1):64-65
2012年11月5日,"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闭幕。在大会举办的"中外文学获奖者论坛"上,作家刘震云说:"莫言获奖之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多人问我的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祝他愉快。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莫言获奖,很正常,如果是阎连科获奖,也很正常。"  相似文献   

10.
2000年3月4日,一代物理学宗师吴大猷逝世。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他的学生,然而吴大猷从不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 曾有记者问吴先生:“杨振宁是你的学生,你是否给他一个良好的训练?”吴先生笑答:“他主要得益于西南联大。那时,西南联合大学集聚了北大、清华、南开的师资,他自然能接受比较好的训练。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天资极高的学生。”他还特别提到一位教过杨振宁、早在1962年去世的马仕俊老师,连这样一位名气并不大且谢世已久的同事也不忘记。  相似文献   

11.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12.
每次,我们为了家里家外的事拿主意时,儿子煞是羡慕。于是,吃饭时他会问:"我长大了吗?"晒太阳时又问:"我长高了吗?"一次,我随口应答:"你长高了很多,都是个‘大人’了。"不想,这话却让4岁的儿子兴奋不已:"耶,我真的是‘大人’了吗?"我微笑着,点了点头。此后,儿子真的当起了"大人"。晚上睡觉时,平时总是我睡在外侧。这天,他居然直嚷:"今天,我当大  相似文献   

13.
中外高等教育之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汇报》曾用一个很大的标题,刊登了一篇文章:《清华、哈佛学生水平哪个高?》文章第一句话是“杨振宁:清华平均水准高”,下面一句是“杨福家:哈佛创造能力强”。人家问我:“你怎么和杨振宁辩论起来了?”杨振宁是我很尊敬的一位教授,他长期生活在美国。而我虽然最近到国外去的次数比较多,但一直生活在国内。我感到我们两个人都有中国传统的美德,大家都比较谦虚。所以,他就把中国学生讲得好一点,我就讲美国学生好的一些方面。我很推崇丹麦科学家玻尔的互补原理,玻尔讲要了解一枚分币,你必须看它的两面才全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  相似文献   

14.
莫言从斯德哥尔摩回来了,捧回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多月来围绕莫言获奖的新闻狂潮浪花渐平.也不知什么时候起,中国人有了诺贝尔奖情结.据说,在1999年,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曾经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本土会出现可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所以,本世纪以来,每年到诺贝尔奖公布时,总会有人问: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问得多了,也未见有获奖迹象,于是乎有人愤愤然声言杨氏预测是忽悠.这回,莫言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虽然是文学奖,而不是科学奖,并不能验证杨氏预测,但是不管怎么说,总是一个好兆头,给了有诺贝尔奖情结的人们一个很好的心理抚慰.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13,(8)
[顶级亮相] 莫言: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00,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也因此成为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13岁那年,"文革"爆发,仅读到五年级的莫言只能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好在辍学并没有消磨莫言的文学天赋,他想尽办法阅读所能读到的一切书籍,无书可读时,他甚至捧起了《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16.
朱佳发 《师道》2013,(5):14
"他是谁?写下你想说的话。"南京市鼓楼区小学五年级"语言"期末考试卷上,一道以"莫言照片"为题的拓展题曾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原来,网上贴出的考生答案令不少人感到意外,比如"他是邓小平爷爷"、"他是人"等。(见《南方都市报》)笔者想说的是,这道题出得不错,从孩子们的答案足见一斑:面对莫言的照片,有人答邓小平爷爷,有人答周立波,有人答赵本山,最绝的是答"他是人"。鼓楼区的一位老师透露,五年级语文第21课是《诺贝尔》,正好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多数老师也讲过莫言。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该嘲讽出题老师,让孩子们了解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谁是有  相似文献   

17.
过年啦!     
今天编辑叔叔向大家介绍两位小语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是丽丽和丹尼尔。丽丽来自南京,丹尼尔来自美国。今年,丹尼尔将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关于中国的这个传统节日,他可是有着满脑袋的疑问和好奇。这不,丽丽为他当起了临时翻译。  相似文献   

18.
正一见过莫言一面,是在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召开的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会议的主题是"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那时,他已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很多地方都盛情邀请他去开讲座,而他常常分身乏术。但北师大的朋友自豪地说:"莫言不会拒绝我们的邀请,因为他就是我们国际写作中心的主任嘛!他的硕士导师是童庆炳先生。  相似文献   

19.
[作家趣事] 听莫言说故事 莫言说:"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确实,2012年12月8日,他在瑞典学院讲到的那些故事,让人百读不厌.有个小故事,大家或许还记得.他说,三十多年前,自己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正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他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  相似文献   

20.
莫言是一位富于实验精神的作家,他在每一部作品的写作中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色彩。他的小说对人生、对历史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剖析独标高格。对莫言作品中"我"之视角的心理分析是贴近作家的文本进行的分类,没有先入为主地用既定成说的文艺理论术语去研究和评价莫言,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