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春雷 《上海教育》2007,(6B):62-62
激发兴趣,达成情感共鸣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因此,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生情的目的。我有时运用幻灯片演示,创设情景;有时放段音乐,创设氛围;有时来个智力问答,调动学生的激情,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显才能,  相似文献   

2.
教学自述激发兴趣,达成情感共鸣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因此,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  相似文献   

3.
袁怀瑞 《考试周刊》2014,(53):31-31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作者认识到文言文教学要注重预习,重视培养语感,创设恰当的情境,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通了课文,才能在诵读中读懂课文,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当教师给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时,学生会回赠教师一个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每一篇课文内在的感情支柱,更是朗读教学的生命线。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欲亲。只有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所悟,才能悟得透彻。小学生活泼好动,情感纯真自然,丰富外显,但如果学生对文本没有体验,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就无法积极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朗读中。因此,在指导朗读时,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浓厚情境,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课文没兴趣,更谈不上激情阅读。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导语、引导深情朗诵、巧妙设置问题、调动学生兴趣,才能让学生的全身心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朗读,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即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表达出来。也就是先"读进去",再"读出来"。  相似文献   

7.
《三峡之秋》是方纪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以其流畅、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中秋之日三峡从早到晚景色的变化,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三峡的深爱之情。《三峡之秋》被选作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因此,本文的教学可作如下设计:一、展播导入,感受三峡风光播放课前准备的三峡风光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整体感受三峡的风光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课文、感受三峡美景的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8.
张彤 《师道》2012,(12)
如何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具实效,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激趣入情,有效调动阅读动力 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兴趣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学习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刻.由此可见,激发兴趣、调动情感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教师必须"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情境.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进行散文教学,学习主体也应有相应情感的蓄积和融入,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和谐统一,方能较快地进入散文的美妙意境,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置情境以利情感的唤起。情境是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形或景象,设置与课文有关的情境,可加速情感的激发,使学生较快地站在与作者切近的起跑线上。 以生活模拟情境。如巴金的《灯》,开篇时笔者举出学生所记亲身体验:暑假“流浪”,不觉步入山区,一番艰苦自不必说,踽踽独行,单是孤寂恐慌之感便够人承受,  相似文献   

10.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两种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被称之为“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会有不同。教学本课,应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完后,能自由地抒发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一、借助媒体,引入情境,感知景象教学《鸟的天堂》这一经典美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情境,先感悟自然…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在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形象中动情,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心灵。因此,引导学生认识、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形象,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一、以读激情朗读是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好方法,也是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好方法。因此,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增强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然,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朗读。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如我在朗读《…  相似文献   

12.
一、凭借电教创设情境——感受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篇佳作,语句生动凝炼,感情真挚浓烈,如能巧妙地利用电教声、形、色的优势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能加深对语言的感受。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五册的课文《曼谷的小象》,课文开篇便向我们展示了曼谷近郊美丽的景色:绿油油的禾田一直延伸到海边,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景色迷人。据此可设计一张具有童趣的幻灯片,以演示汽车的行驶状况。揭示课题后,设问:“在美丽的曼谷近郊,发生了什么事使我们遇到了曼谷的小象?”教师一边演示灯片一边富有情感地范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学生眼看画面、耳听范读、心想问题,细细地感受语言。这样的开头先声夺人,不仅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促使其更好地感受语言,而且能激活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注入式”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处于“麻木”状态,只是被动地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这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炽热的感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情文并茂的文章,教师应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授之有序,言之有情,挖掘出作者所倾注的思想感情,学生听之动容,完全沉浸于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他们的思维就会显得特别的活跃,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道德情操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如我在教…  相似文献   

14.
语感培养就是教育通过学生的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和思维领域中。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深入的探究;运用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对课文进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5.
小语教材选文大多是叙事、写人、绘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客观生活或想象情境都有具体描述。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转化为读写能力的动态过程。而每一篇课文都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构成的有机整体,要使学生具体地感受语言形象,真切地感受语言情感,真正地感受语言技巧,须根据三者间的关系,引导想象,显现生活画面,构筑心理视像,使课文描述的形象和情境具体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文内容变成活的情境,变成真的生活,并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谢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进入了角色,刚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内容这一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但是,  相似文献   

17.
语感培养就是教育通过学生的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和思维领域中。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深入的探究;运用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对课文进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王梅兰  陈梅 《文教资料》2005,(28):187-188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对不同对象的赞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掌握赞美他人的技巧,同时感受赞美带来的快乐。1.创设交际氛围。“赞美”别人这样的口语交际,不仅仅是一种面对面的表达,更体现了对别人的赞美。赞美什么?怎么赞美?只有将学生带入可视可感的情境中,才能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感受赞美的魅力。本节课通过有效的手段,将课文中提供的材料转化为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被赞美着的优点,体验受到赞美后的愉悦心情,从而激发起真诚地赞美别人的愿望。2.变换交际对象。社会上,生活中,值得赞美的人很多。让学生学会…  相似文献   

19.
陈琳 《成才之路》2021,(15):88-89
情境教学法运用于英语教学,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切实体验知识、感受知识。文章从语言、音乐、游戏、图画四方面入手,对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20.
《争画》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四篇课文,根据选编意图,仍然要按照第三单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做到入境入情,同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