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诸葛亮《前出师表》“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中的“不毛”,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上注:“不毛,不生草木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指草木。”注“不毛”为“不生草木的地方”盖出于清吴调候、吴楚材的《古文观止》(见该书278页),因此选本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其实,此注实属主观臆测,与实际大相径庭。“五月渡沪(金沙江),深入不毛”说的是今云南省一带,云南地处我国西南疆,非沙漠之地,雨水调和,气候宜人,岂有不生草木之理?“不毛”之地到底生不生草木?且不说今日之云南林木遍布,花香鸟语,风  相似文献   

2.
《项脊轩志》中“北向”一词注释成“窗户朝北”,值得商榷。 “向”,《说文》释为“北出牖也”,《诗经》中“塞向墐户”说的就是冬天来临把朝北的窗户堵上,以抵挡北风的侵袭。既然“向”字本身已含有“朝北”义,本此解释,《项》文则不可能把“北”与“向”连缀成文。故“北向”注释有误。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上册《三峡》中有一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释“素湍”为“白色的急流”,释“回清”为“回旋的清波”。笔认为,教材的前一个注释是正确的。后一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原中的“回清倒影”是两个动宾短语的并列,前面的“素湍绿潭”是它们的主语,是两个偏正短语的并列。把它们直译出来就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11期上有一段题为《王孙满并非姓“王”》(下简称“王文”)的补白文字,原文不长,不妨照录:高中课文《殽之战》中有“王孙满观兵”一节文字。不少学生认为“王孙满”应姓“王”,这是一个误解。王孙满是周恭王第四代孙,“满”是其名,这里的“王孙”是古代对贵族子弟的通称。《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司马贞解释说:“言王孙公子,尊之也。”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句,这里的“王孙”也是指贵族子弟。这段文字除了认为“王孙满”并…  相似文献   

5.
“上卿”,编者注释为“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值得商榷。战国时期,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制。当时,中原诸国以“上卿”为最高的官阶,而秦国则以相国和丞相为中央政权  相似文献   

6.
讲授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初语六册),没想到学生对“苛政猛于虎”的注释,却产生了诸多疑惑。现将教材的注释抄录如下:[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原话见《礼记·檀弓》记载的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孔子让子...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简明扼要 ,对教学很有帮助。然而白璧微瑕亦复难免 :或不符合文情语境 ,或不符合语言规律 ,或不符合逻辑事理。兹举数例以献疑 ,亦以就教于方家。1、《晏子使楚》 :“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 ?’曰 :‘坐盗。’”又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第三册注释 :“王曰 :‘何为者也 ?’ :您就问 ,‘干什么的 ?’”又“缚者曷为者也”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曷 ,同‘何’。”按 :仅从语法上分析 ,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似不为错 ,但问话是…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简明扼要,对教学很有帮助。然而白璧微瑕亦复难免:或不符合文情语境,或不符合语言规律,或不符合逻辑事理。兹举数例以献疑,亦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初六册《岳阳楼记》) 其中“翔集”,课本未注释,一般的教参资料译为“时而飞翔,时而聚集”。其实,这是不了解“集”的古义而造成的失误。《说文解字》注云;“集,群鸟在木上。”《经籍纂诂》的注释同此。可见,“集”的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古人在使用时,如侧重点落在“群”上,则表“聚合”义;如侧重点落在“停”字上,则表“栖止”义。因此,一只鸟停在树上也可叫“集”,如《庄子·山木》“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引申之,也可指其他动物的  相似文献   

10.
一、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初中语文第二册《周处》其中“并”字,课文注为:“两者”。此注欠妥。如果把“并”注为“两者”,岂不是把这个“并”字作数量词或代词看待了吗?“并”作数量词或代词,遍查辞书,均无此义。从句式上看,这句话中的“并”字与“皆”字都是从范围上去限制谓语“犯”的,因而它明显地处于状语的位置。而且这句  相似文献   

11.
古文注释辨     
“通籍”解(《黄生借书说》)“通籍”一词有三解。一,“通”,读通弄懂之通,犹言理解、领会。“籍”,书籍之籍,意译为书中要旨。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陈友琴《从借书谈起》断“通籍”句:“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译后半句为“都记得不少并领会其中要旨”。二,名字上通到朝廷。同年一月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北宋初期著名学者胡瑗与孙复、石介“同读书泰山,十年不归”之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认为此说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乃是后人的论传。  相似文献   

13.
部首"十"与"忄"字形相近,但表意不同。据《说文解字》:"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则十有周备、齐全、量多之意。  相似文献   

14.
几条注释辨     
一、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材上注:“不宜再去访问别人。” 按教材上的这一注释,主语当是侯赢,那么与下句“今公子故过之”(即“今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人们熟悉的诗句.但是,如果问:将军经历百战都死了吗?回答这个问题,要了解“互文”修辞的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里的“将军”和“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上下句意思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内涵十分丰富,行文极其精炼.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用了宋代张俞的绝句《蚕妇》,其中第一句“昨日入城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昨天到城里去赶集”,并加注“市:是做买卖或赶集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倭寇”,原是对日本海盗的称呼,但这种“顾名思义”式的理解却显得有些表面化,有悖历史真相,实际上,“倭寇”的构成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8.
随着岭南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岭南学”的构想,这对于提升岭南文化研究的学术性具有重要意义。“岭南学”作为一门学问,当然应该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过,就目前学界的讨论看,其研究对象似乎过于宽泛。有学者提出:“以岭南地区的历史人文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着岭南地区所开展的涉及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建筑学、传统及现代工艺等人文与自然学科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研究,均属‘岭南学’的范畴。”(吴承学、翁筱曼:《“岭南学”刍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这样界定的研究对象虽然限于“历史人文现象”,但似存在将原分属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拼凑”起来的趋向,其研究主体似不够明晰,也难以形成“岭南学”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9.
在伦敦的一家科学档案馆里,陈列着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一本十年日记。这本日记非常奇特:第一页上写着:对!必须转  相似文献   

20.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失败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在伦敦的一家科学档案馆里,陈列着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一本十年日记。这本日记非常奇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