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师之规范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内容,虽然古已有之,但在今天的武术文化传承中并未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深入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的师之规范及其传承价值进行研究与审视,旨在补充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师之规范的研究内容,从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认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的师之规范包括:择徒之规范--慎,具体表现为:慎之又慎;待徒之规范--亲,具体表现为:见面、亲近、亲爱;授徒之规范--严,具体表现为:严格、严谨、严厉以及威严。在今天传统武术文化师之规范的传承中我们应选择性地扬弃和创新性地转化。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危机进行研究,并对引发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危机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功能认识不足、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模式的式微与低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缺失等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研究认为若想有效化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危机则必须从重拾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本性、探索与开发中国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保护机制等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3.
传统武术的传承是武术传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武术不断向外发展的今天,传统武术自身的传承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流失。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传承的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出现的危机进行了梳理,结果显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内容的流失主要表现在技击属性的转变、武德与文化内涵的流失、功法的衰落和武术精神的脱离。  相似文献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福建地术拳的传承发展的历史、现状及传承模式和传承路径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发现福建地术拳并非单纯沿用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而是在近一个世纪的传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条“以政宣武,以商养武,以武助商”的具有自我特色的传承模式和“六进”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朵艳丽奇葩,它不仅象征着华夏民族,同时也象征着饱育儒、道、释思想的东方文化。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探讨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问题,分析了当前传统武术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延续师徒传承、鼓励民间组织传承、规范学校教育传承、推动产业发展传承等传统武术传承模式,并提出应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开发,为中华武术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分支,目前却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与失传.文章以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武术传承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总结.并得出只有保持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转变理论模式,改革管理交流的方式,才能加快传统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及与推广,重现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日本能剧传承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秦子来 《体育学刊》2008,15(2):99-102
借鉴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提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途径:加大传统武术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力度;加强传统武术的现代教育传承;营造氛围,加强传统武术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建构适合传统武术的传承空间,以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科技时代创意产业为背景,以武术文化现代化转型为视角,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如何更好地在科技时代传承与传播这一问题。针对传统的武术传承与传播模式所存在的产量小、周期长等问题,对高科技武术游戏的武术文化传承、传播价值进行了分析,提出高科技武术游戏是科技时代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针对民间传统武术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认清传统武术的传承特性方知文化保护的迫切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传统武术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注重传统武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农村为重点,保护资助民间武术传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本文以体育高职院校与永春县政府合作建立以传承白鹤拳为核心的传统武术与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政合作”模式为例,分析我国传统武术体育高职教育改革与传承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明确定位,目标一致;资源互补,增加共赢动力机制;结合市场,采取可操作性的措施;长远规划,共同进步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传承现实意义进行探讨.研究指出:传统武术的传承要从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来宾现,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统武术在修德塑人、强身健体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武术在美学上更流露出其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将中国传统武术的网络传播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概括不同时期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特点,总结出互联网给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带来的影响。整体而言,互联网扩大了传统武术的传播范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更多地依靠全民参与实现;"互联网+传统武术"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使得传统武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互联网应用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保护与创造,促进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对实践活动的记忆和存储,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国家和社会都把其传承与发展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相对滞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其体认的一些偏颇视阈和认识误区,无形中阻碍了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和沿袭.因此,提出在当前的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国家行为传承,非主流教育场域传承,传承人的活态传承及技术传承所产生的作用的同时,更应该留意由于忽视社会行为传承,主流教育场域传承,文化主体的活态传承与文化创造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问题的消弭路径,以确保中国传统武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实现本真性、活态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文中所指的武术是指“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概念。“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少林功夫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武术项目;二是民间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制度与“身传心授”方式等体制。保护武术文化空间的关键是整体传承武术与保护武术传承人。  相似文献   

15.
刘建  任婷婷  王文钊 《精武》2011,(A1):79-80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地反映着传统体育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但生存环境正日益受到威胁,传统武术的传承也出现危机。因此,传统武术的传承要寻求新的传承机制,本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武术是中国一项传统的身体技艺。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传承模式,并具备焕发时代功能的文化传统。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来解析其存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在传承活动中,应结合三模式的优势,发展三位一体的传承模式,即家族、师徒、师生模式并用,以图最大范围的传播传统武术的身体技艺。在传播手段上,需根据社会认同感,适度作出调整,使自身的传播手段更为多元,提高大众对其的文化认同度。  相似文献   

17.
陈满平 《体育科技》2010,31(2):24-27
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近代中国传承传统武术的历史进行理性的思考,实事求是地剖析出亟待解决的对当前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工作的正确评价问题;对中国武术重新定位和正名的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教育界的历史断代的问题,以期能引起各方面应有的重视,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改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于传统武术代际传承困境已从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途径和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较少从个体应对“代际关系”危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把愈发严重的代际断裂问题放置到宏观社会模式变迁中予以思考。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在代际关系的“三喻文化”理论分析框架下,对以张功良为代表的传统武术传承人在面对社会模式变迁时习武传武的主体性应对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时代变迁,张功良等老一辈民间武术家会相应地做出自我调适,以使习武传武的外显形式更契合时代的需求。但由于传统武术前喻式内核依然较难发生改变,使得武术内核与武术传承在当代并喻、后喻文化模式下的代际关系与社会的快速转型之间形成了代际滞差,进而导致武术代际与社会代际之间的文化堕距。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传统武术传承场域的脱域现象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重塑传统武术传承场域具有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价值。并提出了建构传统武术文化符号,回归武术本源;创新传承场域内容理念,打造威望域区;构建三位一体传承场域,鼓励民众参与等重塑传统武术传承场域的路径选择,旨在为我国传统武术传承场域重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传承裂隙。从传承人“代际滞差”视角切入,综合运用参与式观察、口述史和主题分析等方法,历时性与共时性兼顾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习武、练武、传武的经历。研究发现,习武者在拜师初期形成的个体、群体与价值认同是传统武术代际传续的基础,而当社会转型导致传承人出现脱域问题后,不同代际传承人的传承观念和传承行为随之弱化,在坚守传统与现代转型、个体追求与门户轨则、主观想法与客观现实层面出现代际间与代际内的双重裂隙。传统武术在“社会结构—文化主体—行动者”的嵌套型滞差影响下,可以从“以考促传”“保持文化反哺”“激发知行效能”等角度弥合代际传承裂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