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采写并发表在徐州矿工报上的仅有227字的通讯《夜宿吉普车》,获江苏省企业报1995年好新闻奖,原因就在新闻篇幅虽短,“却内涵丰富,发人深思,可读可信”。现就这篇稿件的构思,谈谈自己的感受。 其一,立意高远又含而不露。我在采写《夜宿吉普车》过程中,没有越俎代庖。只字没提领导干部要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之类大话。始终坚持用感人的细节来烘托主题,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去感受、回味,自然地得出  相似文献   

2.
“新聞業务”編輯室的同志讓我們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10年前的今天”的采写經驗,我們觉得采写这篇新聞实在談不上什么經驗,更谈不上介紹,打算不写,于是編輯同志叫我們把采写經过写一下。任何一篇新聞都有采写經过,这总不能說写不出来。只好在这里占上一些篇幅,把我們采写这条新聞前前后后的经过叙述一下。先說这个主題是怎么想起来的。这个主题早在几个月以前就有了,当时是在“上海严寒”报道的啟發下想出来的。今年2月间,新华社上海分社和中国新聞社都發了上海严寒的消息,我們非常高兴能讀到这么漂亮的新聞。特別感到写得好的是:上海分社發的新聞中引用詩人臧克家在1948年以“生命的零度”为题写的詩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中国新聞社的新聞中引用1948年上海大公报的新聞:“前  相似文献   

3.
林上军 《新闻实践》2011,(10):28-28
近期,各新闻单位纷纷展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不由得使我想起20年前在冰雪天采访民工赤脚堵塘口的情景。1991年12月27日,当时还是舟山普陀广播电台记者的我,跟随普陀区农林水利局干部来到位于朱家尖西端的西岙乡采访海塘堵缺口。这条海塘叫联心海塘,是当时普陀区最大围海造田工程。当天下午,我和水利局干部到海塘边察看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媒体上开展舆论监督,是党和宪法赋予新闻记者的一项神圣权利。经验证明,“敢不敢”拿起手中的笔,反映群众的心声,揭露丑恶,鞭挞腐败,是衡量一个记者党性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一个记者在行使舆论监督过程中,单凭一腔  相似文献   

5.
6.
眼界要开阔 1989年6月25日,我在工厂生活区转游,发现工厂工会的几位干部抬着大米、提着食油往一辆吉普车里钻。我上前打听,原来,他们是准备到乡下去看望孤儿。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也跟了下去。在孤儿家里,我亲眼看到了孤儿艰难的生活环境——黄泥砖筑成的小屋,屋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也看到了孤儿身上由工会的同志送来的新鞋新袜新衣裳,小孤女吴玉华这身打扮,在乡下也是挺风光的,外人根本想不到她会是孤儿。当工会干部把大米和食油等抬进孤女吴  相似文献   

7.
人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然而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却不尽然。只要方法得当,认真嚼,别人嚼过的馍同样能嚼出新味道。我们回顾《情满京华》(发于1987年3月24日《河南日报》)一稿的采写经过时,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年2月28日,在北京施工的河南民工因误食亚硝酸钠导致49人中毒,经首都医务人员和各界人民的大力抢救,使48人死里逃  相似文献   

8.
1989年3月23日,湖北《农民之友报》一版头题发表了我写的评论《农业上不去都要饿肚皮》。此稿被评为全国农民报1989年度好新闻作品三等奖。如今粗谈一下采写经过,若对同行们有一丝启迪,便知足了。超前思维:1988年春,全国农民务工经商热方兴未艾。我在农村采访中发现:许多乡镇领导不顾本地实际条件,跑官场争项目,跑市场抢原料,大规模发展各种企业;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弃农务工经商,少数人挣了点钱。多数人两手空空返家  相似文献   

9.
10.
广播专题《一个中国教工的申奥行动》,在绍兴市、浙江省的评比中相继获奖。笔有幸参与了策划、采写、编辑的全过程工作。这个仅仅只是十多分钟时间的专题,前后却耗去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作为新闻作品,其实它算不得上乘之作,但其间的参与和思考过程,却使我们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1.
新闻稿件的采访写作,大多是要争分夺秒。然而也有例外。我的一篇通讯就整整采写了六年。还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初,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水利战士”,正顶风冒雪奋战在淮安渔衡河疏浚工地上,九号清晨,  相似文献   

12.
2010年7月25日,<华西都市报>在第5版刊登<都江堰市政府副秘书长驾车撞人>一稿.这篇稿件为<华西都市报>采写的独家新闻,见报当天就几乎被全国所有新闻网站转载,数十家电视媒体跟进报道,网络评论两天内超过4万条.当天傍晚,都江堰市政府以新闻通稿的形式正面回应本报报道:这位市政府副秘书长已被正式批捕,并承诺继续追查"公车私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讯《山西村的掌声——随省委书记回良玉走访六合县山西村见闻》在省电台播出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日前,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获得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度好新闻二等奖。有人问我:政治类的新闻体裁比较难采写好,你是如何撷取到这感人素材的?我说,只有一个字,这就是“情”——党和政府同人民的鱼水之情,省委书记对群众的真挚之情,农民对省委书记血浓于水的感人之情。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时政记者,一名专职舆论监督记者没有所谓的口子,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成了关键。我们常常看到新手记者面对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坐在办公室里空有一肚子抱负,抓耳挠腮等不来线索。事实上,好的线索一定不是等来的,而是有一整套发现、发掘的方法。笔者结合自己采写的三篇(组)稿件,浅谈如何获取好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各行各业纷纷立足实际,各显神通。作为新闻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播者,更要有所担当,  相似文献   

16.
部队工作,特别是后勤工作,大都是一些经常性的工作。怎样从大量的、常见的人和事中,挖掘出新的东西呢?下面谈谈我在采编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的成败取决于“文眼”是否找准,《人间伤别情悠长》一文正是抓住一个“情”字,用“情”结构和写作,以“情”牵动和贯穿全文,最终达到“以情动人”、真情打动人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各行各业纷纷立足实际,各显神通。作为新闻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播者,更要有所担当,应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笔者以为,应当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就是要深入基层,写出百姓关心、关注的稿件。唯有如此,作品才能可读、可信,群众才会欢迎,作品定会自然而然地深入人...  相似文献   

19.
20.
长期的接触和情感孕育,终于使我写出一篇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的通讯:《绿丝带结下的友情——记新华社社长穆青和农民潘从正的友谊》。它是历经了四年采写而成的。采访始于1986年4月15日。那是穆青第四次走访“老坚决”不久,我和地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结伴专访潘劳模。当我提出要在“老坚决”家里吃、住时,宣传部的同志出于好意,劝说回县委招待所住宿,继而又提出“带被子下乡”的建议。我一再坚持己见,婉言谢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