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歌中体现着生态伦理思想,从诗歌发展史来看,古代诗歌、浪漫派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有着不同的生态伦理观念,其中现代派诗歌的观念蕴含了今天生态中心主义的许多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代社会伦理以个体权利优先、突出合宜理性精神、强调公共伦理规范、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价值定位,儒家"民贵君轻""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和合共生"的伦理思想存在着转换成现代社会"主权在民""互助友善""公共精神""公平诚信""社会和谐"伦理诉求的可能性。转化路径包括将契合现代伦理价值追求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纳入现代主流价值体系,构建"形神兼备"的制度伦理,推进儒家伦理生活化进程,发挥儒家伦理的全球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探究生态伦理发展轨迹,其价值维度经历了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其实质是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尤其具有现实性,它既是当今时代的生态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也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分野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鼎足局面。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是合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它要求人们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中必须遵循善待自然、关注未来和规范行为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伦理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将对法律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念发起全面的挑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将对环境法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应当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应成为环境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广平 《华章》2007,(3):122-122
庄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伦理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齐物论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生态伦理学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当加以借鉴和吸收,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生态伦理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经验入手讨论生态伦理,把解释作为一种解构和建构的实践活动,用解释学的经验来解释生态伦理,具有实践哲学的意义。通过解释学经验,他逐一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缺陷与可取之处,主张建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伙伴般开放的关系,在互相听取对方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交往经验中,保持对传统的开放性,避免一方沦为另一方的奴隶或工具。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经验对我们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不断恶化等生态问题频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明确生态伦理的价值原则,并从政府、企业、个体三个层面构建生态伦理价值实践体系的系统框架,借鉴生态伦理思想的观点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和谐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美德伦理学者的理论实践看,不宜将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简单看作是亚里士多德美德思想的现代复兴.问题不是作为一种过去式的或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何以可能,而是作为一种自觉与规范伦理学相区分的理论类型,美德伦理学如何证明自己比对手更具备理论优越性.以安斯库姆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者从两个方面对比进行了论证,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完备的理论类型.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一直是理论研究者最敏感的话题,站在伦理的角度评价法律的价值,只有设想一个秩序是"委托"另一个秩序的,才有可能从完全相同的观点把法律和道德看作是同时有效的。法律在伦理上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当法律进入道德的领域,对于那些批判则显得无辜。通过法律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可以稳定人心,可以得到伦理上的"善"和"快乐",使得法律的工具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多数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发生了冲突,人们更倾向于不确定论。法律在伦理上的功能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道家道教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规范。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传统伦理学相比,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到之处。前者为它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能性,后者显示了它对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之间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深入研究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对建构和发展当代生态哲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自宋明以降,传统儒家的发展就其理论方向而言主要是孟子学一路的充分展开,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那里。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建构被简单地化约为孟子学意义上的情感主义进路。就思想史本身而言,这造成了对儒学内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遮蔽;就儒学之作为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而言,更不利于我们充分发掘传统儒学内部多元性的思想资源以实现其在当代的理论重建。研究表明:作为孔子之后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道德哲学典范,孟子将道德基础建立在情感之上,代表了一种情感主义的理论取向,而荀子则以理性为基点展开其道德哲学,则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二者在理论建构上呈现出一副相映成趣而又殊途同归的图景。在儒家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会通的学术视野之下,从"人之所以为人者"、"涂之人可以为禹"、"是是非非谓之智"以及"积礼义而为君子"等四个问题的探析入手,揭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进路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及其之于儒学重建所可能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domina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fails to acknowledge the interconnectedness and interrelatedness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at sustainability requires a ‘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 involving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how humans relate to each other and to natur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virtue ethics, grounded i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provides a framework with which to tackle such a transformation; to redress the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and help foster a mor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o facilitate a more holistic and integrative view of sustainability; and to explore questions of how to live and flourish within a more sustainable world. Beginning with an overview of virtue ethics and critique of current approaches in 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virtue, ‘harmony with nature’, that addresse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ou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This is followed by a proposal for the re-visioning of human flourishing as being necessarily situated within nature.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a virtue eth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and the new virtue, for both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经济伦理是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相结合的产物。重视生态经济伦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德性的教化和道德之民的诞生以伦理的精神家园为始点。缺乏伦理认同和伦理信念,丧失伦理的精神家园,以抽象的道德自由遮蔽甚至取代精神归宿,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建设的重大难题和现实困境。故乡作为人们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本身就是伦理实体的一种现实样态;而在希腊语中被诠释为“返回家园”的乡愁(nostalgia)则是人们形成伦理信念与伦理认同的典型方式,是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认同。“留住乡愁”为深陷伦理困境与道德危机的现代人开辟了一条回归伦理精神家园的康庄大道,为个体伦理造诣的提升提供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化认同、传统、意见、观点、习惯等方面广泛的多元性,任何在信息伦理学领域中构建这种普世规范和价值观的努力都只能取得部分的成功,并且被限定于多元文化之间不可通约的差异范围内,而这些差异必须在尊重文化完整性的名义下得到承认。制定国际准则方面所取得的各类成果包含着令人鼓舞的明显迹象,即全球伦理是可能的。孔子提醒我们,理想人格(君子)追求的是:和而不同。正是这样一种“和”构成了一种值得期待的全球伦理模式,因为这种“和”不仅寻求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和分化离析的动力,而且积极保护不同的伦理敏感性,保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国外关于旅游伦理的研究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主要从旅游伦理的主体、原则、规范和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关于旅游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伦理理论构建、旅游伦理实践探索、旅游伦理规范建设和旅游伦理教育强化等四个领域。国内外旅游伦理的研究存在旅游伦理研究对象不清、研究重点不突出、缺乏哲学批判、忽视德性伦理、缺乏多元基础理论等问题,需要从区分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活动、强化旅游伦理实践伦理问题导向、加强哲学反思和批判、重视德性伦理研究和丰富旅游伦理基础理论等方面推进旅游伦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曲滨  刘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110-111,114
幸福中蕴含着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又是幸福的保证。伦理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幸福指数的提升,更关系到真正幸福生活的获得和社会的和谐美满,对于创造美满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