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报刊为开启民智的工具,采用白话文办报,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前奏。“五四”前后,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为阵地推行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等开展“大众语”运动,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解放日报》改版,实行全民办报,白话文运动成果得到巩固与深化。在白话文运动的“三部曲”中,报刊始终充当着语言变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2.
3.
白话报刊作为重要的语言推广媒体,在近代白话文运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安徽人的白话报刊实践从准备人才、酝酿环境、理论探索等方面推动了白话文运动深入发展. 白话文运动最终取得成功,安徽人的白话报刊实践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白话文运动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它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改变了教科书的内容,为教育思潮的实施提供了便利。从白话文运动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利于当代教育的启示,找到方法处理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5.
6.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自五四文学革命起,白话文正式取代文言文,确立了正式的语言书写地位。事实上,早在晚清就曾出现过由裘廷梁、黄遵宪、梁启超等一批士大夫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但是此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文言文的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才彻底结束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胡适实用主义哲学与白话文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近代白话运动的主将。胡适白话运动与其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可以从三方面予以考察:(1)本体论上的拒斥形上之道;(2)真理观上的工具主义倾向;(3)方法论上的中西会通;哲学基础作用于其白话运动的实践,具体表现为对语言的内在价值的漠视,以彻底的工具主义观点看待古与白话及语改革,并且以实用主义实证方法与清代朴学方法的结合为出发点,发扬评判与怀疑的启蒙主义精神,使历史主义方法成为论证改革思想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白话文在晚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白话"及"白话文"观念得以普及,并以"独立"的身份与文言文并行存在。但尚未发生任何动摇文言文正统地位的决定性变化。它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一种风与火的关系,火借风之力,风助火一臂之力,最终形成一种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白话文运动。  相似文献   

10.
李海军 《历史学习》2001,(10):22-22
本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一批肩负民族希望的中华学子踏上异乡国土,探求科学真理。其中,庚款留学的胡适就是其中一员。另外,像后来在中国学术界颇有名气的任叔永、梅光迪、杨杏佛、赵元任等都是胡适在美国求学的朋友。白话运动就是在他们中间开始酝酿的。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取得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正式书面语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民国白话文教科书功不可没。它不仅从制度上确立了白话这一话语形式在教育领域的合法地位,更重要的在于奠定了白话的话语"霸权"地位,作为传播现代白话文的重要工具,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加快了国语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国语的传播范围,而且也逐步规范了国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对于中国画,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中国画讲求“诗、书、画、印”的结合,强调画家的古典文学修养,笔墨功夫,而白话文运动造成国人在这两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得当代中国画坛无法出现如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画大师。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大发展,从宣传旧民主主义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一大批宣传社会主义刊物出现,创办了共产党报刊的雏形--《共产党》月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诗发生期,报刊曾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参与了新诗的诞生与发展,为新诗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在当下大众传播广泛渗透社会生活之际,既然有史为鉴,大众传播与诗歌理应能够进行再度的成功合作。在此,呼吁诗界加强传播意识,多渠道推进诗歌发展,促进诗歌传播学日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报刊媒介的角度考察新诗的传播,立足于诗内,从新诗本体与新诗理论建设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在“五四”新诗传播活动中报刊对新诗传播的影响。这为我们全面理解“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旨在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通用书面语的语言改革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滥觞。然而,白话文运动并非一场步调一致的运动,在不同区域,其进程存在着不同步现象,清华学校的白话文运动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形态,其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滥觞、缓慢发展、文白之争、胜利及迂回等几个阶段。清华学校白话文运动不仅显示出清华学子们对语言问题的多元化的思考,而且对以闻一多为首的清华文学社诗人群及新月诗派的新诗探索道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四"白话文运动一直是学界的热点话题,但是对这场白话文运动的前提与基础的整理工作一直没有很好的成果。本文提出对晚晴至"五四"之前的白话文运作进行全面考察,尤其是对晚清的白话报纸、文明戏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进行考察,完善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研究的基本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白话文运动的思想基础是进化论,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认为西方民族语言取代拉丁语希腊语是语言进化的表现。胡先辅认为中国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不同于希腊语拉丁语与西方民族语言的关系;中国教育的落后与使用文言文无关;“言”“文”不一,书面语长期保持稳定,因此使得中国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保持着连续性。在今日语境下,胡先辅的批评对于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在白话文理论建设、提高小说等俗文学的文学地位、推动白话文普及等方面建立了历史性功绩,并经过与复古派的争论和对封建文人的反击,使白话文的正宗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同时,白话文运动也存在片面性和不彻底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白话文运动在中国文字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起到了快速普及文化知识和先进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面对今日的中国文字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发学者们对九十年前的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