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离开淮阴去淮安 1946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对我说:“盐阜地委要调你回去编火众报。”在1945春,王阑西同志调我到《盐阜大众》报,当时我对他说:“我只读过几年私熟,没上过洋学堂,干不了。”他说:“送你去建大学习,学了你就会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建阳县荡东打游击的生活,去安徽淮南旧铺镇,进新四军军部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原定进新闻系,后因学员不多,乃成立一个新闻队,合并到文教系学习。  相似文献   

2.
各位来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大家非常高兴,新老系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70周年。为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新闻学院和新闻系的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新老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的心情也和在座的新老系友们一样,非常激动。因为我也曾在新闻系生活过,学习过,老师们在学校期间给我们传授了知识,教会了做人的道理,也给了我们参与新闻实践的本领。所以,我们今天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正如刚才朱  相似文献   

3.
各位来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大家非常高兴,新老系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70周年。为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新闻学院和新闻系的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新老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园地     
用好《军事记者》这个活教材 本刊讯 刘洪杰报道 第八届“解放军报奖学金”尘埃落定,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共有15名学员获此殊荣。问及经验,12队获奖学员李程和周海保从各自的书架上拿下一摞摞《军事记者》杂志。他俩说:这就是我们获奖的“老师”,它不但博学多才,而且客观公正。只要你能向它虚心学习,定会受益匪浅。翻开他们订阅的《军事记者》杂志,几乎每一篇文章上都有用不同颜色笔画的道道。在新闻系,《军事记者》是最抢手的杂志。  相似文献   

5.
《俞颂华文集》近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部重要文献。下面对《文集》作概略介绍。俞颂华(1893~1947)是知名的新闻工作者,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他主编过许多报刊,如《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解放与改造》半月刊、《申报周刊》、《申报周刊》以及《星州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大刚报》、《国讯》等。他又是新闻教育家,担任过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教授、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等。他还写过大量国际和国内的新闻通讯。1920年他  相似文献   

6.
一出漂亮的救场“垫戏”──评方汉奇《中国现代报刊史》嘉诚方汉奇先生是中国新闻史研究专家。先生1946年夏人国立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即到上海新闻图书馆从事《中报》史料的整理研究工作,同时在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课。1953年8月.方汉奇先生调...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学院)第一任系主任谢六逸先生(1898~1945)逝世50周年。他早年工作过的商务印书馆和商务同仁陈江、陈庚初先生编辑出版了《谢六逸文集》(1995.1),收集了他20—40年代所写的重要文章,包括文艺、新闻、教育、时事政治和读书修养等方面的论文、杂文、随笔120余篇,计30多万字,是学习、研究这位现代作家、新闻学者、一代报人的最好材料。本刊发表余教授撰写的这篇文章,则是表达我们对谢老师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8.
如果在星期日,你到广州来,我们这个城市乏善可陈,我能陪你干什么?哦,你说,买书。好,你准备直奔购书中心,我在我们学校等你。我的建议是,让我们转一转学校内外的小书店。在我们学校东门对面,是“树人书屋”,树人的老板,是教物理的老师,如果你有幸见到他,我相信你会喜欢他,因  相似文献   

9.
一、离开淮阴去淮安1946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对我说:“盐阜地委要调你回去编大众报。”在1945春,王阑西同志调我到《盐阜大众》报,当时我对他说:“我只读过几年私塾,没上过洋学堂,干不了。”他说:“送你去建大学习,学了你就会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建阳县荡东打游击的生活,去安徽淮南旧铺镇,进新四军军部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原定进新闻系,后因学员不多,乃成立一个新闻队,合并列文教系学习。当时,文教系共有三个队,全由盐阜区去的三个“土包子”当队长,这就是:教育队队长季万(建阳县的),文艺队队长  相似文献   

10.
在南京政治学院众多令人敬仰的师长中,有这样一位教员,他创下7年授课量达400多课时、同时担任5门主课的最高记录。他就是新闻系业务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盛沛林副教授。60年代初,盛沛林副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91年,他从西安政治学院调到南京,如今,他已在部队院校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了14年。我是1993年9月考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一进校门就认识了他。如今,4年过去了,我和他许多的学生一样已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他不想张扬的许多“小事”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对于新闻系93级学员来说,谁都…  相似文献   

11.
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简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栏的话: 新闻圈内的人都知道。艾丰是北京的知名报人。他是大记者、名编辑,是学者、作家,还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关于写作的新闻学入门教程是我国大学新闻系最流行的教材.盛行十年不衰。今天,我们特开此栏,为的是让读者能从艾丰老师的亲传相授中.获益有得。自此,每月您都能听到艾丰老师在和风细雨声中.谈写作……  相似文献   

12.
“他现在可能进入‘状态’了。”1992年10月9日,离14大召开还有两天多。听说我想采访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台长,新闻系一位老师提醒我。第五次电话终于“逮”着他。听到年轻的校友要采访他,杨伟光欣然答应,“明天上午10点你准时到电视台东门传达室,登记一下就可上来了。”一个很深厚的男低音。10月11号上午,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15层杨伟光办公室,他用平和的语调向我讲述了他在中央两台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安岗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记者,是卓有成效的新闻工作领导者,也是做了大量开拓工作的我国新闻教育家和新闻学家。具体到我们经济日报,他是第一任总编辑,可以说是经济日报的主要创建者。安岗同志是我的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念书,他是我们的系主任;在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讲台上,一位50多岁、带着浓重的沪郊口音的人正在讲授着报纸版面编辑的知识。他从标题的排列和组合到文章的编排和装饰,娓娓道来,有板有眼。台下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和教师全神贯注,被他的精彩讲授吸引住了。待他讲完后,一个新闻系的副教授立刻迎上前去,握着他的手欣喜地说:“你讲课的内容实在,是我们一般专业理论教师所欠缺的。太感谢你了。”他是大学新闻系的教师吗?不是。是报社的编辑、记者吗?也不是。他是解放日报印刷厂排字车间辛勤工作了39年的老工人孙文祥。孙文祥今年56岁。近些年来,他结合本职工作,写出了许多篇有关报纸编辑学方面的论文,其中《略谈印刷字体的改革创造》《巧用组合花边,美化报纸版面》《见报差错和提高排字质量》《排版工人怎样美化报纸版面》等文章,先后被《新闻战线》《印刷技术》等杂志刊用。《见报差错和提高排字质  相似文献   

15.
7年前,我考入黑龙江大学新闻系.追捧着“无冕之王”的光环,开始了大学生涯。在大学的第一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说,当你的作品被印成铅字出版时.就算入行了。2008年秋,经过1年军校生活的打磨和历练,我怀着对新闻的热爱,背着相机、带着纸笔,成为了一名笔走边防千里通信线上的宣传干事。  相似文献   

16.
今年五月二十七日,是复旦大学八十周年大庆,希望你能来上海参加庆祝活动。新闻系创建也有五十六年了,许多系友都十分关心母校、母系的发展。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晚上,一位年已古稀的老向志,在别人搀扶下找到我家,进门第一句就说:“见到新闻系的人,真高兴!”接着,又自我介绍说,他是陈望道教授的学生,在祖国边疆工  相似文献   

17.
学者吴廷俊     
那是在1993年,我报名参加了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举办的新闻社会学在职人员硕士班。担任《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授课老师,便是一个名叫吴延俊的中年人。10年前.我曾就读华工新闻系,毕业后就再没返校,自然对这位后来到新闻系任教的吴老师感到生疏;又因为新闻史这门课在读大学时学过,钻故纸堆不合我那好动的性格,便没把这门课放在心上,只求考试过关就行。记得1994年5月第一次听吴老师上课,见他系着条黑领带,外套是件综黄色夹克衫,温文尔雅,颇有几分学者的风度。作自我介绍时,在黑板上写下“吴廷俊”三个大字,然后谆谆教诲我们勿…  相似文献   

18.
方汉奇,新闻史学家,1926年生,广东普宁人,1946年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从事报刊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后在多所大学执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近代报刊史》等。  相似文献   

19.
方汉奇,新闻史学家,1926年生,广东普宁人,1946年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从事报刊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后在多所大学执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近代报刊史》等。  相似文献   

20.
赵凯 《新闻记者》2002,(5):60-60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 ,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 ,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 ,说起传播 ,说起信息、反馈 ,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 ,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 ,对谁说 ,通过什么渠道 ,产生什么效果 ?”当然 ,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 ,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 ,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