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艺丽 《文教资料》2013,(13):136-138
伴随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出现了弱化的现象。高校勤工俭学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对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完善勤工俭学制度,使得高校勤工俭学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强化高校勤工俭学制度可以着重从以下四方面做起:健全勤工俭学体制;加强勤工俭学活动与学生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的提高相结合;加强勤工俭学的教育与培训;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勤工俭学日益普及,他们通过勤工俭学去接触社会,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本文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作深入而透彻地分析,并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有序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勤工俭学不再是家庭贫困生的专利,勤工俭学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生活费用,了解勤工俭学的途径也不再仅仅是学校宣传栏,勤工俭学的岗位也不再仅仅是管理图书馆。但是各种问题相伴而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维权意识、收入管理意识薄弱,高校对勤工俭学不重视,相关的勤工俭学制度不完善。本文为了促进勤工俭学工作发展,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的勤工俭学兴起于 2 0世纪 90年代的中后期 ,它受到社会的欢迎 ,对大学生完成学业以及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途径与方式 ,收入的消费以及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进而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原因 ,提出了推进勤工俭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勤工俭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勤工俭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参与勤工俭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的倾向。于是,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的引导,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保护的完善不仅是我国政府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维护公民权利的体现,研究加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保护是当前依法治国的重要课题。在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法律原则,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执法;二是权利原则,要以切实维护学生勤工俭学合法权利为目标。在完善大学生法律保护途径方面,要通过构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到社会劳动中。随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普遍,如何保障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劳动权益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对于勤工俭学的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立法规定、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不明确等问题,都使得大学生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大学的勤工俭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它受到社会的欢迎,对大学生完成学业以及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途径与方式,收入的消费以及时大学生成长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原因,提出了推进勤工俭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科学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在图书馆实施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意义,指出当前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科学管理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月 《教师》2015,(11)
勤工俭学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加入其中.但由于盲目的热情和对新事物的憧憬,也使勤工俭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安全隐患.本文将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背景和问题出发,拟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 So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we carried out a step-by-step and judicious reform of the old schools, with emphasis on education servi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on opening the doors of education to workers and peasants. After 1952,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at the tertiary level were reorganized and teaching reformed at all school level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fter 1957, while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and working out a path for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and Comrade Mao Zedong, in their concern for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proposed a plan for education during the socialist era and conducted a number of reforms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experiments to explore new paths for developing education. In September 1958,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pointed out in their "Directive Concerning Education Work" that, under the unified objective of cultivating educated working people with socialist awareness, three major categories of schools would exis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e., full-time schools, part-work/part-study schools, and various types of spare-time schools. The directive emphasized that "rapid universalization of education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numbers of spare-time and part-work/part-study schools, since such schools are able to provide all or most of their funding, require little or no assistanc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can obtain teaching staff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let those who can, teach.’" In line with this directive, many agricultural secondary schools and part-work/part-study schools were set up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fter 1958. Thus, two educational systems actually emerged in China: the full-time schools, and the part-work/part-study or part-agriculture/part-study schoo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two educational systems resulted in greater variety in the types of schools, rapid development of schools at all levels and of all categories, and a new situation in education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大众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其中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如此,来自贫困地区的困难学生问题也愈来愈成为影响高校稳定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是观念的转变和尽快完善“奖、贷、助、补、减”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普通高校相继建立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但由于贫困生认定这一环节存在很大困难和分歧,使资助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将针对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半工半读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具体运作形式,它适用于中职教育。实施“2+1”学习模式,有利于中职教育教育资源的科学利用,应当从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课程结构设计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5.
半工半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工半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应涵盖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管理制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七个方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对此进行了实践,采用企业招聘的方式安排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分别配备实习指导教师,通过打分的方式评定学生半工半读实践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徐特立四十三岁赴法勤工俭学,五十一岁入党,五十八岁参加长征,七十二岁制订了二十年的学习与工作计划,是一位具有姜桂之性的典范。他的姜桂之性值得世人称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7.
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in south China's Kiangsi Province, a university of a new type, offers a part-work, part-study course that carries out Chairman Mao's principle, "Education must serve proletarian politics and be combined with productive labor." It has nearly 50,000 students in its main school outside the city of Nanchang and its 130 branch schools located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including in som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like the Chingkang Mountains, Tamao Mountains, and Wuyi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8.
勤工助学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勤工助学是让大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获取一定的报酬资助学业,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措施。本文对勤工助学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就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方式或途径以及图书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不良倾向,以及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和改革的方向,认为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新形势和发展趋势下,应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系统阐述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双证书制培养模式及其他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明确看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使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找到比较理想的职业。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绿化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是精神面貌的象征。校园绿化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权衡学校品牌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几年的绿化养护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主要针对绿化养护过程中的用工制度、工人管理、勤工助学、经费投入、绿化施工过程与后期养护的关系等提出一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