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课程博弈     
课程的诞生并不是一个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课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过程,其间充满了斗争、冲突与妥协。课程,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也正是通过不断博弈,课程逐步趋向民主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在决定什么知识能够准入课程,什么知识必须被排斥在课程之外的问题上,支配集团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但被支配集团也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争夺其话语权。由此,知识准入课程并不是一个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课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过程,其间充满了斗争、冲突与妥协。课程,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课程的形成既不是对知识进行客观筛选的结果,也不是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课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过程,其间充满了斗争与冲突,控制与反抗。最终,课程的诞生,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从社会学意义上看,课程,究其实质,是一种妥协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课程的形成既不是对知识进行客观筛选的结果,也不是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课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过程。以国家作为博弈主体,它参与的课程博弈类型包括支配集团内部的博弈、支配集团与被支配集团之间的博弈、政治精英与学术精英之间的博弈以及支配集团与学生之间的博弈。最终,课程的诞生,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达尔文进化论究竟要不要进入教科书的世纪之争背后,折射出的却是知识准入教科书的复杂博弈过程。教科书的形成既不是对知识进行客观筛选的结果,也不是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教科书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其间充满了斗争与冲突,控制与反抗。最终,教科书的诞生,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但"妥协"总是暂时的,"妥协"终究会打破,因而有关进化论是否进入教科书的争论也就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6.
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方的相互博弈是独立学院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独立学院转设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博弈过程,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利益博弈"的局面,这种博弈在独立学院的产权制度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转设过程中,以产权为争夺核心的相关利益者之间存在多种博弈关系,这些利益博弈是制约当前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的严重障碍,在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中,以产权为核心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独立学院本身、母体高校和投资方等,他们之间的相关利益博弈是决定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独立学院转设政策的实现需要满足以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缓解相关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使其在利益博弈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以保证转设政策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7.
"村改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以及社会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政府决策涉及地方政府、土地开发商、失地农民、村干部等相关者之间利益博弈、妥协及冲突,厘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边界是解决和分析利益冲突的前提;均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应当明确划分土地征用范围,建立公平统一的制度框架,抑制地方政府自利性。  相似文献   

8.
从博弈的视角看,李密写《陈情表》是对晋武帝的妥协,而晋武帝恩准李密“暂不赴命”,也是对李密的一种妥协.经过博弈,他们都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之间的博弈是一场双赢的博弈.这场博弈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特定的语境中,用特别的形式进行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就是新旧利益主体冲突、碰撞乃至斗争,最后达成妥协与“重叠共识”的过程。政府、教师与学生等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经历着反复的利益博弈或权力博弈,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导致课堂教学的困境。为深化新课程改革,走向三方利益均衡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发展进程实际上是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博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基于不同价值立场持有各异的利益诉求与博弈策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构成"智猪博弈",地方政府与公办幼儿园间合作博弈走向异化,地方政府与民办幼儿园呈现出非合作博弈,园际间构成"智猪博弈"。以法为先、制度均衡、奖罚分明是破解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利益博弈中"公共地悲剧"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早期的课程社会学研究集中于探讨国家是如何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对课程的控制并最终使课程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载体,但后期研究更多地转向为探讨国家在实现对课程的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力量会自下而上地试图对这种控制进行抵制.事实上,课程的诞生既不可能是国家单向控制的过程,也不完全是社会抵制的反映,而是各种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可以说,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取向实现了从控制到抵制再到博弈的流变.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对电子游戏的普遍认识是将其作为一种对青少年成长有消极影响的娱乐方式。这是简单化的判断。其实游戏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尤其体现在对电子游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电子游戏课程”的实质是将“游戏者”与“学习者”两种角色合而为一,形成“游戏者———学习者”的课程与学习机制,使得学生在乐学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dva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game desig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address complexities inherent in teaching game design courses. Everyday teaching and learning game design often deviate from the standard textbook model of game design. In reality everyday teaching and learning operate with handling game design curriculum, how to think games, and how to organis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presented framework merge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rocess guided by the game design concept of juiciness. The framework will be presented by dismantling the standard textbook model of game design into three; game design (curriculum), game design thinking (thinking), and game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 In this perspective game design is concerned with game mechanics, game design thinking preoccupied with paper prototyping, metaphor, and framing, while game developments addresses player experience including play and game testing. This article will coin vertical design as juiciness as opposed to horizontal design understood as expanding system layout. Juiciness will be placed as a guiding princip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ers and designed content as an aspect of designer intentions and motivations. Lastly, the content centric framework will be presented by merging game design, game design thinking, game development, vertical design with selected aspects of accep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game design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游戏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明确提出了游戏课程的理念,在阐述游戏和课程深层含义的基础上,论述了游戏课程观的内在意蕴、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与实施等。  相似文献   

15.
李雅云 《钦州学院学报》2011,26(5):55-57,69
基础教育课程理念能否顺利转变,取决于教师新旧课程理念竞相博弈的结果。课程理念的转变与其说是一个教育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不能仅局限于从教育层面论改革,而应该从整个社会层面,从新旧课程理念的关系来进行研究。推进和深化课程理念提出应对策略:提高弈主体的理性水平,建立选择性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课中的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教学法是结合"游戏"与"教学"为一体的全新的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方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科教学知识如何融入游戏,实现"教游相融"的和谐教学,这仍然是游戏教学法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文章以新课程改革培养理念为指导,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对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意义上的游戏教学观,仅仅将游戏作为促进教学的外在手段,忽视了人当下的现实存在,窄化甚至偏离了游戏教学观的本意,而本体论意义上的游戏教学观则强调游戏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追求。游戏的内在品性决定了基于游戏精神的课堂教学的可能与必要。构想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自由精神和规则意识的人的教学目的,民主平等、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强调充分投入与积极体验,教学内容主张师生对话基础上的课程创生。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民俗方面,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民间游戏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所以把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从传统民间游戏的概念、种类及教育价值入手,分析传统民间游戏教育意义及在园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必要,由此可以窥见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园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新课改是在其"穷村场域"里所进行的,新课改的执行主体受资本的限制而趋于追求短期的、个人的利益,这与新课改决策主体追求长远的、国家的利益产生冲突,两者间的博弈导致课改陷入困境,从而影响博弈两方理性水平提高,即新课改推进的阻力因素主要有城乡二元结构、课改评价制度及"贫教惯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