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波光子学是近年微波技术和光纤技术结合的新学科领域.微波光子学注重微波与光子在概念、器件和系统的结合,包括微波信号的光产生、处理和转换,微波信号在光链路中的分配和传输等.它的产生促进了新技术的出现,如光载无线(ROF)通信、有线电视(CATV)的副载波复用和光纤传输、相控阵雷这的光控波束形成网络以及微波频域的测量教术等.  相似文献   

2.
光学向光子学的开拓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向光子学的开拓是现代光学的主要发展趋向。光子学着重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它的承载信息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完善光子学,必须发展微光子工艺技术。80年代中半导体激光器与光通讯的巨大进展已揭开了“光子学革命”的进程。可以预期,微光子与光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结合将在下一世纪产生出更高水平的未来的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沙万新在一次与学术和产业界高层代表的公开对话中宣布了德国政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的新框架计划。新计划为期十年,在头6年预备投入经费20亿欧元。这是德国政府继哥本哈根  相似文献   

4.
光子学的概念 爱因斯坦在1905年就提出了光子的概念,1917年又提出了原子系统中光子不仅有自发发射而且还有受激发射的假设。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促进了光学和光电子学的发展,为激光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60年代激光的出现,便以光子为主体的光子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70年荷兰学者波德沃尔特  相似文献   

5.
"光子集成技术是光纤通信最前沿、最有前途的领域!""电子器件经历了从分立到集成的演进过程,集成必然成为光器件的演进方向,同时造就基于光子集成技术的新的系统和应用。""可以预言,光子集成和光子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是  相似文献   

6.
微波光子学综合了微波学与光子学两大优点,并受到各界关注,随着微波光子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微波技术的快速发展,还能强化信号输出与处理能力,尤其是在微波信号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弥补了原有生产中的不足。因此,本文将从微波光子滤波器基本情况入手,结合微波信号光学产生方法,重点研究微波光子滤波器在微波信号产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有机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与光子学功能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有机分子非线性光学效应出发,重点讨论了在激光作用下发生的不同非线性光学过程的特 性;结合国内外在光子学领域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讨论了利用这些非线性光学效应在 激光限幅、频率上转换材料,三维体相光学存储技术,共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在生物体中的 应用以及红外双光子吸收诱导的光动力效应等在光子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4):467-468
中科院化学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最近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制备了三重态敏化剂均匀掺杂的有机纳米波导材料,通过激子极化激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能量转移,实现了稳定白光耦合输出的光波导器件。该工作证实了有机低维材料的波导过程中存在Frenkel激子与光子的耦合,为实现基于激子极化激元的有机光子学器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光电技术是电子技术和光子技术的交叉,利用光来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载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光信号的产生、频率变换、调制、传输和检测。目前主要应用于现代办公设备、材料加工行业、医疗行业、通信领域、危险场合。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有新型激光器、硅基光子学、有机光电材料、光互联、光计算、光存储和生物医学应用等。  相似文献   

10.
德国国立科研机构经费配置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国 《科研管理》2009,30(5):117-123
摘要:本文介绍了德国研究开发预算管理与评估的基本实践经验,分析研究了德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配置管理机制,研究提炼出德国不同类型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提出改进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3条建议,包括:加强国家科技战略管理、科技政策制定及科技计划执行监督;加强国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与效益;探索科研绩效与报酬挂钩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光子学的发展对当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光子学在通信、存储、信息处理和计算中的应用,论述了光子学的开拓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指出了从电子信息时代、光电子信息时代向光子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科技新闻     
德国的新居留法草案向各国科学家发出欢迎信号德国政府内阁3月30日批准了有关实施欧盟外国人居留法的法规草案,德国的居留法规定也将与欧盟去年4月生效的签证法典实现一致。根据这项法规,今后  相似文献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半导体光子集成基础研究”已通过验收,顺利结题。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担,负责人为王启明院士。以简水生院士为首、由8位科学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在最终的验收意见中一致认为该项目已高质量全面完成了预期任务,创新特色突出,对我国光子学基础和应用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光子芯片被认为是“后摩尔时代”信息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纳光电子学的发展为实现更高性能和更高集成度的光子芯片技术奠定了基础。同时,光子芯片对于突破电子芯片“卡脖子”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在未来光电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走出“缺芯”困境,并取得先发优势。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12期“双清论坛”,本文总结了我国在纳光电子与光子芯片研究方面的重大需求,回顾了纳光电子与光子芯片领域近年来通过物理、材料、信息、制造等学科交叉融合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就,凝炼了该领域未来5~10年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一杯水太热,我们会等它放凉了再喝。但在不久的将来,这很可能被视为是浪费,因为多余的热量将可能成为计算机的能源。现在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是使用能控制电流的微电子元件来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在电子之后有人发现光子也可以传播和处理信息,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的新兴光子学工业和光子电脑也已开始成型。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04,(1):53-53
中德科技学院是青岛科技大学的直属二级学院,是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该项目属于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的一部分,受到了德国联邦教科部(BMBF)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高教输出基金”的资助。旨在培养具有中德双重文化背景、汉德两种语言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人工微结构是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体系之一,为光物理与光子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利用人工微结构实现光场多维度精确调控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是物理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是未来多学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系统介绍了我们在人工微结构光场偏振态、相位、振幅和多维度联合调控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人工微结构在光场调控研究领域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集成光子学是通过研究与利用光电子学和微电子学原理,依托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开发芯片化集成光子/光电子器件的学科.该学科在光刻、通信激光雷达量子计算与传感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也是当前我国急需发展的"卡脖子"学科.  相似文献   

19.
超疏水纳米纤维研制成功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雷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在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研究上又取得新进展 :以普通高分子聚丙烯腈为原材料 ,通过一种新的模板挤压法获得了具有纳米尺寸凸凹几何形状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研究表明 ,该纤维的表面在没有任何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时即具有超疏水性。该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全光诱导光功能微结构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邱建荣博士等为主要骨干的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日合作实验室 ,在强场诱导材料内部三维光功能微结构研究中取得…  相似文献   

20.
仿生学的意义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仿生学(Bionics)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状、原理、行为,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的技术科学,是一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力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系统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仿生学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原理和新理论。 人类可以在生物界本身和大自然中去寻找、学习和模仿,从中找出解决目前人类科技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初,各国都在为发展仿生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作了精心长期的计划准备。美国有一项优先发展先进制造、先进材料以及先进军事装备研究等领域的长期计划,德国的研究与技术部已就“21世纪的技术”为题在适应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富勒碳材料、光子学、仿生材料、生物传感器等领域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和人力。英国政府也早在1993年5月就发表了科学大臣沃尔德格雷夫主持撰写的科技白皮书,题为《运用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日本、俄罗斯以及韩国等国都有相应的中长期计划,在先进制造、材料、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等领域开展基础性研究。这是一场在仿生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内展开源头研究的全球性竞争,以便在21世纪的世界市场上占有主动地位。 为适应我国科学和技术源头创新的需要,进一步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