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英文化中,相同的喻体给人带来的联想往往不一定相同。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比喻时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么必然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改动;要是忠于原文,那么译文读者不一定能明白比喻的含意。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中的一些具体实例,试图归纳总结翻译比喻时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比喻引起联想,描摹事物,说明道理。英语习语多数含有比喻形象。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化和历史的相异必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容易产生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并增加理解障碍和翻译困难.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直译、音译或加注释相结合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对原文的文化及比喻进行对等处理;借词;意译时注意原语和译文在内涵和文化方面是否对等;意音兼译,生动再现原语的文化色彩;创造性地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4.
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的对应数词却难以传递汉语数词的信息。笔者试比较成语中的数词与汉语数词在比喻意义上的差异,探讨汉英翻译如何弥补相关的文化空缺,指出由于英语数词的对应比喻意缺失,译文只能舍弃原文的优美结构和主动比喻而求得原文基本信息的传递,所以汉英翻译不可能使译文保持原文的丰姿。  相似文献   

5.
数字式略语是指把相同的结构成分或语义成分提取出来,冠以数字而构成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翻译这些汉语数字式略语时,往往需要进行"镶补",即在翻译时补充一些读者不懂的文化背景,或做一些解释性的翻译,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原文.在英译过程中进行"镶补"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所有语言中都有比喻。比喻在汉英语言中使用尤为广泛,它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法,使其更生动活泼。中西文化中比喻有其各自的类别和异同。知其同异,翻译时才能正确地诠释其原文的活泼幽默意义,使之更好地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郑金霞 《双语学习》2007,(12M):171-171,173
比喻是英汉语言修辞格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翻译中译者如果不能准确、如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和文笔风格,不能够保持原文中比喻修辞的效果和感染力,就不能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只有努力使读者领会比喻本身极富诗意的韵味,才可以进一步领会全文,达到等效的翻译目的.本文力图从“保留喻体形象”、“替换喻体形象”、“舍弃喻体形象”三方面探讨比喻修辞格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杨宇 《海外英语》2014,(13):153-154,158
商业广告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发挥宣传、劝诱的功能。在翻译时,其功能在目标语中应予以保留,这与奈达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相符,即译文应与原文具有相同的呼唤和号召功能。该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着重分析在汉英广告翻译时如何实现语言和文化对等,并结合实例提出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必要时需要进行一些变通,即对原文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增补,或以更灵活的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以切合读者或交际情境的需要。即使在政治性强、敏感度高的翻译中,变通也是一个常见的翻译手段。那么,在备考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翻译岗位考试时,也能变通吗?笔者认为:英译汉时,英语中冗余信息较少,需要删减的内容较少,但仍需要以灵活方式表达原文内容;汉译英时,原文冗余信息较多,翻译时就需要较多的变通。阅卷人理论上都是翻译专家,对于什么是合理变通,什么是漏译,可以作出合理判断,因此考生不必担心。本文举例说明翻译中的各种变通情况,限定了考试中可以使用的变通方法,并对考生、阅卷人、出题人和考试组织管理机构分别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文旨在探讨如何处理文学翻译英汉互译中出现的比喻语句。论文首先阐述了比喻语句的概念,接着通过对典型英汉、汉英文学翻译实例的详细评析讨论了不同情形的比喻语句应该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用译语中对等的喻体来代替原语中的比喻形象;通过直译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用释义法进行意译。运用不同翻译方法的目的是帮助译文读者避免不必要的努力就能获取原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至关重要。英汉隐喻性词语富含各自民族的文化信息,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英汉文化重合现象,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对于英汉文化部分重合的现象,可以采取套译的方法;而对于英汉文化的空缺现象,译者可以酌情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加注等翻译方法。译者应该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认真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让译语读者感知并接受原语文化,以实现翻译跨文化交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处理是语言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短语、社交语、文化词、寓言、熟语和句子里 ,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背景 ,译者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无知将直接导致对原文的曲解 ,形成人们交流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以目的语读者可接受性为研究视角,对中英文版本《围城》的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中惯用语翻译欠妥译例,探讨《围城》中惯用语的翻译策略。翻译时应根据惯用语自身特点,结合具体上下文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在不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隐喻型性话语多姿多彩,其中以"性是植物""性是动物""性是战争""性是农业""性是食物"的概念隐喻最为常见.研究发现,译者对这些性话语的再现并不是很到位,有很多删减现象,尤其是那些文化个性较强或不参与文本建构的性隐喻表达;针对参与文本建构或跨文化适应性较强的隐喻型性话语,译者往往对之再现,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中出现的文化缺位的研究却不太多。作者通过对文化意象和文化缺位的分析,结合杨宪益《红楼梦》译本里的实例,阐析了文化缺位状态下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认为对于文化缺位状态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应以最大限度传递原文文化意象为目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英语习语包含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俚语、典故和比喻性词组等.该文从英语习语的定义及其来源等角度入手,试分析英语习语翻译技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桥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114-117,124
在翻译主体研究中,译者往往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本文以翻译理论演变为线索,分析了在原语和译语两种背景下译者的主体状况,从翻译的定义以及阐释学的角度对主体性内涵进行了探讨,指出翻译主体应该是包含了作者、译者和读者在内的一种复杂群体的主体系统,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中都有大量比喻性词语,但由于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选择也不尽相同,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性词语的喻体与喻义问的对应关系着手,可探讨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比喻性词语可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同一本体设喻时,采用的喻体却有同有异,喻体与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汉语政治经济术语中常包含有数字,而这些数字往往给英译者的翻译造成困难。译者必须对中英两种语言文化有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在审视术语政治含义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准确翻译。  相似文献   

20.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著作颇丰的翻译家,庞德提出的绝对暗喻概念体现了隐喻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概念隐喻理论说明隐喻翻译的成功要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思维能力,译文是译者与译文读者在思维能力上的融合。庞德的翻译以创造性翻译著称,却在多数译文中忠实地还原了原文隐喻的思维过程。本文从隐喻体现思维的角度分析庞德的绝对暗喻,展开隐喻翻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