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夏日炎炎,避暑祛热是首选。现如今,电扇、空调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可千百年前,古人是如何消暑的?又有哪些不同呢?古人消暑大致分三类:外物相助、饮食内疗及清心静气。外物消暑有"四宝":扇子、凉屋、瓷枕和冰鉴。古时,扇子称为"摇风",多用竹篾编成。文人墨客常在扇上作诗绘画,增添雅致,又被称为"凉友"。到汉代,  相似文献   

2.
钟爱玲 《学子》2004,(8):29-29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鸣蝉聒噪,动辄汗流浃背。古人没有消暑设备,更没有现代电扇、空调,一些文人墨客只好在荫凉处诵诗消暑,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纳凉消暑的风情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3.
团扇诗话     
扇子起源于中国.出现在殷代,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有个“羽”字。起初,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的,而是给帝王外出巡视遮阳挡雨、拦风避沙的。直到西汉以后, 扇子才开始用来取凉,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  相似文献   

4.
炎夏话扇     
炎夏来临,挥扇取凉,随处可见。其实,扇子除了驱暑纳凉外,它还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夏日纳凉,其乐融融。我国古代诗人写下了不少的纳凉诗,这些纳凉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妙趣横生。古人没有电扇、空调等降温设备,只好利用自然环境,近水的亭台楼榭、池塘、桥畔,自然成了纳凉的好地方。唐代涛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吟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有不少吟扇佳作。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咏扇诗:“团扇复团扇,奉君消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有咏扇涛云:“清凉世界,出白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中国的文人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有不少吟扇佳作。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咏扇诗:“团扇复团扇,奉君消暑殿;秋风人庭树,从此不相见。”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有咏扇诗云:“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中国文人与扇子是很有缘份的。  相似文献   

8.
伏天话阴暑     
盛夏三伏,酷暑难当。耐热能力较弱的儿童,往往备受家人的关爱,享用各种纳凉消暑设备。如今多用的现代化设备有冰箱、电扇、空调器等。然而,取凉方式不当,则对稚嫩的小儿健康有弊。如  相似文献   

9.
蝉是大家熟悉的一种昆虫,每到夏天就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蝉生活在高高的树枝上,古人把它当作高洁的象征。汉代官员有在官帽上附蝉翼的习惯,意在警策自己要像蝉那样高尚纯洁。古代诗人常吟蝉写蝉,抒发情怀。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小读者》2012,(Z1):43
夏天到了,电风扇、空调齐齐派上用场,我们躲在屋子里享受着沁人的凉爽,多么惬意!现代人就是聪明,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高科技,想想古人也怪可怜的,他们的夏天可怎么熬啊!不过古人也有古人的过法,下面就是——炎炎夏日,古人也在用他们独特的办法享受着难得的凉爽呢。我们的祖先除了使用扇子,还不断研究出降温设施。在汉代,能工巧匠已经研制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叶轮拨  相似文献   

11.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古人或栖于树阴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于是,便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纳凉诗.闲暇之时,品味这些诗作,既能感受到诗人的避暑之乐,又能走进清凉的世界,不免泛起丝丝凉意.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消夏纳凉能带给诗人无限灵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夕阳西下,素月东升,诗人披头散发,开窗而卧,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令人难忘.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喜欢去高山寺院寻幽纳凉.他曾在中伏日到妙觉寺避暑,并赋诗一首,诗中写出了山林避暑之乐:“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诗人在清凉的山风吹拂下,怡然自得地品着香茗.如此雅致惬意的休闲纳凉方式,自然让人流连忘返,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2.
刘开华 《教师》2013,(2):13-14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夏夜追凉》耐人寻味。诗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暑热难耐,诗人认为致“凉”的“不是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  相似文献   

13.
嗨,大家静一静,炎炎夏日,酷暑难当,你看人类,扇风扇,吹空调,多凉快,我们动物自然也得消消暑,享受享受清凉啊,大家有什么消暑“凉”方呢?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相似文献   

14.
心静自然凉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盛夏炙热之中向何处取凉,我的消暑途径是从心静中求凉。此谓心静消烦暑,心静自然凉。白居易有诗《消暑》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  相似文献   

15.
扇文化之最     
扇子是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方便易用。它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园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艺术特征。最早的扇子:多为羽毛所制,“扇”字“户”下从“羽”,故称“羽扇”。《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始于殷代,用雄雉尾制成,故之为“翟扇”。最早的折扇:折扇又名蝙蝠扇、聚头扇,兴起较晚。北宋宣和年间,朝鲜的折扇传到我国。明朝皇帝朱棣十分喜爱折扇,把它作为恩赐大臣的赏品,强令  相似文献   

16.
高峰 《初中生辅导》2015,(26):14-16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己无法考证.古时扇子多是用竹编的,被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相似文献   

17.
话蝉     
蝉,俗称“知了”、“马几”,为同翅目蝉科的昆虫。全世界已知约3000种,我国一百多种,常见的有蚱蝉、蛁蟟、蟪蛄等。随着盛夏的到来,我们的周围就会响起时高时低的蝉鸣声,不过,不是所有的蝉都能鸣叫,会鸣叫的只是雄蝉。蝉的性别很好区分:腹部末端有锋利、锯齿状的产卵器而没有发声器官的为雌蝉;而腹部末端较长、没有产卵器,但有发达的发音器官的为雄蝉。古书《淮南子中记载:“蝉无口而鸣”。这恐怕是古人唯口能言的误解。的确,蝉的鸣声不发自于口,不过蝉也并非无口,它的口被称为刺吸式口器,  相似文献   

18.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其中“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是关键,它有多重含义:其一,古人说腐草化萤,即有萤的地方就是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可以想见她的寂寞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排遣她那孤独的岁月。第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弃置不用,所以诗词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这宫女手中的小扇便是…  相似文献   

19.
咏蝉诗话     
宋子伟 《初中生》2002,(28):24-25
蝉,俗称“知了”,是夏日的“歌唱家”。它和青蛙不舍昼夜鸣叫,为夏日增添了无限生机。蝉和蝉鸣,历来成为诗人寓意的爱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看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  相似文献   

20.
扇子的雅称     
扇子作为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有不少雅称,如: 仁风仁风原是古时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词,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后汉书·章帝纪》: “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晋代袁宏为东阳守,谢安授以扇赠行,宏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此后, “仁风”便作为扇的雅称。《幼学琼林·器用》: “剑有干将镆铘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便面本是古时用来遮面的扇状物。《汉书·张敞传》: “(敞)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后来也称团扇、折扇为“便面”“障面”。吴绮《见人扇头是友沂绝句怆然和之》:“只今便面春风在,曾向章台拂柳花。”(《清诗别裁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