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与发挥主体性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坚持“灌输”和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含义和实质,坚持在灌输中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自觉接受灌输有机统一起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转换和相关理念的深入群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对于指导人们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灌输理论,如何将灌输理论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是当前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灌输教育     
灌输教育是我党长期以来坚持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灌输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发挥灌输教育有效性,就要更新灌输教育理念、丰富灌输教育内容、创新灌输教育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从班级授课制出现以来,学校教育经历了灌输、自主、对话等三种教育模式.三种教育模式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呈多元并存.灌输不是错误的同义词,教师权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在对话教育中教师的人格权威占据主导.  相似文献   

5.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传统灌输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强输硬灌;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主体间性转向,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平等对话;变对象化过程为交往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6.
灌输与疏导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目前,在人生观教育实践中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何增强人生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走出认识误区,需要对人生观教育中灌输与疏导问题进行梳理和重塑,从理论上给予正确的问答,从实践上给予积极的应对.  相似文献   

7.
教育团体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代表,对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具有重要作用.澳大利亚教育团体在技术与继续教育制度生成与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他一些教育团体则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儿童发展与评价理论反思评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发展理论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儿童不是消极等待别人灌输的容器,儿童的认知能力亦非随着年龄简单展开的,而是在具体情境中、在与他人和环境进行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儿童  相似文献   

9.
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原则,更不是具体的方式方法.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是重要的思想武器;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否定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否定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回到这一理论本身进行把握,另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关于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理论化与大众化相统一、"一"与"多"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1.
灌输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是实际的理论指导,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教育。新形势下,坚持灌输理论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要解决灌输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问题,必须努力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丰富灌输的内容,创新灌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paradox of indoctrination” has proven to be a persistent problem in discussions of the cultivation of autonomy through education. In short, if indoctrination means instilling beliefs without reasons, and if children lack the rational capacity to evaluate reasons, how can that capacity be cultivated without indoctrination? Some educational theorists have relied on a transcendental justification of rational autonomy that avoids indoctrination, while others have accepted that some indoctrination is inevitable, focusing instead on defending acceptable forms of indoctrination. In this essay, Chris Hanks draws on a conception of rationality, mind, and nature developed by John McDowell to suggest a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octrination and autonomy. He argues that McDowell’s notion of the “space of reasons” defuses standard debates about indoctrination. Here, rationality is understood in both a naturalistic sense, whereby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y is the process of being awakened to the space of reasons, and in a sui generis sense, whereby reason cannot be reduced to mechanistic principles or relation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view for education point us to the notion of Bildung as the process that cultivates rational autonomy.  相似文献   

13.
Debates about indoctrination rai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ethics of teach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indoctrination, including 1) an account of what indoctrination is and why it is harmful, and 2)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other educational actors to avoid its negative outcomes. I respond to prominent outcomes‐based accounts of indoctrination, which I argue share two limiting features—a narrow focus on the threat indoctrination poses to knowledge and on the dyad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octrinator and indoctrinated person. I propose a system‐based account of indoctrination in which actors with authority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ion or reinforcement of closed‐mindedness, which threatens both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By taking a system‐based approach, my account is better equipped to identify the implications of indoctrination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有人提出的“灌输过时论”观点,以及人们对灌输理论的误解,详细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必要性。为了提高灌输的效果,我们必须丰富灌输的内容,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全面分析灌输客体,创新灌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灌输式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复杂问题.从西方教育史的发展来看,有些教育学研究者把“灌输式教育”直接等同于灌输而加以批判.这种批判具有积极意义,廓清了教育与灌输的联系与区别,但也有其局限性,对“灌输式教育”的一些缺点做了过度的、放大的宣扬.  相似文献   

16.
灌输在中西方德育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在西方德育实践中经历了宗教式灌输、进步主义教育反对灌输和灌输的再回复,在中国德育实践中经历了小农经济宗法等级制的灌输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德育兴起与灌输的矛盾。通过中西方德育历史的回顾与比较,可以明确灌输的价值所在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和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理论的构建,构成了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生态,移植与反思成为近年来国内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的研究应坚持“两点论”,弃其局限性,扬其合理性,将之吸纳到道德灌输理论中,丰富灌输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9.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在关联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发生严重分离,科学知识的灌输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割与分离的弊端过强,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客观上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须达到新的融合。本文深入地考察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关联意义,提出既要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又要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的人才观念。  相似文献   

20.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新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阐述了灌输论的主要内容,论证了灌输论在当代大学生中适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积极探索了在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