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回《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有两种艺术特征非常明显,即叠字和对仗。理解了方回《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的叠字和对仗,将有助于我们对"登览类"律诗的鉴赏,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瀛奎律髓》这一著名唐宋律诗选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古诗的用韵     
一、古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一首八句,绝句一首四句,其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旬押韵,绝句二、四句押韵,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的基础上,从诗歌的声律和韵律两个角度出发,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全部诗歌作详尽的格律分析,可归纳、整理出古诗的格律结构类型:1、平韵粘式律诗、平韵对式律诗、平韵粘对混合式律诗;2、仄韵粘式律诗、仄韵对式律诗、仄韵粘对混合式律诗;3、转韵粘式律诗、转韵对式律诗、转韵粘对混合式津诗.众多的诗例可以证明上述的三类九式的诗律结构类型实是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并为古代诗人所认识和应用的格律类型.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平韵的粘式律、对式律、粘对混合律(载《湖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下篇论仄韵律、转韵律.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五律和七律。五律和七律在格律上都要求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的。仅就对仗而言,一般说来,五律和七律的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是必须对仗的。例如盂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观猎》、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教材中选用的这些律诗,都是对仗的正格,但是律诗的对仗还有一些变格,对此,不可忽略。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正>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由于它对诗的字句、声韵、对仗等有严格的规定,而有别于唐以前的古体诗,所以后世叫它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又以律诗为代表。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弄懂了律诗的格律,绝句和排律的格律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律诗的格律便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将律诗的特点概括为:  相似文献   

6.
<正> 诗歌是总名,内有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汉乐府民歌对后代诗歌起到光前裕后的巨大作用。五言古诗开创了五言诗的新局面。陶潜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对后世诗人具有方向性的影响。沈佺期和宋之问首创律诗而工于律诗,受到了女皇武则天“夺袍以赐”的恩  相似文献   

7.
我们讲近体诗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懂得了律诗的格律,就懂得了近体诗的格律。律诗除句数固定(每首8句)、字数固定(五律40字,七律56字)外,主要特点有:(1)严格用韵,(2)讲究平仄,(3)要求对仗。律诗因这三方面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掌握过、具、鸡黍、合、斜、轩、就、但、度等文言词的用法;背诵并能默写这两首诗;掌握绝句与律诗的一般格式。 2.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过故人庄》质朴、自然、恬淡的风格特色及《出塞》的用典(以古喻今)。 3.运用:朗读的感情与节奏的把握;绝句与律诗的识别;把《过故人庄》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做适当的补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中有两处矛盾,现指出以就教于方家。一、第五册第十七课《杜甫律诗五首》中《咏怀古迹》(其三)的颈联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下联结尾为“月夜魂”。而在第六册第五课《语言与文学》的  相似文献   

10.
<正>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也是初中语文的最后一课。这一课选编了五首反映战争生活的诗词曲,包括古乐府(《十五从军征》)、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律诗(《过零丁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意在引导学生从多元的文学形式中感受作者或哀伤或豪迈的咏唱,理解作者对战争的思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串联起以往所学诗歌类型,丰富相关的古诗歌知识。  相似文献   

11.
填空 (从略。可参阅<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导》中册。)选择1)(挽舟者歌》是一首()的民歌。 (1)隋代(2)初唐(3)中唐(4)晚唐2)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一首()。(l)七言古风边塞诗(2)七言歌行宫体诗(3)七言古风宫体诗(4)七言歌行山水诗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1)乐府诗(2)古风(3)绝句(4)律诗4)张九龄、王翰、王湾都是()。(1)边塞诗人(2)初盛唐之间的诗人 (3)以写律诗著称的诗人 ·(4)盛唐诗人 5)贺知章(咏柳)一诗的主题思想是()。 (1)歌咏春风吹拂的柳树 (2)借柳树歌咏春风 (3)借春风歌咏柳树 (4)借咏柳赞美春夭,借咏春风赞美创造…  相似文献   

12.
写律诗,在章法结构上大体都遵循着“起承转合”的规则。绝句虽不要求遵循律诗起承转合的规则,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绝句还是体现了这一规则的作用。如唐代诗人王翰的边塞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写军中饮宴。前二句写宴会上的热烈气氛,一起一承,有声有色,具有浓郁  相似文献   

13.
1 填空(从略) 2 选择 1)《挽舟者歌》是一首( )的民歌。 (1)隋代 (2)初唐 (3)中唐 (4)晚唐 2)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一首( )。 (1)七言古风 边塞诗 (2)七言歌行 宫体诗 (3)七言古风 宫体诗 (4)七言歌行 山水诗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 )。 (1)乐府诗 (2)古风 (3)绝句 (4)律诗 4)张九龄、王翰、王湾都是( )。  相似文献   

14.
律诗、五言律、七言律律诗,是我国古代诗体中按照声律(押韵、平仄)和字数的严格规定而写成的有一定格律的诗。旧体诗的分类有两种:一是按格律分;一是按字数分。按格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大致说来,唐以前的诗叫古体诗,又叫古风、古诗,如汉魏六朝的诗,这种诗不象唐以后的诗那样讲究格律,形式比较自由。唐代以后产生的诗习惯上叫近体诗  相似文献   

15.
话说对联     
<正>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对联。对联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而且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汉语的语言魅力。一、对联的起源对联,滥觞于《诗经》《易经》等先秦古籍中的对偶诗文,孕育于汉赋骈文中"奇偶相配"的对句,定型于隋唐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发达于宋元两代,全盛于明清两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庾信《哀江南赋》)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不是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诗,他曾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见《与元九书》)但这仅仅是比较而言。其实诗人对此诗仍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又有“一篇《长恨》有风情”的自评。诗人卒后唐宣宗以诗吊之,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的称  相似文献   

17.
对于杜诗中"吴体"的内涵,一千多年来一直未有定谳。通过对《九家集注杜诗》中标注"吴体"的四首诗的格律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吴体诗"是一种平仄相对自由,即允许失粘、失对存在的律诗。它的平仄、用韵、粘对、拗救、对仗、字句等,与律诗相同。"吴体诗"与"拗体诗"无关。两者的区别是:"吴体诗"的失对、失粘,并不需要用任何平仄来进行补救。而"拗体诗"是有"拗"有"救"的律诗,它在律诗规范的范围之内。"吴体诗"来源于吴地"俚俗"之诗,杜甫推而广之。北宋晚期赵次公尚能准确分析,清代仇兆鳌、黄生已不能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给胡乔木同志的信》中指出:“诗难,不易学,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为什么呢?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基于此种原因,毛泽东同志甚至自谦为“还未入门”。毛泽东非常钟爱旧体诗词,用旧体诗词进行创作,他的诗作无一首白话诗。他甚至认为“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同上)本文拟对毛泽东律诗、律绝的格律作统计、分析,以体味其中的“冷暖”。毛泽东无五律公之于世,本文分析平仄律限于七律。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排科学,序列清晰,影响深远,但它并非完美无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它的两处矛盾,现指出以就教于方家。第一处为第五册十七课《杜甫律诗五首》与第六册第五课《语言与文学》。《杜甫律诗五首》中的《咏怀古迹》(其三)颈联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结尾为“月夜魂”,而《语言与文学》则指出不能用“月夜魂”。在《语言与文学》的第四部分“语法与文学”中,王力先生说:“诗人们还把名词分成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动物、植物、形体等。同一小类相对,叫工对……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杜…  相似文献   

20.
歌行体可分为“入律”和“仿古”两种形式.入律歌行的语言形式以七言句式、律句和拗粘拗对、一韵四句或八句、换韵平仄交替为主;其规整者如《长安古意》和《圆圆曲》,由多首绝句、律诗组合而成;歌行体的对仗则较为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