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历史教学中,仅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历史学科的教学需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历史需要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通过接受历史学科教育,拥有爱党、爱国、爱民族的真挚情感,还要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章就高中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展开论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高中历史教学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了解,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判断。教师通过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基于此,本文探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三大途径:通过历史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有效地利用课下生活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帮助教师思考如何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创建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课程资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是针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展开教学,是学生形成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历史情感的重要阶段。“家国情怀”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新时代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认识到家国情怀在科学知识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上的作用和价值,将家国情怀的教育融入到每一堂课中,结合于每一个初中历史知识点上。本文基于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深入研究初中历史各阶段的教学,探索如何在导入、问题设计,以及历史资料渗透等教学过程中,展开家国情怀培养教学。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既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教学核心内容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既具备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也能真正担当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积极运用本地域的乡土历史资源不断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还要借此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使学生能够在更多的乡土历史资源学习中形成浓郁的家国情怀,并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为进一步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历史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将家国情怀学科素养内容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历史,了解国家,了解民族,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章分析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意义,对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真正提升。家国情怀作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是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知识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对家国情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将家国情怀充分融入历史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8.
家国情怀是一种价值观和情感,是学生对民族发自内心的爱,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伴随着新课改素质化教育的推进,教育应关注学生本身,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之一,需要老师们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初中生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对自己的国家产生高度认同归属和责任感,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因此本文围绕着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郭婷婷 《成才之路》2020,(7):140-141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应深刻认识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与国家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历史学科。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及国外的各种历史事件,从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民族荣誉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教育改革下要求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素养外,还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的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树立为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有效开展融入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1.
初中历史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初中历史教师肩负着两项重要任务,一是教授历史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目前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改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提高初二学生历史素养和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的方法。此举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正>把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要目标已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其中“家国情怀”素养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历史课程育人功能的关键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将学科实践类活动作为学习历史的载体,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探究意识,也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在涵养“家国情怀”方面的做法,谈一谈浅薄之见。  相似文献   

13.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学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向。实践中发现,历史细节对培养家国情怀有独特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历史细节从个体自我完善、家庭亲情观念、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强调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存在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 传统文化之中,七年级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 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落实家 国情怀教育,进而形成强烈深厚的民族国家情感。  相似文献   

16.
杨艳丽 《教师》2023,(10):69-71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章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要遵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渗透性原则、引导性原则三大原则。同时文章还指出,教师要树立家国情怀观,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马晓月 《考试周刊》2024,(15):140-143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认同、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尤为重要。初中历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阵地,如何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家国情怀是高中生的必备素养,也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家国情怀素养为培养目标,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文章重点利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对家国情怀素养在教材中的渗透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教学做好准备,并结合历史教学的设计内容、历史课程标准的真实要求等,探索基于新课标和家国情怀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让学生于研读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善用年代标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活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巧用史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正在学科教学当中全面渗透和落实,为素质教育的开展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充分凸显了学科的育人作用。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指导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有着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历史教师应该在正确把握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情况下,创新历史教学活动,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