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荒漠中的恐怖——评美国现当代哥特式小说的主题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歌特式小说是盛行于18世纪后期及20世纪早期的一种神秘、恐怖小说。本文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哥特式小说体在美国再度兴盛的原因,分析了福克纳、麦卡勒斯、奥康纳、卡波特、杰克逊、赖特等以哥特式小说为主的美国现当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传统制度的没落、传统道德的沦丧、基督信仰的崩溃、孤独中的变态恋、隐身黑人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和其他很多作家的作品一样渗透着强烈的宗教意识。本文试图应用基督教的某些理念来诠释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分析小说中人物追求信仰的历程和救赎失败后陷入的一种苦难宿命,以及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某种希望——通过救赎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3.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然而,随着女性意识在美国现代社会的蔓延和发展,女性成长这一写作主题也开始出现在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米克是她的作品中女性成长的代表人物。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角度来分析这米克的成长过程。通过对米克成长过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时南方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麦卡勒斯作品的孤独主题一直占据评论界的中心,其引申出的女性主义、诗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义涵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麦卡勒斯的天才不仅体现在其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上,也体现在其独特精致的叙事技巧上。麦卡勒斯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叙事视角具有多变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三人称外视角的应用,零视角的应用,以及内视角的应用等方面。三种视角巧妙地来回切换,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5.
周晓玲 《考试周刊》2013,(59):15-18
本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原型理论对麦克勒斯的小说《金色眼睛的映像》进行解读,认为这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是一部充满了原型和象征意味的杰作,表达了麦卡勒斯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力。本文为解读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心是孤独的猎者》是卡森.麦卡勒斯的名著之一。通过对一个有很多悲微小人物的小镇的描写,麦卡勒斯表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精神孤独感。而其时缓时急、时快时慢的独特叙事方式节奏更体现出其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静艺 《考试周刊》2012,(84):20-20
麦卡勒斯在其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深刻地描写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作品中的边缘人隔绝于社会,并且相互之间无法真正理解。小说的人物结构以辛格为中心,并且在辛格的梦中暗示了这一结构的最终坍塌。通过虚幻与现实的对比,作品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吕蓓卡》是英国现代女作家达芬妮·杜穆里埃的作品。小说以它出色的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成为英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的哥特式艺术风格可以从哥特式的环境气氛、哥特式的人物塑造、哥特式的梦幻描写三个方面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9.
波特中短篇小说创作艺术探略韩漱洁在美国南方小说女作家群中,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以描写病态的暴力著称,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4)以表现孤独心理闻名。她们的作品都具有南方小说怪诞的特色,现代主义色彩较浓厚。凯瑟琳·安妮·波特(...  相似文献   

10.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文学中极负盛名的女性作家,其娓娓道来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内心的孤独、精神隔绝以及无处遁逃的孤独宿命,使她获得文学界的广泛赞誉。本文以麦卡勒斯的两部代表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为文本,以宿命论为分析视角,旨在从偶然、巧合、预示和象征这几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宿命意识,探究麦卡勒斯式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真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主要是以塑造怪诞人物形象和展现孤独主题来表达她本人和笔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孤独的主题除了始终贯穿在麦卡勒斯所有作品中,还烙刻在她个人生活各个层面。以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的美国社会和作者本人坎坷的人生历程为背景,试图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对《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人物形象分析,展示麦卡勒斯对孤独起源的思考和对摆脱孤独办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裴岚 《中国研究生》2009,(12):58-60
美国南方文学的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23岁即以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llter,1940)一举成名,这部作品在兰登书屋、美国“现代文库”评选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排名第17。  相似文献   

13.
关于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的论述很多。但多数论述都是取其某一部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进而分析该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哥特式小说特点。这样的研究不够全面、客观。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取爱伦·坡几部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小说做论述的对象,力求更加全面和客观地研究其哥特式小说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吕蓓卡》是英国现代女作家达芬妮·杜穆里埃的作品。小说以它出色的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成为英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的哥特式艺术风格可以从哥特式的环境气氛、哥特式的人物塑造、哥特式的梦幻描写三个方面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5.
《树·石·云》是美国南方女性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于194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南方工业小镇哥伦布为背景.描述了在一家咖啡馆里一个疯癫状态的流浪汉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小说虽然短小,但是却依然体现了麦式作品独有的生存悖论和对爱之无能的探索,是麦式被人津津乐道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就《树·石·云》中的生存悖论做一解析,以期能更好的了解该篇作品和麦卡勒斯对于生命及人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著名中篇。本文对小说的叙事艺术(包括结构艺术、语言艺术等)进行了评析,对小说的互文性、复义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哥特式小说始于十八世纪后期的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尽管哥特式小说只是作为一种边缘文学被时常提及,然而其身影在文学延续发展的流程中一再地浮现并一直延续至今。诞生于世纪之交并风靡于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就诠释了当代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因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情感方式在南方小说家中独树一帜,基于她对自身生命体验和对生命本质属性的深入思考,她的小说创作延续了对孤独与双性同体的主题不断挖掘,本文着重探讨“双性同体”主题在麦卡勒斯笔下的形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麦卡勒斯作品的孤独主题一直占据评论界的中心,其引申出的女性主义、诗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内涵在近几年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然而。鲜有对其作品的叙事策略方面的研究。圭卡勒斯的天才不仅仅体现在其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上,也体现在其独特精致的叙事技巧上。文章借助熟奈特及申丹的叙事理论,以视角为切入点,对其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独特的叙事策略进行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包薇 《现代英语》2023,(22):56-59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伟大创作之一。对此部作品,评论界在很大程度上将关注点聚焦至文本中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美国南方空间意象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怪诞性色彩,而对其中所体现的一些叙述特色有所忽视。通过对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修辞的巧妙运用,麦卡勒斯成功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剖析了主人公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世界,并揭示和强化了作品隐藏的深层主题意蕴——世界的荒谬以及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徒劳,使得其小说的叙事与主题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小说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