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黄玉雪通过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打破了华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集体"失声"的尴尬局面。在小说《华女阿五》中,主人公玉雪虽生存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夹缝中,饱受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但她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顿悟,最终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成长,成功构建了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2.
自传体小说作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主题与写作题材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愿望。西方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所致力于讲述的"他者"在异质文化中的"边缘"处境和身份探寻。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女作家黄玉雪在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没有采用自传通常采取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而是刻意以第三人称叙述整个故事。本文拟从叙事学叙事人称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试图发现这一与自传体相矛盾的叙述方式对叙述效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小说作者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传统中国文化、以促进白人社会对华人的理解和同情这一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4.
黄玉雪在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黄玉雪曾表示第三人称的安排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中国漠视个体文化的反映.尹晓煌则认为第三人称在这部自传体里的应用是受到了美国自传体小说传统的影响,黄玉雪的说法只是为了使文本具有异国特色,增加小说的销量.黄玉雪借助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产生的距离实现了叙述者身份的转换,阐释了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体现了华裔在美国社会寻求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但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也凸显了华裔作家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确立其话语权时产生的阐释的焦虑.  相似文献   

5.
汤婷婷的代表作《女战士》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以自传体的形式,表现了华裔女性在族裔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下所作的挣扎和努力。被边缘化了的华裔女性像传说中的“女战士”花木兰一样,勇敢而坚定地在多元化的美国文化中寻找自我的位置,并以独特的方式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进程中 ,1976年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是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但其巨大的成功也竖起了一座为后来的华裔作家难以超越的尖峰。任璧莲没有模仿汤亭亭采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而是独辟蹊径。她精心选择创作主题 ,辅以她那独特风味的轻松幽默的笔调向读者娓娓道来。笔者通过细读《典型的美国人》和《梦娜在希望之乡》两部小说的方式 ,侧重剖析了任璧莲的写作策略以及效果。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是一部描写中国女性的作品。作者汤亭亭作为一位华裔女性,以女性独特的角度,记叙了华裔的美国遭遇,特别关注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女性发声,建构出独特的华裔女性话语体系。小说反映了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权统治的影响,中国女性普遍地位低下,但又塑造了花木兰、"我"的母亲及"我"为代表的华裔新女性形象,体现了华裔尤其是华裔女性在漫长的移民生活中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开始追求自身权利,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8.
论《灶神之妻》的三维叙事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既继承了<喜福会>中对异质文化冲突、母女关系、族裔属性等主题的探讨,又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述话语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在作品中,谭恩美搭建起三维叙事空间结构,将华裔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之间的现实矛盾和冲突放在小说的开端;将一位饱经夫权压迫、战争创伤和种族歧视的华裔母亲放在小说叙事的"前景"地位,赋予她"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视角,讲述人生的经历;同时又将中日战争置于小说叙事的"背景"之中.第一个维度揭示出美国社会中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表现了作品的深度;第二个维度凸显华裔女性的形象和声音,体现出作品的力度;第三个维度以历史事件丰富作品的内涵,深化作品的主题,赋予作品以历史的厚度,并在西方读者中获得一种"移情"的效果.从形式技巧入手对谭恩美作品加以分析,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女性小说大多以自传体式文本表达她们的诉求和心声。她们的小说强调族裔历史和经历变迁,具有极强的自传性。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探讨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关注女性被分裂的身份。女性主义批评以历史穿线和自传的方式来观照女性的种族、阶级、性别与身份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第五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在亚裔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领域里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唐老亚》(DonaldDuk)描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探索和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该小说在文体上属于成长小说的范畴。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唐老亚》的成长主题、成长领路人和成长仪式进行分析,探讨唐老亚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对美国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是一部华裔美国女人探索女性价值和文化身份历程的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汤亭亭煞费苦心地试图建构多重女性话语声音,来实现个人以及作为生活在主流文化及父权制社会下弱势群体的女性集体的身份认同。通过作者型声音、个人型声音和集体型声音(以单言、轮言和共言的形式)的建构,汤亭亭力图揭示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发挥其沟通两种文化背景下和谐共融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以旧金山唐人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华人女孩—阿五,从深受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到逐渐疏离家庭、立足白人社会,最后走向对自身作为美国华裔的双重文化身份认同的历程。本文将从城市风貌、风俗、饮食、教育的角度分析象征中国的文化范式—唐人街在主人公文化身份认同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小说不仅实现了主题转换、女性新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突破,她们也在以"诗意"的形式展现本我的"原欲",以理性的内容进行"自我"反思与调节,将以往华裔文学作品中刻意回避的"他者"和"欲望"等话题放大。本文以《裸体吃中餐》为例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形式技巧呈现开放的态势,"展示"与"叙述"的整合,在"经验自我"中穿插"叙述自我"的自传体小说,在经验视角与叙事视角的统一、多种叙事人称的共存以及个人化叙事与宏大叙事的遇合等三个方面,女性自传体小说的叙事艺术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5.
华裔作家汤婷婷1940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托克顿市。少年时期的汤婷婷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且非常擅长叙述故事。196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她在1967年出版了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女战士》。汤婷婷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以其亲身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中不同种族、阶级和性别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6.
德国华裔皖籍作家周仲铮的自传体小说《小舟》是目前所知唯一由德文写作并登过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华人自传体小说作品。它真实质朴地记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一位中国大家族中的小姑娘的成长经历;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史料和民国官宦之家生活实态写真;在描写新旧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时因浸染回忆的前世之光而略显不同。因此,这部作品在文学和史料方面都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早期华工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天堂树》《中国佬》和《唐老亚》是三位美国华裔作家关于早期华工的代表作。三部小说在对早期华工的叙事上显示出逐渐加强的倾向。作家们用回忆、幻想、联想、文化冲突和梦境等叙事策略追寻历史传统,让美国主流文化正视华裔曾遭受的苦难,塑造全新的华裔英雄形象,呈现出从"发掘"到"修补"再到"重建"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喜福会》是著名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女士的成名作,一问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追捧。小说讲述了四位华裔母亲与四位美国女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并以母女之间的误解、冲突,及最终的和解为主线,充分向读者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以及互补。本文将以小说中的情节为依据来对比分析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回忆的模仿"指文学的模仿和诗意两方面的特质。在文学文本中,"回忆不可能真正被仿造",而可以通过叙述技巧的运用得以演示。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通过小说《骨》之"回忆的模仿"演绎了"黄色太平洋的故事",动态再现美国华裔跨越大洋的杂糅文化身份的生产。小说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骨"之意象贯穿家园空间,并以此为切入口,采用记忆、空间、后殖民等跨学科交叉视角,沿着小说《骨》中对"回忆的模仿"的演示,探析作为散居族裔的梁家两代美国华裔移民文化身份的生产过程——从"华裔移民共同体"的"同一"身份构建、夹在"源文化"与"现文化"之间"分裂身份"的创伤到"杂糅身份"的缝合,其间隐含的是美国华裔"朝内航行"后殖民抵抗策略的构建与运用。  相似文献   

20.
自传体小说诞生于18世纪初,是小说和自传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目前,对自传体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较少涉及后现代的部分。本文以后现代自传体小说《曾经沧海》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身份、叙事时间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承继与革新,以期凸显后现代自传体小说迥异于传统和现代自传体小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