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法国已故重要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并以此为框架 ,通过分析若干场域个案 ,检视了比较语境中的“媒介场域” ,并深刻剖析了法国新闻界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为独树一帜的理论取向 ,“场域理论”已经成为当前媒介批判研究的新范式。作者在强调场域理论贡献的同时 ,也明确指出这个范式尚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媒介场域概念的界定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善于运用场域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所谓"场域",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个构型(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3.
有声出版的传统发展模式业已过时,新的产学研究成果又无法很好地解决当下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实践策略层面,忽视了对于运行机理的研究.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一种分析范式,结合汤普森出版场的实用主义色彩和中国语境,构建起包含多重主体的有声出版场,能够梳理并分析有声出版的场域位置、资本和惯习,理解其中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确地研究和认识博物馆观众是有效地开展博物馆工作的基础。 众所周知,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博物馆观念的影响,重“物”轻“人”的倾向一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倾向反映在博物馆学研究当中,就是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研究和认识远不及对博物馆实物资料的研究和认识。正是由于对博物馆观众缺乏应有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因而导致了博物馆工作常常陷入一种低效、盲目、缺乏  相似文献   

5.
出版媒介是抗战歌谣的基本传播媒介。伴随着抗战大后方图书、期刊和报纸三种载体形式的文化出版的兴起以及文艺创作者和阅读者等群体的发展壮大,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应运而生。出版媒介场域对于抗战歌谣的传播已经成为抗战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抗战歌谣的历史发展脉络,也生动表现了抗战大后方全体军民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6.
罗坤瑾 《东南传播》2012,(7):136-137
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王权观念可诠释大众传媒缔造的美丽神话:姿容美貌者能获得"爱悦"(男性的欣赏与社会认同),或接受"规训"(即美容整形)也可获得。而姿容丑陋或不愿接受"规训"则很难获得"爱悦"。媒介因此成为"规训"女性身体的机器,为资本市场开路,向广大女性灌输父权制思想。而女性在美丽神话的诱导下也自觉的接受媒介灌输的"规训",积极改造自己的身体。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旅游场域的建构,博物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生产文化刺激观众的感官,将观众的参观过程转变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旅游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博物馆,不仅成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沟通的媒介,而且也为地方性社会融入现代性社会创造了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媒介排斥是社会排斥的重要维度。作为场域的大众传播系统,具有空间的依赖性、争斗的复杂性、边界的开放新、影响的广泛性和关系的内隐性五个方面的特点。目前,社会弱势群体不仅在传播空间上遭遇到持续不断的挤压,而且在媒介呈现上,经常成为社会偏见的牺牲品,饱受传媒歧视。在一整套选择机制、心理机制、运作机制和策略的运行中,社会弱势群体逐渐被逼离传媒场的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博物馆观众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被动的参观者转变为积极的行为主体,由个人实体概念转变为承载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主体。借用拉康精神分析中“主体与他者”理论有助于理解博物馆观众主体内涵的型构轨迹,从阿尔都塞的主体意识形态哲学视角出发,深度剖析观众与博物馆作为双重主体在社会公共文化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镜像结构,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主体自我认同产生的影响,不仅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和本土文化有益,对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安全”、规划博物馆对观众的服务与教育工作及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围绕疫情开展.其特点可以归纳为构建有效制度惯习、形成全要素媒介场域、挖掘多种参与主体,并在脱贫攻坚系列发布活动中重构重大政策的发布形态.学术界通过对数百场发布会和相关活动的分析,看到了政府新闻发布在社会风险调节、制度性信任构建和多元场域互动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博物馆陈列设计与观众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陈列内容所蕴含的信息完整、系统、清晰、明了地传达给观众,这是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形式和内容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运用人类工程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概要的探讨。一、形式设计应考虑观众感觉系统的特点感觉系统虽然属于信息的初级处理阶段,却直接关系到认知系统对信息的“改造”和贮存,即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以静态展示为主的博物馆陈列来说,观众走着欣赏,既易于消耗体力,也易于导致视觉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文化经历了公共化、社会化过程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设施,但由于实物藏品解读的困难,普通公众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受到局限。面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博物馆必须致力于对展品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帮助公众理解历史与环境的大教室,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博物馆媒介化的概念。媒介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展品的阐释与叙述,将展品转化为学习的介质,其方法包括构建易于理解的观察平台、提供操作与体验的参与性机会,并辅以文字与言语为主的符号系统,使观众通过观察、操作、体验、阅读与听讲,实现对展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14.
《新闻界》2015,(11):54-58
"惯习"(Habitus)和"场域"(Fields)这两个概念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先驱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分析的核心概念。本文将利用文化分析理论对微博文化形成原因、表现特征及影响进行探析,力图揭示微博如何将特定社会的规则、体系、价值观念内化于社会成员的心智结构内,体现出具有微博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通过剖析微博媒介特性背后的文化图景,找寻微博媒介属性呈现的文化因素,以期为新媒体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与视野。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传播技术进步加剧了观众的差异化与碎片化趋势,同时忠实观众面临分化与重组.针对这一变化,生活形态、价值观、媒介信息使用等指标被用于聚类"碎片化"的观众并发现其忠实的特性,进而实现电视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王金雪 《青年记者》2020,(12):90-91
AIoT是AI(人工智能)与IoT(物联网)不断深度融合的产物,物联网的智能硬件产生并收集海量数据,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呈现,使万物之间、万物与人之间智能连接,最终为人提供实时、便捷、智能和精准的服务,人类由“互联”进入“智联”时代。随着5G大规模商用,这一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数字时代媒介的深度介入对教育场域中的主体关系、资本、惯习、权力等产生了根本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教育媒介化现象.本文从媒介化研究视角出发,提出教育媒介化概念,突破传统教育学对媒介技术的单一关注,从跨学科角度认识教育媒介化,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和批判思考.本文对于丰富媒介化研究理论,理性认识社会媒介化实践,正确处理媒介技术与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超级连接的主题下,博物馆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时代在互联科技的带动下不断飞速发展,而在这种个人时间被急速压缩的情况下,健康成为了社会公众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饱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然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似乎每个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焦虑、孤独、抑郁、丧失、身体伤痛……面对这样的普遍问题,作为社会服务机构的博物馆,以其特殊的多媒介环境和众多文物及艺术品而成为提供疗愈的最佳场所,它在提供放松、反思、健康教育的新功能下,与艺术治疗、触摸等新方法相结合,吸引潜在的"新"观众,探索其创造个人价值及提供心灵安放之所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群众工作,是博物馆与观众联系的桥梁,被视为博物馆第一线的经常性工作,而对观众的组织与联络,则是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群众工作的任务而论,它是以博物馆的陈列为阵地,通过组织观众,讲解说明或其它宣传方式,向观众进行教育。因此,有效地组织观众在群众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博物馆是否重视和作好对观众的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如今已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并对人自身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却面临被媒介异化的窘境。为了实现人自身向更高层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媒介与人也必然要实现和谐共处以求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