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论述了况周颐的"穆"境理论,况氏评词重视唐五代两宋词而不偏废其一,较前代词家张惠言、周济、谭献的词学观较为通达和全面。他提出的"穆"境理论修正了前代常州词派词家为寄托而寄托的词学思想,更接近词体的柔美婉约的审美特质,代表着常州词派词境理论的最终完善。  相似文献   

2.
柘兰 《文教资料》2012,(14):53-56
本文阐述了民族中心主义在翻译学研究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史料和文化阐释证明"tiger"并不是"亚洲四小龙"中的"龙"的翻译,而这种译"龙"为"虎"的臆断是中国翻译界学者们长期讨论的话题,并更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翻译作为改写"的现象,探讨了如何在翻译研究中避免民族中心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从王昌龄《诗格》中提出作诗的必要条件,即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的角度,提出古诗英译忠实性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意境美是舞蹈中的灵魂和精髓,也是舞蹈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应该是描绘生活景象和表达思想感情而形成的统一融合的艺术境界,它在舞蹈作品中表现为寄托着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创作思想,"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统一使精神内涵将外在的动作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构建了舞蹈作品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5.
如果以中国美学境层创构理论去解读沈从文的<边城>,从直观感相境层的模写看,<边城>乃是一幅现代桃花源的水墨长卷;从活跃生命境层的传达看,<边城>则写了一群自在无邪的大自然的儿女,表现了他们的优美生命形态和雄健生命活力;从最高灵境层面的启示看,<边城>无处不弥漫着一种憧憬和敬畏神秘天命的形而上气氛.  相似文献   

6.
刘清  周静 《文教资料》2012,(12):59-61
由于中国古诗文的独特性,在英译课中,要让学生既进入文化内核之中,又完成跨文化的翻译,就必须在语境中实现虚实结合。本文提出意境教学法,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教师的引导,给学生一个人文性的文化平台,让他们在文化理解中完成个性化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8.
意境作为中国化文论的一个"专利",可谓源远流长,其基本特征及其意义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依、富有含蓄空灵之美。本文从"空间美"的角度略论了意境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意境作为中国化文论的一个"专利",可谓源远流长,其基本特征及其意义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依、富有含蓄空灵之美。本文从"空间美"的角度略论了意境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意境即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早提出“境界说”。他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意),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境)”,指出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为什么现在只提“意境”,而不提“境界”?李泽厚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它分为“意”和“境”两方  相似文献   

11.
李玉 《学语文》2012,(3):18-19
大家知道,鉴赏与阅读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对诗歌的每一个内容的把握、理解无不以诵读作为基础,"诵读"是进入诗词意境的人口,是打开体悟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是理解诗词内容主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木桶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此外,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如何理解、实践这一理论呢?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诗歌,向来以“意境”著称,他用清新凝炼的语言,生动含蓄的文字,巧妙集虚实为一体,把世人带进一片明净空灵、宁静致远的意境之中,因此人们常常将他的诗歌归入“无我之境”的范畴,其实王维对于世事并不能真正做到忘情、无情,在遭遇亲友聚散离合、政治失意之际,也会产生失意和伤感,由于这种自我情绪的注入,其笔下也形成了“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戏曲意境”理论。首先,“戏曲意境”理论既脱胎于中国传统意境论,又汲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关注个体命运。其次,“戏曲意境”理论具有“自然”与“言外”这两重内涵,前者聚焦于艺术真实,后者面向世界与人生的本真状态。最后,“戏曲意境”理论提升了戏曲地位,使其走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下境地,又启迪后来学者,成为“剧诗说”等舞台表演理论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造境”;但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名作的解读,特别容易陷入概念化、符号化解读的泥潭中。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一书中曾经引用朱熹之言批评一种不良的读书态度:“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感知论是学创作的主要论题,唐代王昌龄对感知的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指出了它在学创作理论上的开拓意义,以求艺理论界对“三境说”的重视,并赋予应有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现代中国真正的"人"的时代的帷幕,女性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发出了个体生命的"呐喊"。作为"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凌叔华以特异于同时代作家的文学书写,在"人的解放"的同声合唱中发出了女性叙事的另一种声音。本文主要从时代"寓言"的祛魅、女性主体的自审、语言的诗意栖居三个维度解读凌叔华对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寻和思索。  相似文献   

19.
"境"是传统武术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传统武术之"境"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渊源,传统武术之"境"的内涵构成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个逻辑层次。传统武术之"境"的生成,有着自身的路径选择:师法自然,是武术之"境"生成的逻辑起点;观物取象,是武术之"境"生成的核心内容;境生象外,是武术之"境"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静夜思>是唐诗中的杰出代表,它以平实的语言、明确的意象表达了深远的意境.已有多位学者将其译成英语,本文拟从译意、译味和译境的层面来分析和比较其中的四个英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