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诗词中数词的英译——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数词在中国古诗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考虑到诗词的文体特征、英汉文化差异以及数词的功能,古诗词中数词的翻译难度加大。中国古诗词中的数词可分为真实具体数词、模糊数词以及特殊数词。数词在诗歌中具有创造意境、展示意象、凸显情感、巧用修辞、增强韵律、叙述事件、抽象化具体和创造艺术效果等功能。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对古诗词中的数词可通过直译法、改译法和省略法进行有效翻译。  相似文献   

2.
翻译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中国古诗词的英译更是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使得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困难重重,但又不是不可行的。本文以翻译特性为视角,提出在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应依次遵循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的原则,使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3.
陈凯 《鸡西大学学报》2014,(5):78-79,82
由于中国古诗词具有抒情性、凝练性、表达的含蓄性、鲜明的节奏感以及和谐的韵律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古诗词英文翻译时,必须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其的影响,诸如习俗、思维方式以及词汇内涵等等,从而提高古诗词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国内某211高校内开展,以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旨在了解和掌握大家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外交致辞中古诗词的互文性及其翻译的理解程度。经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不同人对于不同诗句理解不同,大多数人未考虑到互文性层面。2)外宣中古诗词的翻译应从译员自身、翻译技巧、国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提升。3)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古诗词和外交理念了解甚少。4)在翻译外交致辞中的古诗词时,结合互文性层面,能够在保留古诗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让外国人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互文性成为外宣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值得后续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古诗词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高度,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李白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许渊冲先生运用“三美论”,即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中国古诗词进行了翻译。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李白诗词为例,分析“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以巴赫金的对话主义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义空白的他者特征,说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对意义空白的翻译与他者解读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崔兰 《海外英语》2012,(9):160-161,164
古代诗词是各种语篇中艺术性较高的一种,无论是古诗词本身还是其翻译情况,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已有很多,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红豆词》语篇特点进行分析与解读,来剖析图形—背景理论对于古诗词理解及其翻译的作用,希望能对以后的中国古诗词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邓媛媛  唐丽君 《海外英语》2022,(19):25-26+50
古诗词的英译在译界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重要任务,古诗词的翻译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而且还有助于本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该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结合目的论的三原则,对许渊冲、吴均陶、孙大雨译本《清明》进行分析品评,旨在对名家翻译精髓吸取的同时,在古诗词翻译上能得到新的造诣。  相似文献   

9.
赵微  贾岩 《海外英语》2022,(15):8-10
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侧重研究译者主观活动及其翻译过程。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词汇英译,进而探索古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对意象词汇的识解与重构,对认知翻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乌夜啼》两英译本,将译者的识解过程分为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译者的翻译重构策略,以此反映译者的认知机制,丰富认知翻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严丽莎 《作文》2022,(12):30-31
<正>受高考等因素影响,高中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导致采用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学目的比较具有功利性,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来不及品味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降低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古诗词答题技巧的讲授,侧重对考试重点的讲解,只看到了古诗词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知识性内容,忽略了对古诗词中文化底蕴和深厚情感的赏析。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一般诗歌的翻译都被视为“难”,而有着中国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诗词的英译可谓是“难上加难”。将古诗词译得通畅已属不易;更何况,要译出原诗词的美,真可谓是“难于上青天”。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三个方面,来看古诗词的英译之美。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通过素读、翻译、吟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同时也能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构成中国古诗词美感的重要元素就是其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从某种角度上说,古诗词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形象的翻译。本文将古诗词分为山水诗和人物诗两大类,分别就其中的形象塑造做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其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索,以使得原诗中塑造的美感再现,译文读者能够得到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于童 《考试周刊》2009,(27):41-42
翻译研究者证明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本文从原型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性出发,结合实例对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儿歌是诗歌的一种,具有诗歌的共性,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儿歌以其节奏明快、语言浅显、内容丰富被儿童所青睐。本文拟从韵律学角度在诗歌翻译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儿歌翻译的因素。我衷心希望这篇论文不仅能帮助诗歌翻译,也有助于中国孩子更有效地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16.
鸟类在古诗词曲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用以表达诗人的喜乐哀愁。它们寓含丰富的文化,译者翻译时需放在文化语境里考虑。文章从文化角度探讨了鸟类文化意象诗歌的翻译方法,以向译语读者展现鸟类诗歌特殊的韵味,是古诗词跨文化翻译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古诗词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是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在古诗词翻译中,应正确理解比喻的形象功能,并将原诗中具有美学价值的形象在译文中完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其中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中外文化交际的频繁,大量中国作品被输出海外,古诗词的外译也日趋重要。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很难找到中英完全相互对应的表达,如何将古诗词中的意象有效传递成了本文的关注点。因此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选取著名诗人李白、苏轼和白居易诗词中较有代表性意象的诗词译文为例,采用对照分析法探讨关联理论在诗歌意象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波 《考试周刊》2013,(12):21-22
古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学生鉴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不外乎熟读、背诵、翻译这三步,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本文运用五步教学法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以期达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模糊语言的角度,浅析《静夜思》的三种英译,旨在文学的模糊性方面解读中国古诗词并探讨古诗词翻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