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代表作《吉米·布莱克史密斯的歌声》所反映的后殖民主义暴力反抗的历史文化内涵,即暴力的根源是压迫,压迫越深,暴力越甚。而且暴力反抗者试图彻底打破主/客、白/黑二元对立的西方白人意识形态中的“超验所指”,结果就只能是以卵击石般的毁灭。正值澳大利亚建立联邦之际的大背景下,暴力反抗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涵义得到了成倍的放大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牛仔神话:美国文化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仔神话”即美国西部故事 ,是深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国人们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学。它在构思、取材、人物塑造和创作手法上都继承了神话创作传统 ,昭示的则是现代美国人的矛盾心态 ,具有浓烈的美国文化蕴涵 ,是美国所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围城》作为中国的名著,从未被学术界和文艺界的狂热者忽视过。由Jeanne Kelly和矛国权翻译的英译本《围城》,在西方文艺界引起了轰动,并且好评如潮。很多学者认为,《围城》的英译本顺应了西方读者和西方文化。然而,这究竟是一种顺应还是一种暴力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主要从几个部分进行展开和讨论:首先,在分析前人对《围城》英译本的评论后,提出观点,翻译即归化暴力;以贝尔曼的异质性与韦奴蒂的差异的伦理为理论框架,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最后得出结论:翻译的归化暴力在《围城》的英译本中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樊冬雪 《海外英语》2014,(13):170-171
该文从女性主义重新分析了多丽丝·莱辛的著作《暴力的孩子们》,这是一部堪称是莱辛自传体的一系列小说。小说共包括五部,分别是:《玛莎夸斯特》、《合适的婚姻》、《暴雨中的涟漪》、《干涸之地》和《四城门》。其中以女主人公玛莎的人生经历为背景,描写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她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的转变。玛莎的经历也正是莱辛一生经历的再现,她的内心变化正是莱辛的真实感受,通过此篇文章我们可以重新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相似文献   

5.
校园暴力近年有不断升级的势头,已经超出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个别地方甚至正在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出现了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青少年犯罪中校园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研究校园暴力存在的原因与条件,积极寻找有效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牛仔作为一个特殊的劳工集团对镀金时代的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作为美国民间传说中的传奇人物,他们所创造的牛仔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暴力电影影响,暴力叙事成为美学风格和表现方式,暴力美成为审美客体。暴力美学的本质在于超越暴力的血腥与残酷及反人道的一面,反向追求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通过战记文学《平家物语》,力图探求暴力美学在作品中的深层内涵与美学效果,从新的角度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批评传统文本话语中常被忽视的暴力叙事。  相似文献   

8.
青春创伤电影《少年的你》结合青少年题材与现实主义题材,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作出了深刻反映和深度反思。影片反映了家庭、学校、社会的缺位造成的青少年成长困境,对发生在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三者之间的校园暴力现象及其所诱发的人性异变与性格扭曲作出了生动图解与深刻揭露,并在最后展现出让主人公从知识、爱情、友谊及社会生态的修复中重建青春人格、实现自我拯救的美好意愿,由此完成主人公的成长叙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暴力的描写,欧茨揭露了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透析了隐藏于暴力之下的女性的悲哀与无奈。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带给女性的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这些在暴力中成长的女人在无形中变成了同样不择手段的施暴者。论文从语言、身体和精神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欧茨的作品《他们》中的女性暴力,分析了其社会根源,也展现了女性自身的悲哀。  相似文献   

10.
从一鸣惊人的《红高梁》到争议不断的《丰乳肥臀》,再到饱受非议的《檀香刑》,莫言小说一直是为文学研究界所关注。在《檀香刑》中最饱受争议的部分来自作者对于“暴力行为”的从“自然主义”到“狂欢化”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铂 《海外英语》2013,(23):250-251
18世纪末,当欧洲原始的男性气概已被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消磨殆尽时,美国西部成为实现英雄主义梦想的理想舞台。这里是文明与野蛮相碰撞的地方,无数厌倦了被文明束缚的开拓者加入了西进运动,希望重拾已逐渐逝去的活力。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独特的西部精神被建构,并最终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由此,经典西部片应运而生,其刻板的情节模式恰恰蕴含了以牛仔为代表的西部精神的主要建构元素。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继承并发扬了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奴隶叙事和种族叙事传统,依据史实,以虚构的方式,在小说《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中描写了两个黑人少年20世纪60年代在少年教养院地狱般的悲惨经历,折射了几代黑人的集体经历和创伤性记忆。本文运用文化批评理论,借鉴解构主义思想和策略,深刻分析“教养院”式的机构化权力运行方式的虚伪性及其种族主义本质和暴力本质,揭示教养院在合法机构名义下所掩盖的对黑人实施种族暴力的种族主义本性,认为作品书写的种族主义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余华新作<兄弟>及其他小说的比较分析,揭示余华小说的暴力叙事倾向及其背后隐含的苦难意识.并探讨圆形叙事结构在暴力叙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内涵丰富,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西方殖民者对南部非洲土著黑人的压迫。通过后殖民理论探讨莱辛的暴力观,说明黑人的反抗是殖民者压迫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暴力则是黑人反抗殖民者压迫的有力手段,表现了黑人的反抗意识和莱辛的暴力观。  相似文献   

15.
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频发,事件的性质不断升级,成为困扰家长、学校与社会的一大难题;同时还呈现出新的趋势:暴力行为者低龄化,女性施暴者数量上升,躯体伤害与心理羞辱并存.文章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作品<一九八六年>的分析,揭示余华笔下的暴力世界及其缘由,解读暴力背后的隐喻世界和人生关怀.  相似文献   

17.
牙买加作家马龙·詹姆斯长篇小说《七次谋杀简史》获2015年布克奖;小说以牙买加与美国为背景,从众多人物叙事者的视角呈现暴力的牙买加,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牙买加的社会、政治、文化与民生现状.小说揭示了暴力给牙买加人民造成死亡、流散及创伤等后果,是牙买加党派政治与黑帮集团相互利用的结果.作者通过重访牙买加的暴...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在其小说集《南北极》中对暴力细腻而浓烈的书写,以及其中呈现出来的同“普罗文学”大异其趣的施暴/受暴模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左翼文学批评界的不安,而穆时英对其创作的“自述”则强调了他特殊的文学旨趣。《南北极》并非自觉地对“普罗文学”的皈依,它是穆时英的一次文学冒险。包括《南北极》在内的现代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产生的缘由及其本身的审美追求,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论文探讨了从鲁迅到余华等现代中国作家以及中国现代文艺对于暴力的不同关注和思考,尤其以电影《悲情城市》和《霸王别姬》为中心讨论了台湾和大陆不同的历史经验和记忆。文革成为了大陆知识分子历史记忆的符号,《霸王别姬》是大陆“伤痕文学”的发展,凝结了大陆知识分子的历史悲情。“二二八”则成为了台湾历史记忆的符号,《悲情城市》是台湾经验的一种表述。民族——国家成为了这两部电影暴力批判的对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世界现代民族——国家是在抵抗帝国主义暴力入侵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因此,实际上,民族——国家包含了抵抗与压迫的双重性质。在民族主义的建构中,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内部的暴力和压迫。而在对民族——国家的批判中,也同时压抑了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暴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